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调查·第四十四期】网络课程在北外
(—— 北外已经在爱课程网上发布了五门精品课程。 截图来自爱课程网)
记者 | 连佳曼 王 妍 李佳音
文编 | 张嘉航
在2015年秋季学期初的选课中,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国际商学院大二学生李静(化名)惊讶地发现,今年学校增设了四门可算学分的“尔雅通识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2学分,属数学与自然科学模块)、《中华诗词之美》(1学分,属中国文化模块)、《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1学分,属社会科学模块)、《美学原理》(2学分,属哲学与方法论模块)。
与传统的面对面课堂不同,选择尔雅通识课的同学无需在指定时间地点上课,只需通过网络平台完成课程学习。选课的同学可自由安排时间,在期末之前完成学习任务并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上机在线闭卷考试,若成绩合格,就能取得相应的通选课学分。
(—— 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选择尔雅通识课的同学只需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学习。 连佳曼 摄)
除了这四门课程,尔雅通识课程平台上其他课程也已开放,北外同学可根据兴趣和需求自主进行学习,但均不计入学分。
“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平台由超星公司开发,可用于各大高校教育和和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个课程平台,尔雅通识课提供近两百门通识课和公共课供学生选择,学习流程包括自主在线观看视频、提交作业、参与互动讨论和参加考试等,以在线授课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网络通识课:优质资源的引入与局限
据教务处负责选课事宜的黄伦伦老师介绍,在一次校际交流中,教务处发现尔雅通识课这一平台已经被许多学校使用,“反响比较正面”。双方经沟通协商后决定,尔雅公司先为北外提供一学期的免费试用期,若北外决定之后继续使用,再为平台付费。
在确保与北外现有师资不重复、课程不冲突的情况下,学校选择了尔雅平台上受欢迎、选课率高,又能与北外形成师资互补的四门课程,如曾经在北外开设、反响良好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授课老师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峥教授。
李静最后就选择了这门课。她认为在线课程学习是一种新鲜的体验。“首先是时间自由了,不用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去上课,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安排学习。”不过她也坦言:“本来选这个课是想要更轻松一点,没想到通识课系统每一小节课程后面都附有自测题,观看课程时候不能点其他页面,也不能快进,只能按着课程的节奏听完。”
但她依然很支持学校开设网络课程的做法,“北外在语言、文化方面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理科和艺术类的课很少。网络上丰富的课程能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
黄伦伦认为,尔雅平台本身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平台”。据他介绍,平台提供的课程比较多,包括通识课、公共课乃至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一些公共必修课。此外,完成课后作业、学习进度查看、考试等环节也比较适合中国授课模式,“一环扣一环,做得相对严谨”。
同时,尔雅平台也自有保证“出勤”、听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方法。通识课系统要求在线观看的同学在观看同时不能做其他事情,鼠标一旦点击了别的页面,通识课就会立即暂停播放。另外,尔雅公司还提供给学校一个平台,用于跟踪每一名选课学生的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平台上都有记录,学校都可以看到。”这有助于教务处实时掌握每门课的在学人数、学生的学习进度,比课堂的教学反馈更直观。
11月17日,教务处发布了《关于各院系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学习进度的通知》,发布了还未开始学习的同学名单,并详细列出同学信息和所选课程,这正是利用了尔雅平台的反馈功能。
然而,目前网上已经流传着相当多种破解尔雅平台播放限制、快速刷完课程和作业的方法,甚至有人在淘宝上提供代刷网络课程的服务。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就出现了同学通过恶意软件和代刷手段骗取线上学习时间的事件,后被尔雅公司发现并告知学校。
另一位也选修了尔雅通识课的林同学就承认:“既然平台设置了不能快进、不能在电脑上做其他事情的功能,我就让视频开在那儿,自己玩手机或者做别的事情。”虽然网络课程时间安排的弹性更大,但它对自觉性的要求也更高,“一忙起来就不记得要去听课,造成现在(临近期末)只能急急忙忙刷课。”
但他并不认为这是网络课程独有的弊端,“即使是实体课堂也没办法避免这样的情况,只是因为忌惮老师,不专心的同学会显得更收敛一些。”被问及有无解决办法时,他沉思了很久,“最重要的还是课程的质量和个人感兴趣的程度吧,如果是我兴趣领域,又有吸引力的课程,再忙我也会一课课认真听完,不会只是为了考试拿个学分而应付课程。”
黄伦伦告诉记者,按照教务在线现已公布的尔雅通识课程考试安排,学校会统一组织网络课程上机考试,考题全部为客观题,出题、批改、评分等完全依赖于平台。这也是现在大部分网络平台采取的考评方式——线上客观题能够公平高效地检验学生是否记住了主要知识。但人文社科类课程常使用的,更注重考核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观题和小论文等题型,却没有在这四门课程的考试中出现。对此,黄伦伦的回应颇为无奈,“毕竟我们没有相关师资力量。”
但也不是在所有平台都只使用客观题,近几年来广为流行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平台上就时有主观题作业。MOOC课程一般会有相应的教学团队负责维护更新课程资源、解答问题和批改作业等。但由于上课人数众多,这种题型的评分方式一般是同学互评,每一位上课同学都要负责批改其他几位同学的作业,给出分数和意见。但尔雅通识课平台并没有使用这一方式。
发布课程:上线本校精品资源
早在2012年,北外俄语学院张建华老师的《俄罗斯文学品格与文化特性》就通过了教育部的两轮审核,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013年2月25日,该课作为第十批大学视频之一在教育部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官方网站“爱课程网”上线。
随后,《走进俄罗斯》《谈判学》《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和《中西文明比较》四门课也在北外上线。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的一个项目,由高等学校录制一批优秀的公开课资源,并在网站上将其免费提供给大众。北外的五门课程均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学院申报,由学院结合自身强项和优势课程组织老师准备课堂内容,由电教中心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
最新的一门公开课《中西文明比较》于2014年12月18日发布,主讲教师为英语学院的伊蕊老师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炎老师。伊蕊老师坦言,制作一门公开课耗时耗力,工作量很大,比较有挑战性。这门课从构思设计到录制制作,总共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课程录制完成后,需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三轮专家匿名审核后才能上线;上线的课程需再经历一轮评审,才能成为精品课程。“评审的方面包括比如教学内容、方式、老师本身的语言水平等等,”伊蕊欣慰地说,“当时专家评审们对这门课程的整体评价是很好的。”
《中西文明比较》于2008年第一次开设,到现在已有七年之久。这门线上课程只有五讲,少于实体课堂内容,但线上内容都是“从一学期课程中挑出的最精华的部分”。伊蕊说,参与录制公开课的同学就是当时正在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上课的方式和平时区别不大,但是经过润色后的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呈现性,适合网络教学。
由于课程时长限制,网络课程会在一个三四十分钟的视频内将一课内容呈现得更为完整,类似于一场演讲或讲座,所以互动会相对较少。
录制公开课也对技术有更高要求。“比如ppt制作,要做得更完美更精良,而且很多制作需要更好的技术比如说动画设计等等。”伊蕊认为,这种挑战性也促进了课程本身。“促使老师对课程投入更多精力,去提高、润色它。”
课程发布后,主要由老师们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宣传。对于线下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来说,这可以作为一项课外补充材料,感兴趣但未选课的同学也可自行在网上观看课程视频。截至发稿前,《中西文明比较》的播放量为5230,线上反馈以正面评价为主。
伊蕊认为,建设网络课程很有建设性。“它打破了高校之间的壁垒、使大众能够有更多的学习资源,使更多的人受益,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教务处的郭斌老师对此也持类似的看法:“网络课程实现了优质课程的大规模共享,不同高校的同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都能获得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同学们根据兴趣选择课程,是互联网对教育的一大贡献。”而正如伊蕊所言,成功的网课“是让外校认识和了解北外学术水平的一个很好机会”。
面对面?屏对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课堂的兴起,人们认知中“一个老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课堂开始被颠覆,课堂形式变得灵活多样。互联网同样加速了教学资源的传播,让原本在学校围墙内的知识走了出来。以尔雅通识课为例,全国有31个省市超过1000所学校将其引入教学,800多万学生在使用这一平台。网络课程的出现与普及给不再“垄断”教学资源的高校和传统课堂带来了挑战,于是有人开始质疑传统面对面课堂的必要性,甚至预言有一天高校会被网络课堂取而代之。
但郭斌老师和伊蕊老师都认为网络课程依然不能取代学校和传统课堂。郭斌说,大多网络课程为知识讲授型,无法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而知识之外的文化熏陶也只能在校园里才能完成。“如果只是在网络上学习,完成了课程,只能说明你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是无法通过网络课程实现的。”
伊蕊则认为,这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形成一种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可在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视频掌握原需老师灌输的知识,课上老师再就这些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挖掘,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尤其在语言教学方面,面对面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学生看完课程以后难免会有一些疑惑,传统课堂能够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以语言为传统和优势的北外来说,互动的必要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语言的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和反复训练,而这两点在网络上都不容易实现。面对专业课和语言课程,李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实体课堂,“当涉及到知识的运用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时候与老师的面对面交流比在论坛上讨论的效率高得多。”
不过她依然肯定网络课堂的价值。“科普类、兴趣类的课程就可以在网络上学习,作为拓宽知识面的方式,网络课程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是不可取代的。”
另外,网络课程平台的成熟与否对教学体验和效果也有很大影响。一个好的课程平台能大大提高课程的传播率、教学效果,也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公开课平台依然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规范。
拿慕课为例,目前中国主要有两种慕课平台,一种由学校自主发起并建设,如清华的“学堂在线”;另一种由嗅觉灵敏的商业公司建立,他们与相关院校达成合作,帮助录制课程、搭建平台,再向别的学校推广。
总体来说,第二种平台数量更多,规模也更大。但比起美国慕课行业领军的三大课程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中国的慕课市场还未出现比较突出的市场领军者。究竟未来会不会有一个针对中国学生的、提供高质量课程和良好学习体验的线上平台?许多人对此依然持观望态度。
黄伦伦表示,教务处打算期末后在选课同学中做一个调查,如果对此类网络课程以及学习模式的反响好,学校会继续和尔雅公司协商,将更多课程加入可选课程列表,给学生更多选择。若条件允许,学校也会将这个平台用于出国或者回国补修学生的公共课学习上,让他们能够在国外或是回国后线上完成课程。但是,“如果同学们认为这种模式比起现实课堂来说效果不够好,或者收获不是特别大,即使是免费的我们也不会继续做。”
随着互联网成为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教育与互联网更加紧密的结合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怎样改进课程和教学方法,将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更加高效地结合起来?如何扬长避短、打造保质保量的课程平台?这一切仍亟待探索。//107调查
各位读者,晚上好,如果你想看PDF电子版,请在微信平台上回复你的电子邮箱,我们将尽快为你发送。另外,我们在图书馆/当绿/拾光书店/外研书店各留下了一小部分报纸,如果你感兴趣就快去拿一份吧,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