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 | 王继辉:身处天翻地覆的大环境,不要忘记敬畏之心…
【编者按】今天推出“大咖讲堂”第4篇,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王继辉教授在“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他主张,对于翻译事业,应以敬畏之心,“摆正传统与科技的关系,不一窝蜂,不一刀切,不刻意鼓吹技术至上”。
译世界还将陆续推出大咖们的精彩发言内容,欢迎关注!
以下为王继辉教授的讲话实录:
我是做欧洲中世纪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古北欧神话、西方版本目录学、历史语言学。显然,这次会议给我的题目对我是个挑战。作为外行人,我只谈感想,对与错不算数,仅供大家参考。
从未有任何一次技术变革像今天大数据革命一样,对人们造成如此重大的冲击
我读书时在国外住了近十年,1994年回国,那时,IBM486、摩托罗拉翻盖手机刚上市不久,BP机仍在使用,我记得,高校里很多老师还在拒绝使用这些似乎是商人标配的时髦玩意儿。
接下来的时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加速,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的变成了漂亮的现代,大哥大变成了智能苹果,教室中的粉笔也早已被投影PPT取代,这些对我们来说仿佛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一路走来,我们觉得大致自然,没有什么稀奇。但是,扑面而来的大数据不一样了。
想想近几十年发生的事,似乎从来没有任何一次技术变革能像今天的大数据革命一样,能于短短的数年之内,在人们心目中造成如此重大的冲击,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新鲜的概念,正在使空前规模的数据,形成一个与物理空间平行的数字空间。
如今,大数据似乎早已从少数科学家的主张,一举变成了全球领军公司的战略实践,变成了世界顶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博弈的竞争战略。
到2020年,中国数据规模就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了
最近这两年,我不断地听朋友们说,我们日益强大的中国也逐渐显示出数据强国的优势。我的脑子对此当然是一片迷茫。为了给自己普及一下科学常识,我新近买了一本名叫《大数据:领导干部读本》的书。根据本书众多名人的推荐,这肯定是一本好书,既是好书,非领导干部读起来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无论如何,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提供的一组数据尤其让我深有感触:
我国语言服务行业面临“天翻地覆”的大环境
这是多大的一个事情,可谓翻天覆地。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我国的语言服务产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这儿还有两组数据:
可见,我们既有大的国际发展环境,也有在这一大环境中,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加速发展的可能与趋势。
语言行业巨变,但对人文学科的翻译需存敬畏之心
那么,作为语言服务行业前端的翻译教育业应该如何面对这一既无法忽视,又无法回避的大变革呢?对此,我有两个思考:
个体译者逐渐变成了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团队为主导的语言服务行业。从每人各拿一本书,变成了动辄几十万字甚至千百万字的巨大的翻译工程;从学术类翻译变成了技术性很强,强调首尾技术词汇一致,规避语言个性的翻译项目。后者显然是主流,从事这类翻译的译者,当然需要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可供团队使用的翻译工具,而目前的逐步趋于成熟的翻译技术也当然是此类翻译的从业者的必不可少的职业训练内容。目前,很多参与MTI教育的高等院校也正是在这一方面,沿着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尝试着,发展着。
人文学科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典时期开始,历经中世纪时期,再到现当代社会,人文学科领域的历代学者以他们的经验与智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传统,由于哲学、历史学、文学、宗教学等领域的典籍,甚至这些领域近代学术著作的复杂性,翻译技术一时恐怕无法派上实际用场,而也由于以人类经验为基础的人文学科知识,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等应用性更强的科学知识相比,有其特殊的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这部分前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依然需要我们更为细心地呵护,并原封不动地忠实地传留给我们的后代。面对这部分传统,我们需谨慎使用现有技术,以敬畏之心,最大限度地尊重其文本原貌。
三四年前,北大在MTI教育上做了一些大胆探索
说到这里,我想追溯一下前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段经历。“博雅翻译文化沙龙”的朋友们应该还清晰记得,三四年前,由于我们看到了全球语言服务市场向我们提出的挑战,以及给我们提供的机遇,朋友们围绕MTI教育做过很多讨论,也尝试着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上,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其中之一就是在MTI框架下,建立“语言服务管理”这一专业方向,以尽力规避同质化培养的态度,迎合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以期为日益发展着的大市场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行业经验,同时也具备双语转换能力的语言服务行业新型的职业经理人。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以极其审慎的态度,沿着这个思路和朋友们一道,做了数次系统的研讨,之后,制定了培养方案,并在课程设置、教师力量整合、实习基地认定、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做了认真的安排。值得庆幸的是,北大MTI教育中心已连续招收了三批在这个框架下接受培养的MTI硕士研究生。
摆正传统与科技的关系,不一窝蜂,不一刀切,不刻意鼓吹技术至上
当然,这些细节如今已不那么重要。我想向大家表达的是:我们在着手准备语言服务管理方向教育之初,是恪守了对我们不很了解的语言服务产业及其市场,保持审慎甚至敬畏的态度。我曾跟周围的朋友们说,这是实验,因此不要急于跟进,我先做,错了,小船好转向,我自己承担责任。
现在看起来,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做这件事是可行的,今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对外经贸大英语学院都在这一领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着自己的事情。就整个过程而言,我们的尝试是有益的。同理,在大数据时代,在翻译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复杂的变革,我们参与翻译教育的学者、专家、实业家,或许也应该冷静地做出恰当的判断。
我们或许也应当以或多或少的敬畏之心面对传统,摆正前人传统与当今科技潮流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不一窝蜂,不一刀切,不刻意鼓吹技术至上,不忽略或许难以替代的人文学科非技术式文本翻译的传承,以更为理性的态度面对大数据时代,面对我们还要走得很远的人类文明之路,面对中国的语言服务产业,面对我们每天都在耗费心血和热情的翻译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的义务,同时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是我的个人想法,请大家批评。谢谢。
您对翻译行业的见地,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来稿请致:media@yeeworl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