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知:翻译中的心理学原则

2014-04-08 译·世界

  译者的心理活动轨迹只有在原语言或话语语境的制导作用下,才能与原语言或话语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活动轨迹吻合,因为后者的意境和心境寓于其语境中。也就是说,只有根据语境才能了解其意境和心境,才能更深层地了解其心理感应、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实现心理效应等值表达。
  任何作品都是人脑认识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和谐统一活动的产物,也就是作者思维心理活动的结晶。翻译实践过程就是译者在原作的刺激作用下竭力使自己认知系统的活动、情感系统的活动和意志系统的活动和原作者保持一致或高度近似的探索过程。
  正确理解原作或话语中的显意识和潜意识是探索最佳译法的唯一途径。所以,译者必须使自己的心理体验,心理感应和心理活动与原语言或话语信息发出者合二为一,进入角色,才能发幽掘微,穷其毫末,译出其意,译出其神,译出其情,译出其声。
  由此可见,无论书面语和话语的翻译都包含对语言或话语信息发出者心理活动中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理解与表达。由于不同译者对同一语言或话语的心理体验不同,因此,其表达方式就因人而异,特别是对其潜意识的理解与表达更有差别。译语的正误优劣必然通过这些差异表现出来。

  众所周知,人们在交际中既可以借助有声语言,也可以借助无声语言―态势语,也就是借助语调、神情、举止相互配合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态势语实际上是一种潜语言现象,是心理活动中的潜意识。 另外,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往往可以“言不尽意”,留下让读者和听者通过想象去理解的空白,这种空白也是一种潜语言现象,也是心理活动中的潜意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