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记忆】5.12,我们一起纪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27万死难者的背后……

居家中卫 2022-05-18

在即将迎来5.12防灾减灾日和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纪念日之际,此文以示纪念。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更愿全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寰球地震

成为世界了解海原的窗口

世纪劫难●海原1920


地震灾情

1920年12月16日(民国九年十一月初七)20时6分,海原县发生震级为里氏8.5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极震区中心位于西安州——甘盐池一带,海原地震宏观震中位于西安州、大沟门至甘盐池之间的石卡关沟、哨马营一带,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远、景泰等县,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开。地震波及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1/4,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此次大地震,伤亡惨重,损失空前,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时称“环球大震”。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景象十分凄惨。

(1920年大地震后的海原县城惨状)

固原县城南门城墙崩坏(1921年翁文灏、谢家荣摄)


人员伤亡

1920年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当时北洋政府官方统计数据为234117人。据1921年,《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谢家荣著)载,“地震伤亡最严重的是海原,其次为固原、靖远、隆德、会宁、静宁等县。灾民无衣、无食、无住,加之疫病横行,死于冻馁与疾病者不在少数。”1922年,《地学杂志》(第八、九期)资料公布地震死亡人数为281134万余人。另据当时《中国民报》“各县报告表册”,大震死亡314842人。1941年4月23日,《中国民报》海原县灾区调查表统计,全县压毙人数73027人。2008年12月,经甘肃、宁夏和海原县地震局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831~1969)、《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宁夏地震目录》和《甘肃地震目录》等资料核对,海原大地震人口死亡涉及69个县,死亡总人数为27万余人。


灾民惨状


1920年遇难者和动物的尸骨抛齐街头,右侧是震毁的庄园,左侧是大震后修起的院墙,又被余震破坏。1921年克劳斯摄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时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六盘山山区,时逢冬季,天寒地冻,灾民又继续死于冻伤、饥饿、瘟疫之中。据海原县公署卷宗3099号载和《陕甘地震记略》一文报道,大震后“海原县城半城塌陷,所遗灾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见,目不忍闻。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食素薄,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谢家荣在《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记载,“活下来的灾民无心去掩埋那些从废墟里拉出来的尸体,遇难的人和动物的尸体仍然一起摆在街道上腐烂。”震后,固原电报局房屋倒塌,三名工作人员搭起门板,发出灾情电报:“大批遇难者的尸首遍布四野,伏尸累累而无力掩埋,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灭迹。”


赈灾救济

 1920年大地震后,极震区地方政府震后一段时间基本瘫痪。北洋军阀忙于内战,面对大难浩劫竟然态度冷漠,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未采取抗震救灾行动;省政府不知所捞,县衙自身不保。震后,国际赈灾救济会曾派员到灾区实地调查,表示准备救济,而因全国急赈款大会所筹款项,因国际统一救灾会将款项抽走,致使救灾未能开展;甘肃成立筹赈公所,专事集募,筹赈公所因以省垣纸币和制作粗糙的铜币推行于各灾区,诸多滞凝,而掌甘政者恰奉新旧代更,致使救灾工作颇为艰难。民间募捐救灾组织主要有北京的“陇右公赈会”、“震灾救济会”、“赈款经理处”,上海“甘人公立之救济会公赈会震灾奖券局”,旅京甘肃同乡会组织的甘肃赈灾救济会,日本的“同乡会”等;因民间募捐物资数量较少,灾民救济杯水车薪。

赈灾新闻报道

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大街175号的原甘肃震灾救济会地址,现已拆除。

赈灾粮卷

赈灾银币

赈灾币


抗灾自救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时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地震后,幸存者在黑风呼啸、黄尘弥漫的夜晚吼叫嚄喊,声震荒野;叫嚄之声,把有幸逃过此劫的人召唤聚集在一起,互相慰藉,互相鼓劲,并组织年轻力壮者抢救被埋人员。强烈地震使土窑瞬间倒塌;寒冬黑夜,一时难以找到工具,惊慌失措的幸存者只能徒手竭力刨挖。多数灾民头破血流,臂断腿折,冻伤烧伤,当时没有药物和医护人员,幸存者抓一把黄土,烧一团棉花灰,这就是灾民的止血药;撕一绺破布条包扎伤口,绑几块木板固定骨折;地震幸存者并将遇难者挖个简易的墓穴,用最朴素的形式告别逝去的灵魂;流离失所的灾民劫场相逢,无论回汉、男女,抱头痛哭,不似亲人,胜似亲;难民陆陆续续聚集在一起,临时搭建低矮的鞍架草棚以避风寒,共同生活。毁灭性的大地震使山村覆没,炊烟断绝,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失去亲人的孤儿寡女被幸存者收养。黑暗、寒冷、恐怖、悲痛的冬天过去了,第二年的春天,幸存者从废墟中掏出农具,把舍不得吃的籽种又撒播在满目疮痍的田园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幸存者震后搭起了简陋的住宅,室内毫无御寒设备。

(震后幸存者清理倒塌的崖窑)


地震遗址科考

国际饥饿组织考察

1921年,国际饥饿协会的克劳斯(U.Close)、迈克考尔密克(E.Mccorrmic)等人也对震区进行了调查,文章《在山走动的地方》(U.Close and E. Mccorrmic,1922)发表在美国的《地理杂志》上。

国际饥饿协会的克劳斯、迈克考尔密克等人在震区调查及美国地理杂志刊载《在山走动的地方》片段


北洋政府组织专家科考

1921年4月15日,北洋政府内务、教育、农商三个部派翁文灏、谢家荣、王烈、苏本如、易受楷、杨警吾6人赴灾区调查。地震考查内容包括海原大地震的震中、发震时间、极震区范围及其伤亡情况,地震造成的宏观破坏情况,震前和震时一些异常现象等。此次考察工作,堪称我国地震研究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做的全面而详细的科学调查。

翁文灏(1889年—1971年1月),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时任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所长。

谢家荣(1903年11月--1977年10月),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

1921年翁文灏(左)在静宁考察海原大地震临时住的帐篷。


新中国首次派遣专家考察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增建、蒋明先、刘成吉等6人对海原大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首次发现了干盐池至李俊堡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表破裂带东段。60年代初,阚荣举等人在甘肃景泰地区发现了该地震破裂带的西段,并认为海原大断裂极震区东自固原硝口,经西吉、海原,西止于甘肃景泰县兴泉堡,全长约237公里。


甘肃、宁夏地震科考

1970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大队区划抗震队的李玉龙、康哲民等对海原断裂带进行考察,首次指出了海原活动断裂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断层的走滑活动,使横跨断层的水系发生了左旋变位;同期,李龙海等发现了干盐池盆地唐家坡一带的十余条石砌田埂被左旋错动,其水平错距为2米左右。1972年,康哲民等人调查了海原大地震时民用建筑的震害情况以及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1979年5月,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宁夏地震队在银川召开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学术讨论会”。1980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宁夏地震队在总结1920年海原大地震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九二O年海原大地震》。同年,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宁夏召开了“中国活动断裂及古地震讨论会”,对海原活动断裂带及其他活动断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讨论,会议又组织对海原活动断裂带及其他活动断裂进行了考察。


原地震断裂带科考

1981~1982年,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自治区地震局开展了海原活动断裂带的部分专题研究工作。1983~1987年,完成了沿海原断裂带的1:50000地质填图及其他工作;并进行了与地层、古地震研究相关的年龄测定工作。1988年10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宁夏地震局合作完成的《海原活动断裂带1:50000地质填图》,被评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88~1990年,宁夏地质调查队对海原断裂带的形成、发展、演化历史进行了再研究。同时期,宁夏物探队也完成了海原县物探、化探工作。1990年,国家地震局、宁夏地震局联合出版了《海原活动断裂带》。   

邓起东院士(站立者)在断层探槽现场考察

地震科考人员进行野餐


中美地震联合考察

1982~1985年,中美地震科技合作研究在海原活动断裂带宁夏段进行。参加的美国科学家来自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大气、地球和行星科学系,主要成员为P∙莫尔纳(Pomona)教授、B.C伯奇菲尔(B.C.Burchfiel)教授、L∙雷登(L.Royden)博士、邓起东院士、汪一鹏研究员、张培震博士等。通过研究,先后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并引起了世界地球科学家的关注。

(参加考察研究海原地震断裂带的中外地震专家在海原留影)


独特的地震遗址

大地震过后,在海原县境形成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意义的地震遗址。全县代表性的地震遗址景观有地震堰塞湖、刺儿沟探槽剖面、小山地震破裂带、菜园地震破裂带、石卡关沟水平位移、哨马营震柳、西安州古城废墟、盐池古城废墟、盐湖位移、邵家庄破裂带、唐家坡田埂错断等。   

哨马营震柳

唐家坡田埂错动

李俊海子堰塞湖

九彩大滑坡遗址

李俊海子马蹄形大滑坡遗迹

地震形成的陡坎将盐湖向北抬移近1公里


地震文化挖掘

地震纪录片

2002年,为了挖掘海原大地震文化资源,打造海原地震文化旅游,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自治区地震局、海原县委、海原县政府联合摄制,并由中国地震局办公室、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科学技术协会协助拍摄的七集电视纪录片《在山走动的地方》开机拍摄;影片于2006年拍摄完成,并在宁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出版发行了DVD光盘。同年12月,牛中奇主编的《在山走动的地方》一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海原大地震的地震遗址、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并从追溯历史的角度,通过大量图片,记录了地震和灾难的情况、科学研究情况、当时的灾难救助、幸存的两个表兄弟、地震后的家庭和婚姻、地震后的孤儿等内容。


海原大地震●1920

2010年,海原县委、政府为了弘扬地震灾区各族群众特别是海原人民在巨灾面前不屈不挠、奋力自救的精神;展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海原县经济社会事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宁夏地震局和海原县人民政府在海原大地震90周年之际,组织编写了《海原大地震1920》一书。该书从海原大地震震前预兆、震后灾难、赈灾自救、地震人物、地震科考、地震报告、媒体文献、地震遗迹、地震文物、地震回忆、民间传说、地震文学、海原新貌等内容,真实反映海原大地震劫难给海原人民留下沉痛记忆和宝贵的地震资源,展现海原县各族人民在灾难后的抗灾自救精神。


海原地震博物馆开馆仪式

(海原地震博物馆实景图)

2010年12月15日,海原县举行“海原地震博物馆开馆仪式暨海原大地震学术研讨会”,自治区副主席李锐,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监测预报司领导,自治区周边各省地震局专家学者等出席了开馆仪式。

开馆仪式

信息来源:海原县地震局 

大家都在看(下面的蓝字直接点开)

【历史中卫】惊天动地的海原大地震

【历史记忆】1920.12.16:海原大地震

【事件追踪】海原大地震被埋95年窑洞,意外重见天日之后……

【今日突发】海原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其威力大致相应180吨TNT当量

家中中卫影响力前三的微信公众平台

宁夏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15强

权威、主流 、公信 、贴近、 实用

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 不造谣 不传谣


你想关注中卫大事?

你想了解事件真相?

你想咨询有关政策?

你想免费发布广告?

你想倾诉心理苦闷? 就找居家中卫

你想咨询法律问题?

你想投诉举报某人?

你想寻人、寻物?

你想寻求其他帮助?

居家中卫——中卫人必选的民生服务平台

居家中卫——你的贴身服务专家、生活好帮手、良师益友


合作微信:17709551751

主编电话:13739551751(微信已满)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居家中卫


点“在看”留足迹,有奖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