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译,需要一颗返璞归真的初心 | 北李南姚讲座总结贴

2017-04-21 语言服务基地 译·世界

4月14日下午,万众期待的“北李南姚”大师对话讲座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逸夫礼堂如期举行。除了北外高翻院长李长栓教授和上外高翻笔译专家姚锦清教授作为主讲人外,北语高翻学院创始人兼荣誉院长刘和平教授、广外高翻穆雷教授以及上外高翻院长张爱玲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共同参与了大师对话环节。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副主席、上海MTI教指委主任委员、上外高翻创始人兼荣誉院长、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创始人柴明颎教授为讲座做了开幕词。此外,CIUTI荣誉主席Hannelore Lee-Jahnke、广外高翻王华树老师、对外经贸大学崔启亮老师、SDL大中华区教育事业部经理贺娅君女士等嘉宾也出席了讲座。

 

此次讲座吸引了600多位现场听众,包括全国多所高校的MTI专业负责人、翻译专业学生、翻译从业人员、翻译爱好者等,大家一起在现场聆听译界前辈关于翻译理念的演讲和讨论;在场外,500多位观众通过直播平台同时观看了讲座;讲座结束后,还有不少朋友在后台留言询问如何观看重播。作为主办方之一,我们惊喜又欣慰地看到,有那么多人对翻译感兴趣,愿意静下心来听一场关于翻译本质的返璞归真式讨论,共同探寻翻译的真知


这一篇总结贴将分为三个部分,

欢迎选取你感兴趣的部分查看:


☀ 讲座回放录像

☀ 现场花絮大片

☀ 文字精华整理


希望这些图文影音的总结,能让听过讲座的你重新整理思绪,继续坚定地走在翻译路上;让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的你没有遗憾,从这些记录中获得启发与思考。



讲座回放录像

时长:3:16:30


(以下时间节点供快进参考)

柴老师开幕词:00:01:30-00:11:30

姚老师讲座部分:00:11:40-01:16:00

李老师讲座部分:01:16:10-02:12:00

对话部分:02:12:25-03:03:30

QA部分:03:03:45-3:16:3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947vswwh&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现场花絮大片

(大量经典生动可爱美丽的表情包,建议在wifi条件下欣赏)


(柴明颎教授)


(姚锦清教授)


(李长栓教授)


(刘和平教授)


(穆雷教授)


(张爱玲教授)


(学生代表上台献花)


(幸运观众获得老师们的现场签名赠书)



文字精华整理

(2583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姚锦清:翻译:新时代背景下的解读和回归初心

讲座一开始,姚老师先提出了关于翻译解读的背景思考。他认为,翻译不能与时代背景相脱离,在不同阶段都服务于特定目的。姚老师表示,自己有幸地经历过文学社科经典翻译以及应用翻译两个阶段。姚老师说:如果做一个翻译项目,就好比让一颗树苗长大,那么我的这片树林已经非常茂密

 

姚老师表示,自己有一套独特的“天线论”可以生动地解释翻译的本质:翻译人应有两根天线,一根输入(input),一根输出(output),翻译要做的就是接收和传递信息。因此,“天线论”的核心是信息论。信息并不等于文字,而是由语境、意图、真实信息(real info)、关键信息(key info)等一系列内容组成。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信息论,姚老师特别生动地模拟了一出“游园记”,把我们从入园、逛园到离开公园时会遇到的各类常见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公示语翻译做了演绎和讲解,让大家在笑声中明白了翻译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简单地等同于语言能力和背景知识的结合。

 

最后,姚老师回归主题,提出了自己对翻译初心的看法,他说:做翻译的人要顶天立地!We’re translating the world. We are global communicators.


李长栓:「以正确的理念指导翻译」

李老师一上场就幽默又谦虚地表示,姚老师的理念与自己的理念非常相近,既然姚老师已经做了翻译理念的阐释,自己就再多用一些案例来为姚老师做补充。(可爱!)

 

李老师提出,翻译有三个环节:理解、表达和取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要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作者的水平,应表达作者清楚表达、希望表达甚至应该表达的意思,而且在表达的时候要做取舍。此外,译者的批判性思维在这三个阶段中都非常重要。

 

在诠释这些理念的同时,李老师以联合国文件、西湖酒店介绍、酒店房间内公示牌等翻译案例为例,用轻松又发人深省的方式诠释了译者容易遇到的陷阱和应注意的方面,启发大家作为译者应多做调查,多做批判性思考,做更多原文作者其实未能做到的工作

 

最后,李老师也介绍了自己的一些著作,例如《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非文学翻译》、《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联合国文件翻译教程》等。相信这些书籍都会为大家进入应用翻译的大门提供莫大的帮助!


大师对话:让翻译回归初心

李、姚两位老师佳句频出的个人主题演讲时间结束后,全场讲座进入了最激动人心和有趣的环节——北语高翻刘和平教授、广外高翻穆雷教授以及上外高翻张爱玲教授上台共同参与对话。几位大师一上台,现场观众都忍不住拿出手机,纷纷记录下这样难能可贵的大师同台时刻。


(以下精选各位老师经典语录,完整版本可查看视频)


主持人:在翻译技术受到热捧的今天,老师们觉得职业翻译究竟该如何对待翻译技术,并提升自己?我们还能不能将翻译作为一项终身事业?


李长栓:我们热烈地拥抱技术,但是技术再好也替代不了人。如果机器可以做40%,那我们人就做剩下的60%;如果机器可以做80%,那我们人就做剩下的20%;如果机器可以做99%,那我们人就做剩下的1%。机器不会思考,总有人发挥作用的地方。


刘和平:机器能够替代人工的是那种程序化、重复率高且对记忆力要求高的内容。我们现在往往借助现代化工具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人脑的记忆力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做高精尖的东西


穆雷:在医学领域,早就出现了机器辅助医生做手术。但是现在看,医生这个行业消失了吗?


姚锦清:人脑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记忆功能,也就是知识储备;一种是thinking的能力。不妨我们人来思考,来负责感情部分;机器来负责记忆的部分


张爱玲:在翻译技术的时代,我们要弄清楚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不能本末倒置。译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自身素质过硬,不用担心未来的发展。

 

主持人:几位老师都是来自全国知名翻译院校的大师,可否告知在场的年轻人们,你们最看重的译者素质是什么?大家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穆雷:首先要喜爱它、热爱它,这样才能钻进去(研究),然后再讲能力的提高


姚锦清:我认为是沟通能力,但沟通能力不等于会写字。如何把输入的信息经过合理加工再输出——这个过程两年不够,恐怕得要一辈子。


张爱玲:说句老实话,翻译是件苦差事。一切要从理解开始。译员需要了解字里行间、话里话外要传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李长栓: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不相信字典、作者、同学的翻译,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断。要做好翻译,首先要会思考。


刘和平:1. 联合国对译员有三项标准,大家可以用来做参照。2.曾经有大企业对毕业学生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毕业生的十条要求中没有一条与所学专业有关。专业素养是从业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才是他们更为关注的。3. 当你真的从内心里喜爱一件东西的时候,你不管怎样都可以把它做好。

 

主持人:我们这次的活动主题希望能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声音下,去真正回归翻译的本质,老师们可不可以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概括你们对翻译初心的理解?作为译者,我们如何保持翻译的初心?


刘和平:对于我来说,我的翻译初心就是回归到书房,畅游在自己想畅游的世界,满足自己的心愿。


李长栓:我从来没有远离过自己的初心,时时刻刻记着自己作为一个沟通者的责任。


张爱玲:踏踏实实吧,做自己应该做到的事情,不要轻易放过自己,努力提高自己。


姚锦清:我想谈谈翻译初心和翻译人的初心。翻译初心借Daniel Gile的一句话说,translation is an act of communication。翻译人的初心是不断耕耘,热爱翻译,好好做翻译


穆雷:我也想谈谈翻译人的初心,20年前,我在姚老师加拿大的家里,对他进行过一次访谈,今天他讲的东西都体现在了当时的访谈中,都是有呼应的。1987年,翻译学科建设开始,我们一起走过来的人中,虽然大家走的方向略有差别,但我们都是因为保留着初心才能走到今天

 

五位老师精彩的发言让台下时时掌声四起,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在此起彼伏的笑声里、安静下来的思考里和实实在在的案例里,我们看到每一位听众眼神中充满着钦佩、满足、欣喜与期待。台上的每一位老师都谦虚地表示,我们不是大师、也不是大咖,我们只是翻译人。而这样最简单和真诚的定位,大概就是这些前辈们做了大半辈子翻译所一直秉持的初心。

 

(特此鸣谢:现场文字记录/孙丕帅   图片/陆海虹、金天昊)


©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微刊《文策》,周三推送,欢迎赐稿
微信公众平台:chinanlsc
新浪微博:@语言服务基地
电子邮箱:service@chinanlsc.com
官方网站:www.chinanlsc.com
联系电话:+86 (21) 60768390

公司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辽宁路46号E座,邮编20008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