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马荣富违法犯罪案件最新进展!警方再敦促一在逃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
【今日聚焦】吴忠—中卫城际铁路开始静态验收!预计本月底完成后启动联调联试......
【中卫审判163】勤政!中卫中级法院院长尹效恩主审并当庭宣判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点“在看”留足迹
1996年,轰动宁夏的一件盛事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一个不起眼的乡镇依靠养鸡总收入突破1亿元,成为当时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养鸡第一镇——宣和镇,一时名声大振,人们为之鼓舞。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沙坡头区宣和镇的养鸡业萧条过一段时期,但随着养殖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近年来宣和镇的养鸡业又再现昔日的繁盛。
“今天去鸡舍了吗?”
“去过了,您就别操心了,现在都是自动化的,不需要时时守着……”
5月6日是立夏时节,这天淅淅沥沥的细雨从清晨就开始下了。记者走进宣和镇汪园村时遇到村民王立华及子王明,他们一边走一边说着鸡舍的情况。
王明今年34岁,跑运输十多年了。去年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他便回家子承父业养起了鸡。
“回村后看着家里的旧鸡舍,我觉得再用老办法养鸡只会赔钱。”王明说,“规模经营是养鸡实现最佳效益的基础,可是一个人投资建现代化鸡舍经济压力太大,所以决定成立合作社。”
说干就干,今年3月份王明召集了8户村民,合资建起了全自动化鸡舍。
记者跟随王明父子走进他所说的现代化鸡舍。“现在这一座鸡舍有2万多只鸡,从投食到粪便清理都是机械操作,温度和湿度也是自动化控制。”王明说:“现在的鸡舍在外面几乎闻不到异味,而且产品销路也不成问题,每天都有客商上门收购,目前鸡蛋大部分销往内蒙古、青海等地。”
站在一边满头银发,但精神抖擞的王立华忍不住插话:“过去全靠人力,和现在高科技真是没法比。”
上世纪90年代,宣和镇养鸡风行一时,但大多都是散养。王立华和老一辈人简单学习了技术便买了300只鸡苗开始养,当时养殖卫生差,加上水电不通,耗时又耗力。王立华家的鸡养到7000只时,不仅全家上阵,还要雇人帮忙打理。现在自动化的饲养方式不仅减少了成本,还提高了收入。
在汪园村,跟王立华父子一样依靠养鸡致富的还有60岁的郭彬华,他和妻子一直以种地为生,但因土地少,没多少收入,看到村民都开始养鸡,他便想到了收购鸡蛋。
“1990年,我蹬着三轮车在宣和镇的各村收鸡蛋,当时一斤鸡蛋大概一元。”郭彬华说,当时周边靠养鸡致富的人很多。
从郭彬华的叙述中记者了解到,1994年宣和镇大力发展养鸡业,到1996年宣和镇鸡存栏数量超过100万只。然而在2006年、2012年先后两次禽流感来袭,导致宣和镇养鸡业受挫。
“疫情流行期间,宣和镇鸡存栏为零,养鸡业遭受毁灭性打击。”郭彬华说,虽然养鸡亏损了,但养殖户们也在两次重创中反思教训。
2014年,郭彬华决定养鸡,和大部分养殖户一样,郭彬华通过市场调查、外地学习,发现自动化养鸡不仅环保,还可以降低成本,更有利于抵抗病害。于是,他便拿出积蓄,又贷了一些款,把鸡舍改造成全自动化养鸡棚,购买了1.8万只蛋鸡。
“我们从2016年开始筹建,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近几年,郭彬华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目前,他家的养鸡场蛋鸡存栏10万只,他不仅成了养鸡大户,更成了村里的“养鸡技术员”。
“这几年家里车也买了,新房也有了,手头宽裕了,这样的生活,我很满足。”郭彬华说,下一步他将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致富,让昔日鸡舍再现繁盛景象。
养鸡风险较高,受市场需求、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大,如果盲目扩大规模,不注重高质量发展,任其自由发展,很难抵御市场风险。近年来,为了引导养鸡业健康发展,宣和镇也在探索养鸡业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科学化饲养,坚持统一规划、分散经营,以经营大户带动千家万户,以千家万户促规模经营的方式,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民规模化养殖。
采访结束后,走在汪园村宽阔的水泥路上,看着道路两旁停放的轿车,记者真切感受到这个曾经的“养鸡大镇”正在借着现代化的养殖技术、环保鸡舍走上涅槃重生之路。
▌来源: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 全媒体记者 梁旭强 张秀 摄影:老姚
【今日头条】马荣富违法犯罪案件最新进展!警方再敦促一在逃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
【今日聚焦】吴忠—中卫城际铁路开始静态验收!预计本月底完成后启动联调联试......
【中卫审判163】勤政!中卫中级法院院长尹效恩主审并当庭宣判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点“在看”留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