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国际学者张温惠评文慧作品:《生活舞蹈,跳跃历史》
△ 《回忆》(演出剧照),2008年,摄影:黄大智
本文系第5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特邀艺术评论。BCAF与国际、国内著名学者、评论家根据参展艺术家作品进行互动合作,从不同角度讨论和诠释主题,带来活跃的思想交流和深度的学术对话。
文慧——生活舞蹈,跳跃历史
文/张温惠
在过去的20 年中,文慧致力于打造一整套舞蹈体系,将实验性舞蹈、先锋剧场、纪录电影和表演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她的表演让人身临其境,与其说是一次舞台表演,不如说是一种探索过程。这些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时间的延展,在与专业和非专业舞者的合作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变成独特的形体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舞者个人的情感和经历也融入其中,以口述和电影脚本的形式体现。她的跨形式的艺术核心就是“身体即档案”:身体是活着的文化记忆,记录社会变迁,受生理局限,但也因身体线条而具备了巨大的潜能。
那是在1994 年,在巨大的城市和社会经济变革之后,文慧和她的合作伙伴电影制片人吴文光在北京首创生活舞蹈工作室。在当时的中国,实验性艺术表演开始向暴力美学转变,充斥整合挑衅和煽动性;一直以闭门造车的方式进行着艺术创作,观众群体也很有限;作品用毁灭性的颓废身体语言来暗示社会政治和艺术的紧张关系。可是生活舞蹈工作室却另辟蹊径:他们通过对普通民众群体及其工作生活经历的艺术性表达,引起人们对生产力、社会群体和劳动力间问题的思考。他们为探索中国社会现实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2001 年,中国加入WTO 且申奥成功。同年,生活舞蹈工作室推出《和民工跳舞》,由十位专业舞者和艺术家参与,还有30 位来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在一周的培训后,这些体力劳动者根据日常的劳作行为,发展出自己的一套表演方式。他们创造性的参演有利于去人类化艺术表现手法的发展,以工作主题展示一种愉悦心理,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一作品既批判了资本主义剥削,也讽刺了社会主义生产和集体主义崇尚肌肉和力量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些思想十分强大且早在人们的心中落地生根。
《和民工跳舞》可以说与工作室早期标志性作品《生育报告》(1999)背道而驰,后者聚焦的是工作者本身。在1999 年后的四年中,文慧用视频记录下对中国广大妇女阶层所进行的深入访谈。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在迎接新生命时有各自不同的体验,与之而来的是她们对未来的希冀和焦虑。这次表演将视频脚本和精心设计的舞蹈编排相统一,给了广大妇女一个发声的机会,也让这一话题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更是通过艺术的手法为观众带来真实视感。2005 年,文慧和吴文光在北京创建草场地艺术工作室:这是生活舞蹈工作室的延续和发展,以期为新一代的艺术家、舞蹈演员、音乐家和制片人提供一个独立平台,让他们参与到大众互动与合作中。
尽管文慧的全部作品深受全球流行舞蹈趋势的影响,她本人也经常被人们同依冯·瑞娜(Y vonne Rainer)、皮娜·鲍什(Pina Bausch)相比较,但是她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舞蹈作为社会实践的思想却深深植根于她童年的成长经历:她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在云南省。当时的舞蹈作品也像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服务于政治。随后才慢慢开始研究个人、即兴创作、自发性和“表达真实”,并通过作品尝试突破陈旧的规制、僵化的舞蹈动作以及同革命性美学联系起来的种种行为。最近,她的作品出现回归风潮,告诉人们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尝试去遗忘、去压抑或去改变过去,身体总是记得发生过什么。她的作品揭示了文化记忆的基本矛盾内核:文化有即刻性和生理性,但是却不能过分说教,也不能有浓郁的政治意味。
或者说,她让我们进入剧场,在观看那些隐秘的个人故事、封尘的历史和隐瞒起的真理时,慢慢重新回忆、想起。这也是一种行动主义。对于文慧来说,舞蹈本身就具有社会功能。
关于张温惠
张温惠(Wenny Teo)博士是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曼驽埃拉和伊万·怀斯中国当代艺术讲师。在考入考陶尔德学院之前,她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加过诸多策展项目,并且联合策划了2014年深圳OCAT艺术中心的“我们从未参与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以及即将在2016年五月于奇切斯特开幕的“美的失序——卡斯雕塑基金会的中国当代艺术”。她的研究关注当代东亚(尤其中国)艺术中的社会实践性、批判理论、后网络艺术及景观与地缘政治。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不得随意编辑、修改。授权使用、转载请联系press@bcaf.org.cn。
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
微信公众号:bjbcaf
新浪微博:@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