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起底|国泰,你究竟经历了什么?

北北 北美报告 2019-10-22

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国泰,只是香港问题复杂境况
的一个深度折射。


很少去香港,记忆中也没坐过国泰,所以不太关注这家航空公司。但近来,国泰不时登上新闻成为焦点,似又勾起我的好奇心。


国泰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怎么会牵连如此多的香港问题?仔细一查资料,才知道这家公司确实不简单。

纯看名字,“国泰”就是一个正宗的中国航空,实则不然。它的两个创始人都是外国人,一个叫罗伊·法瑞尔,美国企业家;另一个叫悉尼·迪根,澳大利亚飞行员


1946年,两人在上海成立了一家“澳华出入口公司”,经营中国与澳洲之间的运输业务。不久,他们顶不住上海财阀要求入股的压力,毅然决定离开中国大陆,携带飞机转移至香港。


罗伊·法瑞尔与悉尼·迪根


他们在香港重新注册了公司名称“Cathay Pacific Airways Limited”。很多人可能奇怪,他们不叫香港航空,不叫太平洋航空,为什么叫一个“Cathay”?原来这个词,不仅常常被用作人名(凯茜),而且还是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另一个称呼。

“Cathay”本来是指中国历史上的辽代契丹,后来随着蒙古西征而为欧洲人所熟知。由于蒙古人将中国北方泛称为“契丹”,中亚突厥人、东欧斯拉夫人甚至欧洲人,慢慢都将“Cathay”当作了中国的别称


据说,直到现在,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保加利亚语、斯洛文尼亚语、蒙古语和中亚一些语言,还将中国称为“契丹”。

或许是法瑞尔和迪根觉得这个词更有历史内涵,意境更悠远,特地在“太平洋”前面加了这个词。直译出来,应该叫“契丹太平洋航空有限公司”。不过他们还为公司起了众多的中文名称,十年后统称“国泰航空”。


1948年,两个创始人觉得身单力孤,先后引入了英国太古洋行、澳大利亚国家航空,自己仅分别持一成股份。其中,太古洋行持有4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澳大利亚国家航空持有35%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当时,香港尚处于英国统治之下,由英国商行来主导公司经营,应该是顺理成章。

事实证明,法瑞尔和迪根将公司大股东让给太古洋行十分英明。太古洋行是老牌的英资银行,从鸦片战争前夕就从事对华贸易,积累了丰富的东亚经验和人脉。有了太古洋行撑腰,国泰航空才得到港英政府大力支持,逐渐垄断了香港南向的航线

香港北向航线,则被分配给国泰的竞争对手——香港航空公司。香港航空由怡和洋行和英国海外航空经营,亦是全资的英国企业。

1958年,香港航空经营不善,被国泰航空吞并。国泰开通了前往台湾、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航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航空公司。从50年代到80年代,国泰航空依靠港英政府支持,垄断了香港所有航线,机型和规模不断扩大。

此时的国泰,已经成为彻彻底底的英资企业。太古集团拥有70%的股份,汇丰银行拥有30%的股份


注:截至目前,国泰航空董事会成员公告仍显示,红框中两位非执行董事为太古家族成员。


1985年,随着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以曹光彪、包玉刚、霍英东为代表的华人投资者,敏锐地嗅到了香港航空业的未来商机。他们联合中资企业,共同出资1亿港元,成立了港龙航空公司,专营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航空业务。

但是,在港英政府统治下,拥有中资背景的港龙航空,只能运营一些利润薄弱的航线,根本无法与国泰航空竞争。成立后五六年中,港龙航空为了挽救经营颓势,不得不屡次进行资本重组。

国泰航空乘虚而入,购买了港龙航空30%的股份,至1990年已经成为港龙航空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中信集团持有38.3%的股份,太古集团持有5%的股份。

在中信和太古支持下,国泰接受了港龙航空管理权,成为港龙事实上的“上家”。两者成为一家后,国泰将香港至内地航线分给港龙,自己专营香港国际航线。

这场英资与中资之间的博弈,最终以英资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双方的博弈并没有停止,反而随着中国收回香港的临近,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



1995年,中国航空公司——中行香港,在香港申请航运牌照,为香港回归做准备。当时的港英政府忙于“交班”,已经无暇为国泰航空撑腰,而国泰的中资合作者中信泰富,也欢迎中航加入。

国泰航空股东非常清楚,香港作为弹丸之地,如果再允许中航进入,航空市场将陷入惨烈竞争的窘境。为了避免第三家航空公司成立,他们答应将港龙股权及控制权转让给中航。

1996年,中航购进港龙35.86%股权,中信泰富28.5%,太古国泰25.5%,曹氏家族占5.02%,中航成为港龙最大的股东。香港航空市场又回到国泰与港龙双雄并立的局面。

此时的国泰,已经没有了港英政府的庇护,只能自食其力。港龙背后则有国企的支持,翅膀渐硬。

但是,事实证明,国泰背后的太古集团仍是商场老手,没有了港英政府的庇护,反倒焕发出了真正的商业活力。他们一边增加货运、配餐和其他业务,一边加快航线布局、提升服务质量,逐渐跃升为一家真正的国际航空公司。



2000年,国泰航空旅客运输量高达1186万人次,货运76.9万吨,拥有75架飞机,年收入345亿港元。税后利润首次突破50亿港元,获利能力在全球都首屈一指。

不仅如此,进入21世纪后,国泰航空还锲而不舍地申请内地航运牌照,成功开通了香港至北京的航线。这等于蚕食了港龙的领地。港龙由此再次陷入亏损的泥潭。

不过,国泰航空股东深知,要想在内地航空市场站稳脚跟,仅仅靠自己的英资背景是万万不能的,必须寻找合作者。

该竞争时就竞争,该合作时就合作,这是国泰航空半个多世纪屹立不倒的商业秘诀。


注:1997年-2018年,国泰收入、企业价值、资产规模都呈显著上涨趋势。


此时,由于中国民航界的重组,港龙航空已经转属中国国航。2004年,国航在香港上市时,国泰与国航签署战略协议,认购了国航9.9%的股份。由此,冤家对头成了商场同盟,国泰与港龙之间也迎来了第二次合作。这次,又是国泰吞并了港龙。


后来,又经过几次变动,国泰航空目前的股权结构如下:英国太古集团持股45%,中国国航间接持股30%,卡塔尔航空持股10%,其他股份分属先锋集团、挪威中央银行、摩根大通、安联保险等。

过去几十年,太古集团曾率领国泰航空审时度势,创造了航空界的辉煌。但这次的表现,则让国泰陷入深深的泥淖中。从某一层意义上来看,这一次,并非是简单的经营战略“失策”,而是长久以来弥漫在太古集团,甚至是香港这座城市每个角落里的殖民氛围之必然。



对于一个具有百年殖民历史、树大根深的太古集团来说,殖民者思维已根深蒂固,太古集团旗下的国泰也一直秉持着殖民奴化思维,在长期企业文化和新闻宣传的影响下,其骨干仍是英国人,其员工一般也都持亲西方、亲英方的立场,而对中国内地采取的是拒持甚至反对的态度。

近年来,虽有国航等中资企业持之以恒的介入,但在整个城市殖民文化思维依旧牢固的前提下,一个英资传统企业的去殖民化工作显得格外艰巨。


这次香港事件中,国泰的表现,不过是殖民思维的一次具象体现。而去殖民化,单靠资本的介入是不够的,只靠某一两家企业改变也是无以为继的。它有赖于香港文化及社会等多层面的全方位努力,更有赖于内地从文化战略层面给予不懈的帮助。


毕竟国泰,只是香港问题复杂境况的一个深度折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信源参考:第一财经、上海证券报、观察者网、聚富财经、华山荟商学院、正商参阅、凤凰网财经等,感谢。

作者:任远

责任编辑:马家辉

出品: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最近读者都爱

看这些文章哦


/提醒 华人最易感染的致癌细菌,可在加拿大免费诊治

/现场 叫中国人滚回去,打反移民广告!加拿大正右转?



/脱钩 假如美国没有了中国

/瞩目 最近,李嘉诚又种了颗大瓜



/真实 百亿葵花药业老总,砍杀美国归来的前妻始末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