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 | “翻译一姐”张璐用实力诠释“女神”新定义
【编者按】以前一直以为女神,就是一个字——美。直到看到张璐之后,完全颠覆了对于女神的定义。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相——知识让女人更美。聪明的女人值得被仰望!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中外记者会上,总理身边的美女翻译,就是她,张璐!还是那样的大气从容、反应敏捷、举止优雅。
1996年,张璐被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录取,2000年毕业后因兴趣改行做了高级翻译,后又在伦敦一所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并拿到硕士学位。
曾经也留过长发,做一枚安静柔软的女纸。
这位1977年出生的济南姑娘,年纪轻轻,却有着我们无法企及的经历。
2010年全国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张璐作为翻译出现,是五年来首次起用女翻译。
2011年3月14日,张璐为温家宝总理记者会担任翻译。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张璐为翻译。
2013年,杨洁篪外长答记者问,张璐为翻译。
2014年3月13日,总理记者会现场,张璐亮相。
2015年3月15日,北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翻译张璐亮相。
2010年两会记者会现场,张璐流利地翻译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受到众人追捧,其微博点击排名甚至超过刘翔。现在,她被称为当今最火、最受欢迎、最上镜的英文女翻译,是众人心中的翻译女神。
我国知名外交翻译家过家鼎大使此前接受记者专访时夸奖张璐现在是外交部最厉害的高翻。
韩联社驻京记者车大运称,张璐是外国记者眼中的大名人,翻译精湛,长得又美,大家都很佩服她。“虽然我们外国记者都会中文,但有时候还是要再听一遍翻译作为参考,以免出错。”
一位知名翻译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对于复杂的古诗词的翻译,张璐翻译得很好,不仅准确,而且清楚。“每年最难的翻译就是总理一年一度的记者会,而记者会上尤数古诗词的翻译最难。”
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罗立胜也曾评价张璐“我觉得她翻译得很好,的确是国家级水准。”
张璐担任英语演讲大赛评委
1.她是不折不扣的学霸。从小,她就是传说中的“三道杠”,家长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初中毕业时,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她成为全校唯一被保送到省实验中学的学生。
2.她曾代表外交学院参加过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在学校的大型活动里,她还担任过领唱。所以说,学霸就是万能的。
3.她出身于一个平凡的家庭,妈妈孙女士曾在市中心医院工作,爸爸曾在铁路部门工作,现在都已经退休。
4.她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高级翻译。但她身上没有官僚气,却带着不少书生气,不变的淑女气质,淡定气场。
5.她曾在一次演讲中透露,自己常常加班加到凌晨两点,每天还要听BBC、VOA、CNN,做笔记,看《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等。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和努力。
6.有一次跟随李肇星在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上,她一天之内做了12场翻译;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和同事一起承担了国新办每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翻译工作。吃苦耐劳是一个女孩子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
7.从一名翻译室的普通翻译到成为国家领导人的高级翻译,差不多需要十来年的时间。这里没有一夜暴富,没有一夜成名,只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8.她曾说过,翻译是语言的艺术,除了要有扎实的外语和深厚的汉语基本功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政治与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她这样说,也这样去做。也许没有什么比一颗强大的内心更重要。
2015年12月12日,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翻译界女神张璐应邀出席了下午的“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分论坛,张璐从外交翻译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工作体会。
要做好外交政治翻译,放在第一位的是政治敏感性。这是做好政治和外交翻译的生命,如果这条准线把握不住,即使语言基础再好、翻译技巧再高,恐怕也难以胜任。在现实工作中考验一个翻译政治敏感度的情况,甚至圈内所谓的“陷阱”无处不在,必须格外小心。比如,一次中方发言人提到中国有句俗语叫“请神容易送神难”,这句话中国人理解起来没有任何困难,翻译起来难度也并不大。但对方来自巴基斯坦,这是就需要考虑宗教因素的影响,瞬间决定要直译还是意译。如果打算直译,那么问题来了,这里的“神”该怎么译,是译成God还是Lama?当然都不合适,还是需要结合巴基斯坦当地的宗教信仰进行翻译。这种场合对翻译就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当时译者处理得非常妥当,采用了中性词汇加以代替:divinity。这种情况也可以虚化、意译一下:It might be easier to invite someone to live in rather than ask him to leave。因为讲话是有上下文的,所以不必过多纠结于某个句子,考验在于翻译脑海中可能处理了很多相关信息来决定哪个是最恰当的。
这只是外交翻译的一个缩影。或许有人觉得翻译司的译文抠得很死,对应得很严密,但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比如今年6月中国股市出现了动荡,外国主流媒体谈及股市动向时用的词汇是volatility,turmoil等,而国内主流媒体则采用了“异常波动(unusual fluctuations)”的表述,于是我们就需要掂量一下“波动”的翻译方法。所以对现场的翻译来说,即使外电的词再准确,恐怕也不适合使用,因此笔译口译的稿件都是按照中文的异常波动直接对译。看似比较Chinglish,实则不然,因为外媒也非常关注中国领导人使用怎样的词汇给事件定性。
又如涉及中美关系时老生常谈的“高度重视”,一般翻译为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但也有人译成attach utmost importance to,显然有些过。这个短语的翻译体现了你对中国整体的外交政策是否了解,与发展中国家、欧盟、周边国家等的关系如何,这些决定了这个短语的翻译程度。
除了意思上的把握,发言人的观点、逻辑和语气也是翻译的要求。现在主流媒体经常提及的一个表述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我们怎样说服其他国家进行产能合作呢?参与其中的企业会给予使用其优质产品的国家以资金支持,在翻译时如果直白地讲As long as China’s equipment is used …,这里的定位就出现了问题,会让外方觉得这是一种“挂钩”,从语气角度不如If/When所引导的句子更易让人接受。外交辞令就是如此,不能讲得过于直白。这是一种修为,需要长年实践才能了解到。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最近常说的经济增长放缓,放缓可以用slow down 这样的中性词。词义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有的时候服务对象可能不喜欢这个词。外电里提到的moderation一词就十分好用,世界银行的经济报告和经济预测里也经常使用这个词,避免了直译所带来的Chinglish问题。以上都是在讲政治敏感性的话题,我觉得是否存在政治敏感意识是评价外交政治翻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
第二点就是做翻译无论做了多久还是要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不断伸出自己的触角去吸收新鲜事物和新鲜知识的好奇心。不管是做口译还是笔译都是需要的。我觉得现在社会发展很快了,政治外交接触的话题越来越多了,纯外交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比如前不久去维也纳参加伊核六国的谈判,或者参加朝核问题等等,这些是狭义上的外交。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内涵和外延都拓展以后的外交领域:政治、经济、文化……还有很多前沿的高科技、科技、环境等,要学习的新鲜事物非常多。大家平时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学习,不然问题随时有可能找上你。记得有一次参加外国专家组织的活动,会见之后有宴会活动,宴会时要注意服务对象周边坐的是什么人。我研究了一下,这个外宾可能主要跟坐在他右手边的外宾交流。这个外宾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我所服务的对象也有很强的经济学背景。可能平时正好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一开始我心里还是比较有底的。但我没想到的是在宴会过程中,他们始终没有就经济的任何问题进行交流,一直都在谈哲学。而且涉及到一些生僻的哲学名词以及美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如果没有在学校里读过他们的专著,或者学习一下他们的观点,那真的没有任何概念,比方说“公款主义”,我当时听成了“共产主义”。
结合一下之前讲的,我才大概明白他们讲的是什么。正巧他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他获奖的经济学专著里的一个概念,有完全对应的词。没有看过这本书的就很抓瞎。我只能尽力翻译。这就是若干个月之前的事情。无论做多长时间的翻译,我心里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百分之百的拿下,永远都怀着一种敬畏的心,越来越谨慎小心地做这种工作。
其他话题比如说,见到比尔·盖茨,一直在谈4代核电技术。我们的服务对象对其谈论的领域往往是非常了解的,我觉得知识的更新没有止境。
最后,我想谈一点很小的,也可以推而广之。说大一点,就是翻译应该有正确的翻译观,说小一点每个人要有sense of progressiveness,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现场对于翻译的要求,来今天确定今天的角色要扮演到什么程度。
我参加的一些活动有时需要同时担任主持人和口译两种身份,这种场合我需要更lively一点,即使你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说话声音也要大一点,再放的开一些,有时候就是需要安静的做一个翻译。有一次我给世行代表团做翻译,代表团有一位韩国人,讲话口音非常重。对那时的我来说,听他我很吃力。我就需要经常直视他,才能听懂他说的内容。结果会后中方代表告诉我“今天做的很不好”,说我不应该一直看着那个外国人。因为我一直看着那个外国人,所以他就一直看着我,反而不再跟中方的代表交流。(全场笑……)虽然我心里有苦衷,但是我听了他的话,也觉得有道理。
我觉得每个翻译都有自己的style,有些人说的你是赞同的,有些可能不太赞同。他后来说,我认为一个最好的翻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掷地有声的,但是你的表现方式同样至关重要。我知道在不同的机构,对不同工种的翻译把握度还是不一样的。我认同他的话,所以我第二天基本没有抬头(全场笑……),但是之后他对我的工作表现比较满意,并称赞我以后将成为一名很好的翻译。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翻译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不是特别容易的。全面、准确和生动就是我们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让别人讲的话能够全面、准确、生动的翻译出来,这是服务对象和你自己都希望达到的一种标准。
来源:译世界
您对翻译行业的见地,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来稿请致:media@yeeworl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