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怀 | 杨绛之后,译界又陨一星

2016-05-31 译·世界

【编者按】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od Roy)于美国时间5月30日上午五点半在芝加哥去世,享年83岁。芮效卫是芝加哥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用30年时间将《金瓶梅》译成英文出版。



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od Roy)于美国时间5月30日上午五点半在芝加哥去世,享年83岁。芮效卫是芝加哥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用30年时间将《金瓶梅》译成英文出版。这是《金瓶梅》第一次用西方语言完整翻译。


1950年的南京秦淮河边,17岁的少年芮效卫(David Tod Roy)在一家二手书店找到他期待已久的“淫秽之书”—《金瓶梅》,后来,他花了近40年时间设法把这本小说全部翻译成英文。芮效卫版5卷本《金瓶梅》英译本第一卷出版于1993年,2013年11月《金瓶梅》最后一卷《死亡》的翻译完成,并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如今出版的完整英译版共3000多页,4400个详细注解。


芮效卫在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后,被诊断出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即渐冻人)。这种疾病会造成肌肉萎缩,令人丧失走路、说话的能力,最终丧失咀嚼和呼吸的能力。


芮效卫曾这样豁达而幽默地权衡他翻译《金瓶梅》30年来的所得所失:“如果我胆敢说我有一丝文化上的成就,它实在归功于我‘不幸’的躯体衰退。”


芮效卫的英译本忠实原著,力图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著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每卷中注释所占的篇幅均高达三分之一。研究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英文译本,也为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文献。



芮效卫版《金瓶梅》封面


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博士何谷理(Robert E. Hegel)曾表示,与《金瓶梅》任何语言版本的翻译相比,芮效卫版本的优势在于他将《金瓶梅》中的所有流行文化元素都融入了小说叙事之中,比如说流行小曲、民俗时语、插科打诨等。在揭示并保留这些元素之时,他也将翻译“外国化”了,如果用翻译学的术语来形容的话,就是说他并没有将翻译转化成欧美本土的文本—英文小说一样,而是让读者时刻清醒,这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及另一个时空的内涵非常丰富的文本。这样做能使得《金瓶梅》的读者们能够像传统文化批评家,比如袁宏道,一样接受到丰富的信息。


2015年5月,美国汉学家林培瑞在《纽约书评》发表了一篇关于芮效卫版《金瓶梅》的评论文章,他在文中表示,芮效卫教授花费30年心血所译的《金瓶梅》被西方读者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英译本,而芮译也确有其鲜明的特色。一方面,芮译不同于之前的译本,并没有试图将《金瓶梅》仅仅翻作一本脍炙人口的英文小说,而是尽量采用了直译的手法,而产生的效果用美国汉学家何谷理的话来说则是“让读者时刻清醒,这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及另一个时空的内涵非常丰富的文本”。


 (文章综自网上公开报道)


您对翻译行业的见地,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来稿请致:media@yeeworl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