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祝贺!中卫市大麦地岩画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家中卫 2022-05-18

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正式印发。通知中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762处,另有50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我市大麦地岩画入选,属石窟寺及石刻类。


据介绍,大麦地岩画主要分布于黄河北岸的卫宁北山之中,岩画带面积约450平方公里,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在大麦地约15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已经发现了岩石上密集刻画的3000多组、8000多幅岩画,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200多组,超出世界公认的岩画“主要分布区”密度标准的20倍,数量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文化旅游结合方式,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对南长滩村、北长滩村古村落和中卫高庙、大麦地岩画等大型历史文物进行保护整治与开发利用,修建了大麦地岩画保护所。同时,加强对违反文物保护法和岩画保护条例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加强巡视检查,严肃查处岩画区内擅自进行的破坏、挖掘、采矿、撬盗、拓印、拍摄、狩猎、取土等违法违规行为。  全媒体记者 杨雪


信息来源: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  


相关链接

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史前岩画
2014-05-30 11:01:07  

    从1986年至1991年,宁夏中卫地区的文物考古专家和文物工作者,在中卫卫宁北山首次发现大麦地一带遗存有极为丰富的史前岩画。这一新的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没有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的空白。前不久,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专家提出了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几千年的文字”的观点,对此,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周兴华提出了异议。

  中卫大麦地发现丰富的史前岩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遗产名录”的资料指出:“岩石上的绘画和图形,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岩画,它们产生在人类还不知道如何读和写之前,是开始于智人出现的时候,它们提供了人类在文字发明之前极其重要的历史资料。”“迄今为止,超过10万件史前的艺术作品已被发现出来,并记录下来了。我们所知的史前艺术品99%%是岩画,其全部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上面所估计的。”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见,岩画研究在整个人类文化史的研究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出版的《文化遗产研究报告》中指出:亚洲有32个“岩画主要地区”,分布于12个国家,中国没有一个这样的“岩画主要地区”。  但是,这一“定论”在公元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中国的宁夏打破了。  从1986年至1991年,宁夏中卫地区的文物考古专家和文物工作者,在中卫卫宁北山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考证,首次发现大麦地一带遗存有极为丰富的史前岩画。经初步研究整理,大麦地岩画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遗存的史前岩画登记在册的已有2137幅,含个体图像8532个,每平方公里图像达568个之多。经岩画专家考证研究认为,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是中国迄今唯一的“岩画主要地区”,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至3万年左右。这一新的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没有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的空白,给亚洲和世界新增了一个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  为此,大麦地岩画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特别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大麦地岩画透视  前不久,有报道说,“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专家普查和研究,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1500多个象形符号具有中国原始文字的基本像形形态,在大致同时期的陶文符号和后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还说“这些符号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几千年的文字。”而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周兴华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  周兴华作为中卫岩画的最早发现者、研究者之一,出版著作有《中卫岩画》、《宁夏古迹新探》等。曾于1995年应国际岩画委员会等学术单位邀请赴意大利进行学术交流,1996年应克罗地亚米玛拉博物馆邀请举办岩画讲座,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办的《国际岩画通讯》、意大利《斯坦巴》等报刊对其学术著作、学术活动均作过评介报道。他在1991年出版的《中卫岩画》中写道:“我国文字由最初的图画演变而来,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符号,甲骨文中的图画文字,有些都能在中卫岩画中找到”。同样的观点,他在2002年出版的《岩画探秘》中也做了论述。他将史前岩画、甲骨文、金文中找到的这类“相同相似”的图画符号与原始图画文字进行了类比类推,认为史前岩画是原始图画文字的源头,但尚未演化成图画文字。  回顾二十年来有关学科对大麦地岩画的探索,大多数学者认为史前岩画是原始人类的语言载体,但不是文字。科学的研究认为,岩画与刻符、陶符、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等是功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图画符号或语义载体。古文字学家所说的图画文字,是指能够代表“字”、“词”、“短语”和“句子”的图画符号,这些图画符号每一个代表一个“字”、代表一个“单词”,各有自己的读音、含义。几个图画符号组成一个“会意字”,读几个音,或表示一个词组,或表示一个短语,或表示一个单句。几个“会意字”写在一起,读很多音(有些“字”只会意不读音),表示好几个句子。从形体上看,图画文字近似表示语义的连环画,但它在功能作用上与岩画中的图画符号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麦地岩画是图画符号还是图画文字?  周兴华认为,二民院岩画专家公布的这些图画符号,即他们所说的由他们新发现的这“1500多个”“中国原始文字”,观察其形体,既不代表“字”、“词”、“句”,更没有表“音”性质,它们根本不具备原始图画文字的关键要素。就图看图,二民院岩画专家指认的“臣服”、“田园”、“圈养”、“乌云遮不住太阳”等图画符号,并无可识读的“音”、“字”、“词”、“句”作为“图画文字”的立论依据,二民院岩画专家所谓的“字”义识读,纯属个人的猜想。所以,二民院岩画专家公布的作为“中国原始文字”的“图画符号”,实际上就是古老的岩画,它们连原始图画文字的发展水平都未达到,又怎么能将其说成是“比甲骨文更早几千年的文字”呢?  综上所述,周兴华指出,大麦地岩画的语义是通过二维艺术形象表达的,大麦地并未发现读音与语言结合的“文字”图画符号。所以,二民院岩画专家“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了距今1.3万年至1万年的图画文字”的说法、发现了“比甲骨文更早几千年的文字”的说法,都是需要慎重推敲的。  确实,这些沉淀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痕迹,是一部难解的“石刻史书”。岩画专家称,岩画的发现阶段还尚未结束,我国岩画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对图案的表象描述上,岩画研究仍有诸多“秘密”有待破解。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大麦地岩画?还是甲骨文?

争议“大麦地”
  19世纪1899年,经学界鉴定,确认河南殷墟发掘出土的甲骨“符号”,是中国古文字。这是一个伟大发现。
  20世纪1989年,宁夏学者首次发现大麦地岩画,21世纪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大麦地岩画》;迄今为止,这是有关中国岩画最大规模的出版物。对于大麦地岩画是否“中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是否“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众说纷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将是改写中国文明史的震古铄今的伟大新发现。
  即使答案是否定的,在沉寂多年的中国古文字史上,认真提出新的大麦地“可能”,其学术勇气和探索精神也已属非凡。

  震撼目击“大麦地”
  编者按:2005年10月6日,新华社宁夏分社记者发布消息:近日,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先生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
  周刊记者来到上海古籍出版社,约请刘景云先生就此撰稿;随后,记者赴宁夏当地采访。


  寻找“画画子”
  天苍苍,野茫茫。
  出银川,过中宁,在接近中卫的途中,越野吉普车一个右拐弯,驶越宁夏境内的铁路干线,于是,在秋风中摇曳的绿黄相间的树林,刹那间在眼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石,奔行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昨天,李祥石老师联系租用越野吉普车的事宜,他对经理说:你今天就给我检查车况,不能稀里糊涂的,坏在了“里面”,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明天给我派个精壮的来。现在,驾驶着越野吉普的司机,是个31岁的小伙子。
  我买了面饼、鸡蛋、肉肠和黄瓜,还买了矿泉水,李祥石带了苹果。这些是我们一行的中午饭。车行过半,李祥石还是大喝了一声:忘带铁锹了。去年,有专家来看岩画,越野车陷进了堆里,李祥石用铁锹使劲挖,填石头,当天还是出不来。“更糟糕的,里面那么大个地方,荒山野岭,根本没有手机信号,最后还是步行到蒙古老奶奶那里,打的电话,联系人联系车来帮忙。看来今天我们要靠碰运气了。
  上世纪1969年,1965届大学毕业生李祥石,作为贺兰县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一公社参加“两教”(即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工作时发现了贺兰口岩画。1985年,他调到自治区文化厅《宁夏文物》杂志社。1984年,有国内研究岩画的专家告诉李祥石,宁夏中卫与内蒙接壤的地方,有岩画,“但不知具体地点”。1988年,李祥石听说宁夏地质局勘探队在中卫北山一带发现有岩画。当时的他,正在编写《中国文物地图·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1989年4月10日,他弟弟开着国产吉普车,拉着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用不漏的汽车内胎装上水,李祥石第一次踏上中卫北山的土地。
  跑跑停停,懵里懵懂的李祥石兄弟进入到蒙古境内。随即返回,在当地非常罕有的一口水井边,遇见一位牧羊人。李祥石问:知道不知道这一带山上有羊呀马呀人呀的“画画子”。在西北语言里,这里的第一个“画”字是动词,第二个“画”字是名词,两个字联起来就是“画的图画”的意思。牧羊人回答:石头上的画画子,有呀,“就在大麦地”。
  这是李祥石第一次听到大麦地这个地名。
  在山头年深日久的深红色岩石上,李祥石像叩拜神灵一般地见到了大麦地的岩画。岩画中有动感强烈的动物图形和舞蹈着的人物图形,更有内容复杂的狩猎图和放牧图。
  太阳下山,霞光消失,荒野万籁俱寂,李祥石睡在吉普车的后排,弟弟睡在前排。第二天早晨,兄弟俩终于走进了此地唯一的一户人家:赛音吉大娘家。
  一道道山梁耸立,山不太高,这里属于荒漠丘陵区,除了长着稀拉的骆驼草和山沟里的丛丛酸枣刺,几乎没有别的绿色生命了。
  赛音吉大娘家住在东西向一道山梁的南侧山坳里,避风向阳。她有四间房,东侧是灶房,有一盘小炕,雇来的牧羊人就住在这里;西头一间是储藏室,放着饲料、羊皮、羊毛等杂物;中间两间为居室,靠西有通间大炕,北墙正中是她烧香敬佛的供桌。(李祥石《发现岩画》P104)
  当年大娘60多岁,李祥石兄弟吃住在大娘家。李祥石介绍:大致15平方公里以内,大麦地就只有赛音吉大娘一户人家,大娘的老头死了,一人单过,后来雇个放牧人帮忙;实在老了以后,大娘家族后代中有人来与她同住,也是照顾她。李祥石去年见过她,“80多了,老多了”。
  这次,李祥石特意在中宁停车,买了一大袋子白菜捎上,“山里没菜吃,带些菜比给点钱更好”。终于到达赛音吉大娘的家,头发灰白的赛音吉老人从炕上翻身而起,紧紧拉住李祥石的手。李祥石跟我说:房子没变,跟我1989年来的时候,一个样。
  有风,黄褐色的沙砾紧贴着地面掠过。式样现代的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风中旋转。李祥石补充了一句:有电了,家里多了个电视机。他回顾四周,又说:有男的年轻人了,看,骑摩托车放羊了。

  今天太阳还在
  纵观大麦地,它属于卫宁北山的一部分,地质属于晚古生代碎屑岩组成的东西向紧密线型褶皱构成,海拔1400-1600米,最高峰土窑1987米,相对高差在200-350米。由于地质上的特殊构造,站在大麦地南侧的铁矿山向北远眺大麦地,就如同大海汹涌的波涛一般,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十分壮观;又似被耸立在天地间的铁犁在大地上翻起一道道土梁。这些大自然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大致形成于距今3亿年左右的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之间。大麦地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30公里,山坡平缓,基岩裸露,岩屑发育。许多岩石层面和节理面成为古代游牧先民制作岩画的理想画板和“纸张”。(李祥石《发现岩画》P105)
  在大麦地海拔千米左右的荒漠丘陵地带,因暴雨形成的巨大泥石流冲刷的痕迹,比比皆是。吉普车像小舢板一样匍匐前行。李祥石跟我说,80年代,这里黄羊多,狼也多,现在少了;前两年,老奶奶跟我说,来了一只狼,不知是公的还是母的,反正不配对,没几天,狼走了。“大麦地就又剩下老奶奶一个人了”。
  李祥石指挥起车来,嗓门粗大:向右;不对,让你向右。李祥石的行车指令往往是到了该执行的地方,方才发出,令精壮而陌生的司机措手不及。李祥石边指挥边跟我说:今天我让你看精彩的。
  吉普车来到一个毫不起眼的沟壑,在我的眼里,周围的褐色岩石几乎一模一样,李祥石指着左侧的一块石头:你看,那是什么?
  岩石上,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展现我的眼前。一个随手而成的实心圆型图形,外边套着一个小圆,最外边还套着一个同样的大圆,在形象地表现着这团火球的热力扩张。大圆外边,13道粗犷的线条向外辐射,这表示的是“光芒”。这是一个毫无异议的太阳。
  太阳右侧的岩石上,是或用线条勾勒,或用“实心”凿刻的正在奔行的动物,我不敢轻言判断,便问李祥石:这是什么?他回答:马子嘛。
  在这一天,在后来的几个山头上看见的许多岩画,奔驰中的骏马,许多都是这样的一个形态。
  李祥石在不断地讲解,这个太阳,是他和弟弟在1989年发现的;后来再次进山,蒙古老奶奶却满脸愁云地跟他说:太阳不见了!那次的大麦地之行,李祥石也果真没能找到这个太阳。再到后来的一次,李祥石终于又见着了这个吉祥如意的太阳。“今天,太阳还在。
  我和司机已被震撼得“无话可说”。
  学术界现今多采用丽石黄衣测年方法,这种方法是上个世纪50年代奥地利学者用地衣植物丽石黄衣的生长年限对冰川沉积物进行测年,后来运用于地震、地质、气候、考古、岩画等方面研究。用丽石黄衣测得贺兰山于卫宁北山岩画早期距今为13000-10000年,中期距今10000-4000年,即早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大麦地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和学会了使用硬石块制作岩画和刻写文字符号。(李祥石、束锡红《大麦地岩画中发现我国最古老图画文字》)
  按照该文的判断,当年的李祥石寻找到大麦地岩画,无比崇敬地抚摸着这些先人凿刻的图形,他是触摸到了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华夏文明的记录“符号”。


 “东方史前维纳斯”
  在大麦地无尽的沟壑里,跟着李祥石不停地爬坡,不停地走路。李祥石再次停下,问我:你看看,左边是什么?
  一块耸起岩石平平的斜面上,刻着一个胖胖的、非常写实的人形,脸庞上是似笑不笑的表情。2004年10月18日,“宁夏首次”公布“发现岩画版史前‘维纳斯’”的消息,并配发了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在当年的12月16日,新华社宁夏分社再度作深度报道:
  文物考古学者在大麦地岩画分布区发现凿刻在岩石上的岩画版史前“维纳斯”。这幅珍贵的岩画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孕妇特征,体态丰腴,两只乳房硕大饱满,腹部隆起,臀部肥大,五官省略,手臂纤细,双腿并立。
  这一形象是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雕女性裸像的翻版。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是爱和美的女神,也称为生育女神。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把史前石雕女性裸像称之为“维纳斯”。它是探讨原始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及意识形态的珍贵资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石雕女性裸像最早发现于欧洲,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奥地利维伦多府曾有过实物出土。
  李祥石说话了:上次新华社也是我领着来的,见到的人,都说是维纳斯,是个女的。这下可不得了了。她胸脯大大的,肚子也很大,还有一个刻画得很明显的肚脐眼,这是在表达古代先民的女性生殖崇拜。“可我说不是,你摸摸,‘她’的嘴唇上有什么?毛糙糙的,是胡子嘛。女人怎么会有胡子的呢?要我说,是个胖老头。
  听随李祥石的“指向”,我非常小心,也非常轻微地触摸了人像的这个“部位”。我半开玩笑地说,也许这不是胡子,她是在笑,这个刻出来的痕迹,是笑的时候张开的上嘴唇,下边是下嘴唇。李祥石也笑了:都说是女的,你也说是个女的,哎,女的有吸引力嘛。
  我说:再讲了,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场合,说她是维纳斯,肯定要比胖老头叫得响;到大麦地来看维纳斯的人,肯定会比来看胖老头的人多。“女士优先,一万年以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回到上海后,在网站上查询“宁夏大麦地岩画史前维纳斯”的信息,共162条,其中仅有一条对此表示质疑,但却始终无法显示。
  在史前维纳斯的岩画右侧,似是一幅众多的动物图形,看起来年代更加古老。在岁月太过久远的剥蚀下,尽管凹陷的画面与石头平面依旧高低不平,但图形和岩石的颜色已变得“浑然一体”。李祥石说道:这样的岩画,拍照已经不清楚了,只有“考古线图”能够将它勾勒出来。
  从上世纪的1989年4月开始,李祥石数度进入大麦地,或与弟弟,或与助手,或带学生,主要干的活,就是用少得可怜的胶卷拍照、拓片和用笔描摹考古线图。他给我一个数字:一块岩石上的岩画为“一座”,岩画上单独的形象为“个体”,大麦地约15平方公里以内共计发现3172座岩画,共计个体图像8753个。
  在贺兰口和大麦地当地,李祥石名声很大,以至当地老百姓“创作”了一首民谣:金银铜三窟,距此三百米,若想金门开,要等原人来。“祥石”,吉祥的石头,这似乎就是“原人”的证明。李祥石说:开始,老百姓很喜欢我,是我发现了贺兰口岩画,国家就开始修公路,山区的交通便利了;可后来就骂我,因为开辟旅游区,就要让当地老住户搬家,人家祖祖辈辈住在这儿的,不愿意。最后又感谢我了,政府给必须拆迁的人,都盖好了房子了;尤其年轻人,可以住上新房子了。

  汉字本源说
  宁夏气候,10月下旬已是秋末,日短。下午3点,就一定要出大麦地,否则就有因为观察不清陷车、甚至迷路的可能。
  李祥石总在说,我让你看精彩的。我跟他一路奔行,看到最多的是动物图形,大多是羊、马和鹿。李祥石解释,这里是腾格里沙漠边缘,再往北就是蒙古,这里正好是农业和游牧业的交界处,岩画上出现这样多的动物图形,合乎此地远古的生活场景。也有狼的图形,甚至在一幅相当巨大的、足有一个平方米大小的狩猎岩画上,一只老虎赫然“咆哮”挺立在岩画的中央。
  在看到太阳、维纳斯、老虎和真是非常精彩的大型岩画的时候,李祥石都会对着岩画说:宝贝,我就是来看你的。
  看到的人的图形,最多的是射箭形象,一个人一张弓搭着一支箭,蓄势待发。这一射手形象,在不同的山头,彼此都非常相似。也有骑在马上的射手形象。我也看到了正在舞蹈着的岩画人形,双手呈弧形下垂,两脚的形状似正在跃动。
  对于大麦地岩画,宁夏新华分社在去年的12月如是报道:
  文物考古学者根据岩画内容、风格、技法、刻痕、色泽、图像保存状况,结合地理学者在凿刻有岩画的岩面上发现的冰川擦痕等有关科研成果,对比已经考定年代的国内外岩画和出土文物,分析岩画图像中反映的狩猎、巫术等内容认为,大麦地的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距今2万至3万年左右。大部分作品产生于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少数作品延续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近10多年来,文物考古专家学者在宁夏中卫县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并经初步研究整理发现,中卫北山岩画数量惊人、规模宏大,岩画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岩画核心区大麦地岩画区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山岗遍布、沟壑纵横,人迹罕至。在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的范围内,山梁山沟石壁嶙峋,排列有序,1000多幅古代岩画就错落有致地凿刻在这些山梁山沟的岩面上,如同一个天然画廊。
  宁夏境内的这块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区域是中卫北山岩画密集分布的中心,遗存岩画1089幅,展现个体形象达到421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遗存图像达到180多幅,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规定标准的18倍,岩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密集程度之高堪称世界之最。
  由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编纂、谢玉杰主编,岩画研究中心副主任束锡红和研究员李祥石共同编撰的《大麦地岩画》,已在今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到银川之前,我采访了宁夏新华分社报道中提到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副编审刘景云。在来到大麦地的前一天上午,我与李祥石谈起同样的话题。李祥石说道:在19世纪的1899年,我们中国发现了甲骨文,在20世纪的1989年,我们宁夏发现了大麦地岩画,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勘探,我们发现了“其中有不少是非常相似的具有符号性质的图形”。对“盛行已久”的汉字西源说,李祥石坚决地表示“不对”。
  在2003年1月英国布朗众图书公司编著的《古代文明》一书中说,从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生活着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最伟大的人类早期文明,他们在书写和数字方面都是先驱。
  而中国文字在《古代文明》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没有人知道中国古代文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早保存下来的记录是商代(1766B.C.-1100B.C.)。”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有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
  汉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有自身规律的文字系统。最后由甲骨文发展成为篆文、隶书、行书、楷书,到今天仍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语言交流的工具。
  大麦地岩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使我们看到了古老文字产生发展的过程,这实在是历史的厚爱和馈赠。大麦地岩画……至为关键的是,这种象形符号在大麦地岩画中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而是星状分布的和成组的复合的,或者说是排列有序的。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即大麦地岩画中,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
  在大麦地岩画中符号文字不在少数,单个或成组的,约占大麦地岩画的十分之一。因此可以说大麦地岩画是一个文化的和原始文字的宝库,在这里可以找到古老文字的起源。(李祥石、束锡红《大麦地岩画中发现我国最古老图画文字》)
  我问李祥石,贺兰口岩画与大麦地岩画的区别在哪里?李祥石回答:最大的区别是,贺兰口岩画的人面图形比较多,而大麦地岩画多的是各种动物和狩猎场面。要是从常识上推理,当人面的图形比较多的时候,就是象征着人类活动占据了比较主要的地位,动物和狩猎为主,似说明年代还要早一些。
  我说:大麦地岩画中形象的或抽象的,以至是表意的符号,可能就在证明着我们中国的汉字应该是“本源说”;对于“大麦地发现比甲骨文还要早的古文字”这个论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学术问题,也不是大麦地这一个岩画“孤证”就能够证明的课题,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你如何看待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呢?
  李祥石说:应该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都是在努力证明中华文明的发源和发展问题呀。

  寻找汉字之祖
  我们不能断言大麦地岩画就是语言符号,就是文字,就是甲骨文的前身,我们只能说大麦地岩画有可能是语言符号,有可能是文字,有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
  具有悠久历史、璀璨文化的中华民族,至今未能发现世界上十数亿人口使用的汉文字的起源,即便是4000年前的甲骨文字,也不能说就是汉文字的源头。而大麦地岩画在出现时间、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可能对汉文字起源的空白提供一定的填补。


 “大麦地”能否填补空白?
  甲骨文发展已十分完善成熟,而在甲骨文之前总有一个文字演变过程。按《说文·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黄帝时代文字产生了,有了书写与契刻的文字,而神农氏时代则还处在结绳记事阶段,庖牺氏的表意方法更原始,大概只有阴阳卦符了。这段文字里写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我们从古老的甲骨文中能找到许多象形符号,应该说甲骨文之前有一个图画符号的阶段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


  问题是,甲骨文之前到底是存在怎样的图画符号呢?
  两河流域发现了古老的苏美尔楔形钉头文字,古埃及人则使用象形表意文字,相比这些文字,甲骨文的表意功能更完善,造字方法更合理。苏美尔文字和古埃及文字没有按它自己的体系发展下来,正是因为它自身繁杂和表意不明确决定的。而今世界上唯有汉字继承了象形会意特点,一直延续至今。
  即使是古埃及文字和古楔形钉头文字,也都没有找到文字演变的前身。现今发现的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及大洋洲的山崖洞穴壁画石刻,与古埃及文字、古楔形钉头文字之间都没有直接的源缘关系。
  汉字的古老形式甲骨文,和世界上被发现的最古老埃及文字,苏美尔的楔形钉头文字一样,在它们的演变过程中都没有找到早于这些文字的源头。古老的岩画纯粹是图画,不能说与这些文字有直接的发展关系。
  古埃及文和古楔形钉头文字已经彻底死亡了。现今这些地区使用的表音文字,在语词上可能与古老的文字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然而在文字上已没有联系了。唯独汉语汉字,一直秉承甲骨文字的特性,在象形的基本汉字的基础上,向合体,向会意、指事、形声方向发展,在使用中更创造了转注和假借。应该说,使用表意汉字的汉语,与世界上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样,都具有各自文化的优越性,都是伟大的,都具有极大的生命力。
  正因为汉字独存的表意形态,研究古老汉字——甲骨文之前的带有表意性质的大麦地岩画,就更有价值了。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有一个共通点,即语言由单纯的声音向记录符号——文字发展,必定经历一个图画阶段。因此研究大麦地岩画对研究汉字的起源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它是目前能见的唯一数量众多的含有抽象符号的岩画,许多符号比较相似,如果理解为相对固定的表意符号,那么它的表意功能也就有可能是固定的,再推测下去,谁都明白它的意义了。大麦地岩画应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说不定这些表意图画真的离我们的甲骨文不远。


  “大麦地”意义深远
  据《尚书·多士》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的“尚”,即“上”,意思是“上代以来之书”,传说由孔子编选而成,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传世的最古老的书籍之一。册、典就是指书籍。那么殷以前就有了册简典籍,那肯定有文字了。然而目前并没有发现殷以前系统的文字。
  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地下考古发现,也随之有许多带有刻符的陶片、玉器出土。时间的推断在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400年。这些考古点在时间上均早于甲骨文时代,然而这些被考古学界称作夏文化的考古发掘,虽然找到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刻符,但可能是陶工、玉工等匠人的标识,即使认为是文字,数量亦极有限,加起来也就百来字,不能作为语言的流通符号,也就没有语言交际功能,笔画简陋,变化不大,没有作为象形会意文字的表形表意形态组合出现过。严格说,这些形体只能称作为刻符,不是文字。
  大麦地岩画,经过学术界采用地衣测年法,即丽石黄衣,利用这种生长覆盖在岩画的地衣面积,比较准确地测得岩画距今时间。大麦地岩画,早期在10865-13241年间,中期在5947-6253年,中晚期在2771-5422年,而晚期,由于已出现西夏文字,估计距今在1000年左右。
  大麦地早期岩画,肯定在甲骨文之前,且要早数千年之间,即使是中期岩画也要比今天的甲骨文早1000-2000年。
  世界上唯有汉文字至今仍是表意文字,而甲骨文之前的形态,我们不可能到已发现的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或者亚洲的中东、西伯利亚等地去寻找答案。那里以绘画居多,绘画形态和我们使用的汉文字差异太大,有些绘画在时间段上,可能比甲骨文更晚。那么,大麦地岩画在时间段上,作为甲骨文产生之前的图画形态,是可能的。至少我们找不到别处的、更集中的,数量更多的典型图画。
  但是,大麦地岩画,它和甲骨文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大麦地岩画的发生发展可能是独立的,甲骨文可能是由另外的形式发展来的。可能神农氏的“结绳而治”、黄帝史官仓颉的“书契”,直接以点划形式,通过官方推广而来的。当然他们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视“鸟兽之迹”,象形是甲骨文基本特点。
  我们选择大麦地岩画,时间段的考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麦地岩画反映的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岩画中出现的大量的象形符号以及大量的抽象符号,如果运用古文字知识,尤其是运用甲骨文知识,将自己置身于远古社会,这些岩画含义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们没有选择贺兰山岩画,尽管大麦地处于贺兰山余脉,但两者之间的岩画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贺兰山大大小小27个山口都有岩画发现,它的岩画多数是以类似于人物面具和人面像出现,几乎占到整个贺兰山岩画80%,这和原始图腾、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有关。有些岩画出现时间较晚,甚至有附刻西夏文的人面像。有些如面具的人面像,在其面部出现有羊、鸟、天象等图案,这是值得研究的。
  大麦地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仅6平方公里,在山梁壁竟然刻有1000余幅岩画,图画个体达到4210个。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这些岩画多以动物群为主,更符合世界已见岩画的早期形态。
  一万年前,大麦地的地理环境和今天所见不会有太大差异,可能气候条件较今天优越,出现大量的羊群、鹿群,狼和老虎也不少见。至于骑马射猎的岩画,时代可能稍晚,大概在商周以后,这些岩画我们就不作太多的讨论了。
  大麦地岩画是原始人用石头等工具创作的,由于石头本身粗糙,故画面多粗狂简洁,其实仍属于线刻画,只不过采用的工具粗浑结实,刻划线条的用力深浅不一,才造成今天的效果。如同我们选择刀具刻印章,用锋利的刀具刻牙章、角章、铜章,笔锋细腻娟秀,而用粗钝刀具刻制石章、玉章,则笔迹粗浑古朴。大麦地岩画属后一类风格。
  大麦地岩画在艺术上造诣应称得上是很有成就的,寥寥几笔,就将事物勾勒清楚,且形象特征尽在其中,古人能轻易达到这么一个意境,今人摹仿大概也是很难的了。
  关键的是大麦地岩画有许多是以符号形式出现,而且许多是抽象符号。正是这些附有抽象符号的岩画,至今是最值得探讨的。我们说了,岩画是表意图画。抽象符号已构成岩画的一部分,那么这些抽象符号的表意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用汉文字的古老形态甲骨文、钟鼎文等去观察比较,等于是先将这岩画中出现的符号纳入后人的思维范围,即下了定义再去推断,这种方法是值得商榷的。
  现在公认的古埃及文和苏美尔楔形钉头文字,都比汉字的古形态甲骨文早几千年,然而没有像汉字一样,仍然沿袭了原古文字的形态发展,保留象形、会意的特点,而是断裂了、死亡了,成了死亡文字。通过研究这些古文字来述说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意义就不大了。
  据此,唯有研究汉文字的起源,意义才更深远。
  正因为大麦地岩画的表意性,使它更接近语言符号了。
  我们不能断言大麦地岩画就是语言符号,就是文字,就是甲骨文的前身,我们只能说大麦地岩画有可能是语言符号,有可能是文字,有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或许有一天我们能找到更能说明汉文字甲骨文发生发展的新的实证材料,然而对大麦地岩画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也有可能是甲骨文发生发展的一个实在的旁证,是一极有意义的参考材料。
  大麦地岩画的规模、数量和表现手法,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对世界岩画来讲,也是不多见的。对于大麦地岩画特点与汉文字的特点,从文字学角度加以比较研究,尤其将那些形体相近的图画、符号分门别类研究,是有科学价值的。
  对大麦地岩画进行除文字学以外的研究,领域更广阔。可以研究远古社会、艺术,更可以研究远古该地域的地理、地质、气候、动植物等,对今天、今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现今世界许多发现有岩画的区域,都开发成教育点和旅游点,联合国还专门设立世界岩画研究机构,重视人类的早期文明和早期文化,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今天的教育、经济,尤其是旅游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先人留给我的宝贵遗产,让它创造出更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作者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敦煌西域编辑室副编审)

信息来源:北方网

大家都在看(下面的蓝字直接点开

【头条】自治区统一补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发布!还有4个关于养老保险的政策,可能对你有用!

【关注】全线8车道!京藏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这段路今日试通车!中卫——银川更通畅!

【民生】群众反映:中卫这个小区的公共用地变成了私家停车位!这是怎么回事?

【选调】沙坡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开选调工作人员公告

【任前公告】中宁、灵武、西吉等市县拟任用一批干部!

【聚焦】国际轮滑公开赛中宁19日开赛,速来围观!

家中中卫影响力前三的微信公众平台

宁夏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15强

权威、主流 、公信 、贴近、 实用

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 不造谣 不传谣


你想关注中卫大事?

你想了解事件真相?

你想咨询有关政策?

你想免费发布广告?

你想倾诉心理苦闷? 就找居家中卫

你想咨询法律问题?

你想投诉举报某人?

你想寻人、寻物?

你想寻求其他帮助?

居家中卫——中卫人必选的民生服务平台

居家中卫——你的贴身服务专家、生活好帮手、良师益友


主编电话:13739551751(微信)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居家中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