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一个持续了60年的大柳树工程,宁夏人等得太久了!
在宁夏团的会场上,关于大柳树工程的建议,也是代表们热议的高频词。
早在1954年,国家首次编制完成了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
开发方案主要有两个,即大柳树高坝一级方案和小观音高坝加大柳树低坝两级方案。
大柳树坝址位于宁夏中卫县,小观音坝址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两坝址相距48公里。
以甘肃省和一些水电专家代表的一方坚持小观音两级方案;以宁夏、陕西、山西和内蒙四省区及部分水电专家为代表的一方却主张大柳树高坝一级方案。
这个工程在“十五”期间一度被列为重点工程,明确要实施,但不料延宕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工程依然没有进展。
黄河黑山峡河段位于宁夏和甘肃接壤处,全长71公里,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可以修建高坝大库的峡谷河段。
大柳树水利枢纽位于河段出口上游2公里处,是《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确定的黄河干流七项骨干、三大控制性工程之一。
枢纽大坝设计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型式,最大坝高163.5米,总库容114.8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7.6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年发电量78亿度。
大柳树枢纽开发主要任务是:以流域反调节、防凌(防洪)为主,兼顾供水、生态灌溉、发电和全河水资源合理配置等综合利用。
由于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是涉及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性工程,因此对开发方式的确定十分慎重,提出了多种方案,目前尚未确定最终的建设方案。
建成后,可利用其抬高的水位为宁、蒙、陕、甘四省区发展人工绿洲生态区600万亩,其中,宁夏300万亩,内蒙古、陕西、甘肃各100万亩。
目前大柳树工程项目尚在方案论证阶段,根本谈不上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
1992 年4 月17 日,国家水利部在向国务院呈报的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开发这一河段对综合利用黄河水资源,促进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们之前在大柳树工程地质和规划等方面意见不一,该项工程论证了半个多世纪,仍然只是纸上的梦想。
2007年 3月 2日,在北京召开的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专家座谈会上,院士专家们纷纷呼吁:大柳树工程不能再等待了!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交办会,确定其中 10项 2007年办理的重点建议, “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 ”位列其中。
7月,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作用、降低正常蓄水位运行、淹没处理、生态经济区及供水规划等 5个专题研究报告通过了专家审查。
2008年 3月 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宁夏代表请求国家加快督办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再次道出了宁夏 600万人民半个世纪以来期盼早日开工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迫切心情和强烈心愿。
此后,每年全国两会,宁夏代表团总要重提大柳树工程。
可时至今日依然不见进展,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宁夏人等的太久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进琳,曾任宁夏水利厅厅长和发改委主任,如今推进黑山峡的开发,成了他心里放不下的一件事儿。
(工程效果图)
“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也干”,是对西北区域的生动写照。
黑山峡之所以重要,因其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可以建设高坝大库的峡谷,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全局的战略位置。
范长江游历西北时曾感叹,黑山峡山崖耸峙,极为凶险,不弱于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
西北缺水首先是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缺乏科学统筹开发的原因。
袁进琳称,开发黑山峡,可以为西北地区开创另一番图景:如果在中卫境内建坝,未来可以蓄110亿立方水,这个在西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整个宁夏的用水量还不到40亿立方,可以再造一个塞上江南了。
在宁蒙河段,黄河两边都是沙漠,在这个地方建成高坝大库之后,一亩水浇地产草量相当于70亩旱耕田,完全可以再造一个宁夏平原、惠及周边甘肃、内蒙古和陕西等省区,而这些省份,都是能源富集的周边省区,有了水资源,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可以获得长足发展。
而这一区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其地域面积广阔,海拔相对较低,光热资源十分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滞后之因,最根本还是水资源短缺,这更凸显了开发黑山峡的重要性。
原水利部部长杨振怀,曾是大柳树工程——也就是一级开发方案的拥护者,他甚至这样评价大柳树工程的作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是有生命的,大柳树工程是黄河的“生命工程”。
如果建大柳树工程,工程位于水多沙少河段,主汛期可集中时间下泄造床流量3000至5000立方米/秒,可改善黄河水沙条件,减轻河道淤积萎缩。
同时,大柳树工程对宁蒙河段的预防凌汛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将该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其可以使上游梯级电站按发电最优运行并保证宁蒙河段的生态基流,多方位地维持河道健康生命。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补水之短是关键。而水资源瓶颈若得到解决,加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甘武铁路及相对应的高速公路已形成的三角框架结构把三座城市及兰州市紧密联接,数以千万亩的腾格里沙漠戈壁及鄂尔多斯台地将会成为中国最好的后备耕地资源。
信息来源:《经济观察报》记者 宋馥李
编辑:银川晚报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可发布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