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实|一名美国保姆摄影师,和一对中国小城父母的故事

孙小佳 北美报告 2019-07-06


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偶尔的一瞬间,

生活可以有超越性。



完成这篇文章的8个小时前,我看了一部美国纪录片;800个小时前,我还看了一部中国纪录片。


那些活在过去的主角们,突然借由不同的媒介方式,对当下的我产生了强烈冲击。于是,我决定用文字把故事一一梳理出来,观察这些主角是否存在着某种共性。



一、


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主角是薇薇安·迈尔(Vivan Maier)。


薇薇安1926年生人,成年后辗转于纽约芝加哥等地,做了四十几年保姆。她终身未婚,无一子嗣,孤独终老;她才华横溢,独具观察,古怪清醒。


而她身后留下的十五万张非同凡响的底片,与一群芝加哥前雇主的追忆,构成了纪录片《寻找薇薇安》的怪诞画面。



薇薇安对待小孩很友善,充满爱心;同时她也敏感孤僻,过分看重自己的隐私。她生活在雇主家时,喜欢收藏一落又一落的报纸,直至把地板压弯变形,而她视若珍宝的剪报标题大多是这样的:暴力、谋杀、强奸、赤贫……她曾自言自语地说道,“看吧,我早知道这个社会会有这样的问题。”


大家回忆起薇薇安时,只觉得她神秘夸张,脖子上永远挂着一台相机,独来独往,没人知道她保姆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摄影师的Title。


薇薇安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默默无闻。但她死后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红。



某一天,一名叫做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 )的历史学家在拍卖会上无意获得了薇薇安的大量底片,并开始对这些作品视若珍宝,想努力寻找作者的蛛丝马迹。


至此,薇薇安保密一生的照片得以重见光明。那些经过洗印的照片极具艺术价值,她40年来的扫街过程,定格了美国一个独特的年代。


无论是纽约大街前迷茫无助的残疾乞丐,还是芝加哥长椅上无处安放的“屁股”,一切精彩的瞬间都被薇薇安以戏谑的视角纳入了黑白底片之中。



整部纪录片,导演约翰·马鲁夫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一个核心问题,薇薇安的摄影动机是什么?她为什么不发表这些作品,而是将这些底片束之高阁?难道她不想成为一个被世人瞩目的艺术家吗?


我个人认为,很多自发行为并不需要动机。薇薇安仅仅尝试在她的日常保姆生活中找到一个出口。出口之外,她可以安放自己的价值观,寻找自己的定位,宣泄自己的激情。

 


薇薇安的时代,社会阶级分明,若没有一定资源或手段,是很难打入美国艺术圈的。薇薇安曾投递过自己的照片,只是石沉大海后,她便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自那以后,她只专心创作,而非谋求认可。


薇薇安成箱的胶卷,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美国变迁,也承载了薇薇安作为个体的纯粹。


虽然,纪录片贯穿始终的概念就是——薇薇安的矛盾性,保姆与摄影师这两个双重身份何以在她身上共存?


不过于我而言,存在意味着合理。薇薇安借由镜头找到了生活的出口,且令一个孤僻、怪异却称得上有趣的灵魂,透过万千影像得以安放,甚至被这个时代所凝视,难道不算是好的结局



二、


第二个闯入我脑海的主角是——陆运坤、李桂贤。


这对相濡以沫超过五十载的老夫妇,一直生活在贵州南端的一个小县城里。电影开始没多久,两位老人便缓缓出现在镜头前,他们一人扛着锄头,一人挺着背篓,有说有笑地沿着河边小路往家赶。



他们的家有着四五线城市的标准模样,一栋两三层的临街楼房,粗劣临摩着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而从一个甬道走进家中,最先看见的便是一口四方天井,2013年-2016年四个春天去又来的故事,就徐徐围绕着这口天井展开了。


放眼扫去,这个家中处处堆积着杂物,遗留着上个年代物质匮乏的痕迹,但屋内展现的人物生活却渗透出一股平静的温暖。



《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15岁出去闯荡,北漂近30年,每年只在春节时返家。


而这部纪录片里,所有出场角色都是他的至亲,不带任何伪饰的镜头下,质朴地反映出自己年逾古稀的父母亲,种种日常劳作、歌唱、野游、探亲、丧葬等欢聚离别的画面,故事平凡却令人动容。


父亲陆运坤是一位退休的物理老师,母亲李桂贤是勤劳持家的农村主妇。



影片里的母亲,口头禅就是“哉哟”,她身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活力,经常哼着小曲踩缝纫机,择着菜与老头逗趣,就连上山郊游也不忘蹦跶一两步舞蹈,无形中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了热气腾腾的生命力。


父亲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好奇心旺盛。每年春节前,都喜欢亲自研墨写一两幅大字做春联;忙完一天家务活后,还会在房间里鼓捣二胡、笛子和小提琴等乐器;就连儿女们送来的新DV、电脑,他都要亲自学习如何操作,直到研究明白为止。



夫妇二人感情极好,琴瑟和谐。闲暇时,老夫妇会站在天井中央,一个弹奏乐器,一个跳舞歌唱,将日子演奏得无比欢快。


有时,母亲双手在忙活,做好粥的父亲会一边说着“真香”,一边给母亲一勺勺喂粥,此时的真情流露远比歌曲更加动听。


此外,夫妻二人也很勤劳,生活里的大小事都亲力亲为,两口子一起到山里摘水果,一起种菜,一起熏腊肉,一起每天“为家里做一件事”。



每年初春时节,他们早早地换好行头,相约去登山。山行的路上,有松涛声,有茅草味,还有两个人忽然响起的美妙歌声。


贵州这座小城,虽然少了都市的繁华,却幸运地被青山绿水围绕。因此,老夫妇的生活习惯,也愉快地应和着自然节律。



可惜,生活绝不是一帆风顺的。2015年春天将近的时候,陆庆屹的亲姐姐因病去世,整部电影意外陷入灰白


姐姐生前开朗乐观,是父母的开心果和贴心棉袄,她的离去让陆庆屹的父母悲痛欲绝,这一幕看哭了很多人。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无比残酷的事。原本心态年轻的父母一夜老去,曾经豁达的他们变得寡言少语,日日沉浸丧女之痛中。



女儿突然离世,甚至让他们开始思考死亡:“如果有一天,夫妻中有一个先走了,另一个该怎么办?”


或许,老两口深深地被这个问题刺痛了内心,开始下决心走出丧女的悲恸。往后的日子里,老两口会在家中给女儿留一把椅子和一双碗筷;每隔两天,他们就去女儿的坟前聊聊家常,隔着时空和女儿对话。



站在贵州的大山间,立在女儿的坟头前,母亲重拾往日欢快,她与女儿打趣道:“闺女,你看你好热闹哟,这么多花都开在你身边,都喜欢你哟。”


一旁的父亲弯下身子,收拾女儿坟前的乱树枝,不时向远处眺望风景。


偶尔,老夫妇还会给女儿来段歌舞,动人的音乐与曼妙的自然,逐渐治愈了这对老夫妇内心经久的伤痛。



自此,家中又能听见母亲哼唱的小曲儿,并瞅见父亲忙碌的身影了。没过多久,父亲还从网上买了工具,养了蜜蜂,每天围着蜜蜂悉心料理。


母亲偶尔吃醋地嗔怪他:“你一天拿这个蜜蜂差不多像初恋情人啦。”


日子就此恢复了往日的轻松与诗意。



老夫妇天真快乐,互相关怀,丝毫未被时代摧折。这种美好的生活,无疑会打动每一位观众吧。


可是,他们为何能将最为普通的生活化作诗一般的意境呢?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诗意丝毫没有矫饰,充满真实。


不少观众认为,“拥抱自然”与“热爱艺术”是这对老夫妇脱离庸常生活的出口之一。观看纪录片你会发现,老夫妇的日常生活里总有音乐缭绕,爸爸会弹奏各种乐器,妈妈随时随地就要唱起歌、跳起舞来——他们都有一定的艺术天赋。



父亲到底会多少种乐器呢?导演介绍称,影片里面出现了四五种,但他实际还会小提琴、二胡、板胡、京胡、三弦、萧、笛子、手风琴……


这对老夫妇的艺术天赋并非偶然现象。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陆家来往的亲戚们,同样张口就能唱起“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的山歌。


估计这就是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的道理,自然造化出当地人身上的灵气,艺术天赋更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打了光。


夜晚,当父亲站在顶楼弹奏小提琴时,天空倾泻而出的旋律,给人一种超越感。这种超越性可以冲破现实,冲破时空




某种程度上,“艺术”及“自然”即这对老夫妇的生活出口。他们既无企图将自己的音乐才华用于创作事业,也没打算将这种诗意般的田园生活开发成民宿商业。他们只是静静地活在当下,陪伴彼此,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张力


除去艺术与自然外,透过这部电影你还能体会到父亲身上无声的道德律,以及母亲身上丰沛的生命力。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在日复一日的艰苦奋斗中自然形成的,它酝酿出了一种真正的美



三、


看完这些故事,我发现主角身上有如下吸引我的特性:


1、他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

2、他们都找到各自生活中的出口


个体角度来看,一个人由马里亚纳海沟爬上平原,与一个人由平原登上喜马拉雅高峰索所取得的成就几近相同。似乎,小人物也不该被历史湮没。


另一方面,他们找到生活出口这个概念,虽是我的主观投射,但也非常吸引我。



毕竟,每个人在常态面前都有投降的时刻,发出质疑,感到迷茫,甚至试图一走了之。此时钻进生活的出口,不失为一剂良策


那一瞬间,尝试游离生活以外,像薇薇安一样埋首摄影也好,像老夫妇一般纵情山水也罢,偶尔荡涤掉自己的烟火气,遁入一种澄澈的状态,不是很美吗?


现实的悲观人士可能会说,若你期盼每位农民伯伯下完地回家听点交响乐,央求每位快递小哥一有空就放下包裹出国与当地人聊聊天,不会显得可笑而多余吗?


不会。我固执的坚信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一定时刻,拒绝进入生活,这种“拒绝”的姿态可以是多重的,不限定于艺术或文学等浪漫主义层面



一位农民伯伯,赋闲在家时同样可观察浩瀚的星象,或研究周遭的生物特性;快递小哥休假时也可挤出时间去了解地理知识、考古发现,沉迷于解析客观存在的科学规律。


如果农民伯伯永远想着明天可以收获多少粮食糊口,快递小哥永远算着后天能投递多少包裹为生,他们怎能不崩溃,怎会不变成一头垂尾的牛?


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一层疯狂的社会属性,它不过是一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虚幻枷锁,禁锢了人作为动物本身的简单满足感,它永远让你盯着明天,殚智竭力。它不会告诉你活在当下可能是“幸福”的近似值。



虽然,科学无法解释“幸福”或“自由”是什么,它只能用“快感”、“多巴胺”等物质表述你的体征,但人在衍生出如此丰富的情感表达后,为自己争取一点纯粹,都不行吗?我们为何要合作,要革命,要创建文明,结果活得连猩猩都不如呢?


此时此刻,我发自内心羡慕薇薇安,羡慕那对老夫妻。至少,他们活出了常人该有的样子。他们在疲惫的生活中找到了出口,他们可以规律性地“出走”,踏入一片自由天地,稍作休憩。


在那里,他们不求被理解,不求被反馈,不求被赞许,更不求日进斗金。他们仅仅是抒发自我,享受当下,假物以遨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孙小佳

来源:解味儿

平台: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最近读者都爱

看这些文章哦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