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第一批汽车电子企业德赛西威上市:一个新加坡人与一家中国企业的20年奇缘

CINNO 2018-08-05

今日上午9时,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赛西威”,公司股票简称“德赛西威”,股票代码“002920”)新股发行上市仪式在深交所上市大厅举行,发行价20.42元/股。这是惠州第11家A股上市公司。

 德赛西威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股票上市仪式



 我流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液,德赛西威真正做强做大,走上国际,这是我个人的中华民族梦。

-- 陈春霖



中国汽车电子第一品牌,德赛西威,有着31年历史,是中国第一批汽车电子企业,企业年营收规模60亿元,年净利润6亿元。公司历史颇多故事:

从中外合资企业经历几次外方股东变更,2010年德赛工业反向收购公司外资股东全部股权,这在当时业界引起很大反响,这也是国内本土企业在汽车电子行业首次成功收购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企业的外商全部股权,德赛西威成为一家惠州地方国资控股的企业。

更为特别的是,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是外籍身份,他是新加坡人,20年前来到这家企业,被德国外方股东任命为公司总经理。一个外国人,本来外派中国三年,为何会有20年的奇缘?从外企总经理到内资企业董事长,这位华人外籍董事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作为民族品牌的德赛西威,未来又将如何定义自己汽车电子的未来发展?

全景财经《约见资本人》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


以下为视频正文


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的身份颇为特别,他是新加坡人。德赛西威公司发展历程也挺特别。德赛西威,中国第一批的汽车电子企业,最早前身中欧电子1986年成立,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由飞利浦汽车音响、香港金山集团和德赛工业合资经营,生产汽车音响。


(1987年,惠州庆祝德赛四家中外合作企业运营)


后来,外资大股东几经股权变更,1998年和2001年起先后经历德国威迪欧和德国西门子时代,2010年外资股份被德赛工业反向收购,公司变更成为内资企业,德赛西威成为惠州地方国企控股企业。而陈春霖,在1998年由德国外方股东任命公司总经理。

记者:1998年的,你是第一次来中国吗?
陈春霖:我其实在1994年就来了中国,但是不是在中国常驻,出差。当时我是负责供应链管理、采购这一部分,我经常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供应商走访、审核,所以那时候就已经对中国有所了解了。

记者:1998年被派来这家公司的时候,你想过会在这里呆多久吗?
陈春霖:我们外派过来的一般是2+1的合同,就是派你过来的时候,你两年(固定)不能够走,然后再加一年,一般都会延长多一年,三年基本上把你派回新加坡去,但是我这么一待,就待了将近二十年了。

(1998年,陈春霖(左一)初来公司时)

记者:1998年你来的时候,企业规模有多大?

陈春霖:1998年我来的时候,员工总数大概600人,内销跟外销的比例,内销大概25%左右,外销75%。1998年的销售是2亿人民币。当时在惠州来说,两三亿元的产值在规模上是不小的。

陈春霖来了之后,此时的惠州威迪欧(后来的德赛西威),除了继续发力国际市场,也大力开发国内业务。

(2002年,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惠州)邮箱公司揭幕典礼)

陈春霖: 1999年新加坡的工厂给关了,把产品转到这里来生产,然后在2000年底,我们又把匈牙利的工厂关了,把80%的产品转到了这间工厂,(因此)我们出口产量增加得很厉害,到了2003年的时候,我们这间工厂的产值已经10亿了。(另外)一个是当时中国车市迅速的发展,可以说井喷式的一个增长,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我们国内的销售额是增加得很快。

记者:那时候是国内和国际都双向在增长。

陈春霖:三四年之间,我们就从2亿到了10亿。

记者:那个时候你们还是外资。

陈春霖:外资控股。

记者:2003年那个时候你们在行业中的地位已经处于领跑者的地位?

陈春霖:我们处于领先地位。当时竞争对手能够打入(国内)车厂的不多,因为能够打入主机厂的业务,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很多中国企业那个时候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来,它对整套的系统,包括它的规模、系统上、人员种种,还达不到车厂的要求。

记者:那个时候国内有相关品牌出来吗?

陈春霖:不多。当时由于我们是一个合资,外国品牌,所以在打入(国内)车厂的这个业务来说相对有优势。

之后几年,公司业务稳健扩大, 2010年,德赛工业收购了公司外资股东全部股权,这在当时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国内本土企业在汽车电子行业首次成功收购外商全部股权,从而正式有了今天的德赛西威。作为民族企业,德赛西威踏上了二次创业的道路。

(2010年 ,德赛工业收购西门子VDO揭牌时刻)

记者:2010年的时候,你们已经是一个民族品牌角色了,站在2010年那个时间点,你是一个什么感觉?你们当时在行业中的地位?

陈春霖:我们当时主要是信息娱乐系统这一块,就是俗称收放机导航,还有一个空调控制器,主要的业务还是集中于所谓的多媒体信息娱乐系统。当时的情况可以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国外的品牌,从当时飞利浦到西门子时代,我们立足比较早,后来所谓的博世、伟世通、德尔福,都进来了,包括日系:歌乐 、阿尔派,已经来了,同时也有一批国内的公司也进来了。没有外资的光环,作为一个曾经是外资控股的企业,变成民族企业的时候,我们在(行业)里面还有立足之地?我们对整个战略重新再梳理。

记者:当时你的战略思考是什么?

陈春霖:当时的思考是这样,我们觉得整个汽车电子来说,我们聚焦的内饰汽车电子,内饰汽车电子就是中控、空调、仪表、显示屏,驾驶者最能够看到的这几个了,而这也是我们的基础,当时我们说我们要从我们现有的所谓信息娱乐系统里面,要延伸这个产品线,我们不会冒冒然去转做比如发动机这一块,这不是我们所熟悉的。

目前,德赛西威的核心产品主要有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载空调控制、驾驶信息显示系统等。作为国内汽车电子的龙头企业,公司产品进入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的全球零部件供应体系。2017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是一汽大众、广汽集团、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和日本马自达。

记者:车载空调控制器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涉足?

陈春霖:车载空调控制器是2005年引进来了,当时德国总部决定把这个业务由惠州这间工厂来承担,所以2005年引进了这个业务。

记者: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呢?

陈春霖:我们是2010年决定,因为我当年储备了一部分的研发人员,在去研究这一块,驾驶信息系统本身俗称叫仪表,我觉得这一块应该是有所作为的,所以当时就投资了这一块。跟着下来,我们又说,在将来,车里的显示屏越来越大,甚至有些车前后四五个显示屏,我们当时觉得这也是一个趋势,因为随着所谓的智能手机、触摸屏这个东西带来的车里面的使用,我们觉得这也应该投资,所以我们投资了这个行业。这两年,我们又开始投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同时,这应该为我们将来部署无人驾驶垫下基础。

无论公司的身份如何转变,陈春霖一直强调公司技术研发,企业国际化是他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个词。目前公司员工4200人,研发人员 近1500人。

陈春霖:1999年我就跟德国总部要求,也得到他们同意,就在惠州这间公司大力的建立我们的研发队伍。2010年自主的时候,我们的研发队伍人员已经有300多人。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脱离了外资的控股以后,在产品自主研发的能力,我们没有丢失,都掌握手里。你可以看到,我们公司对技术投资、研发投资是非常大的,我们每一年基本上投资研发占了销售不低于6%,平均数是7%到8%,(国内)研发投入占销售比的7%到8%(的不多),其实在国外很多的公司也就是这个水平。

记者:现在国内跟国外客户的比例?

陈春霖:现在国内跟国外的客户比例大概是80%跟20%,国内80%、国外20%,我个人的一个期望是能够做到国内三分之二、国外三分之一。 

记者:在国际市场上要再拓升?

陈春霖:对。在国际市场,我们这些年也发展了不少,比如说日本马自达是我们最大的客户之一,我们也在欧洲有德国的项目,在美国,我们有卡特彼勒(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我们也希望将来逐步逐步加强我们在国外的分布。

记者:从行业的角度来讲,您怎么看待国内跟国际汽车电子市场未来的前景?

陈春霖: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而且会保持全球最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你肯定不能够放弃。我希望能够打入国外(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打入(国外)高端品牌的车厂,它的种种要求,甚至说苛刻的要求,这个要求能够推动我们不断再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但国内的市场、国内的车厂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要求比国外的快,因为中国这几年物联网思维,包括消费者对界面的要求远比国外的高,结合起来,我们就有一个非常强的地位。

记者:站在现在这个时点来看,你跟国内同行的差异性?

陈春霖:国内的同行,要真正打入国际,他们国际化要走的路比我们更远。我们已经有很多年的经验了,而且很多年的合作经验,他们对我们都还是口碑不错、评价不错的。另外,在国内市场,其实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像现在多媒体导航、多媒体娱乐系统,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排第一。

记者:面对未来的竞争,您觉得更多的是跟国外同类型的同行去竞争还是跟国内的竞争?

陈春霖:今天我们的竞争对手再也不是国内国外,国内国外都有,但我们的竞争目标是以国外的那些行业所谓比较领先的,作为我们的一个标杆,我们希望能够追上它。

记者:公司上市有募投三个项目,一个是智能工厂的建设,智能工厂建设达产的话,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想象场景?

陈春霖:我自己预期的,我们所谓的智能工厂将是一个高度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我刚来的时候,一间工厂,我们做一个产品,从第一个步骤开始生产到最后组装,产品装好以后,我估计要60到80人,这是1998年的数据。今天我们的生产做到的可能也就是一个产品十几二十个人,对我来说,数化工厂,我希望一个产品到终端可能少于十个人。一间工厂,我希望它的效率是能够比现在提升50%。

记者:你们公司的发展路径跟绝大多数公司都不一样,你这样独特的背景。现在上市这个时点,您的心情感受是什么?

陈春霖:很复杂,第一,能够把一间公司从外资转变成为民族企业以后,又能够让这间公司在这几年里面有高速的成长,还有一班一起坚持跟我走过这条路的人,最后能够成功上市,这是人生当中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经验。其实很多年前,在2010年、2011年我们在谈这个概念“中华民族梦”,我们西威如果能够真正把这个企业做强做大,走上国际,我们实现这个梦就是实现了我个人所谓的中华民族梦。

记者:您说这个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别人觉得您这样一个(外国人)身份角色来说,有别样的看法?

陈春霖:无论如何我们流的还是炎黄子孙的血液,作为一个外籍华人,能够把这个公司带到这个新的台阶,能够把一群人培养起来,无论将来他们在哪里都好,至少我说我已经桃李满天下了,他们应该都很认同我这个,作为一个国外人士说出一个中华民族梦。还有我很强调的是,如果这个团队能够跟着我,这个方向一直这么走下来的话,我希望这个团队出到国外去,跟人家从文化、交流、谈吐、社交方面都能跟人家平起平坐,那就是我追求的。

记者:当你来中国的时候想的是2+1,现在回头来看,其实远远超出你之前的预想,有什么样的感受?

陈春霖:我也觉得很荣幸见证了中国不断在进步,不断提升。来到中国将近二十年,也让我说,我应该会在这份工作到退休,我就完成我的历史使命。

记者:上市敲钟之后,你最想分享自己的感受给谁?

陈春霖:我愿意分享给我的家人,我可以这么说,这十几二十年,基本上我家人住香港,我只有周末陪他们,孩子现在长大,在读大学,但是小的时候我陪他们的时间也不多,太太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我觉得,他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真的很希望他们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个人的追求,所谓的桃李满天下,所谓的追梦的实现,没有他们在背后的支持,这不可能实现。

深耕汽车电子 ,31年磨一剑

德赛西威前身是1986年在惠州设立的外资厂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当年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前来设厂,而飞利浦和惠州国资委参股的合资公司中欧电子就是其中一个为“吃螃蟹”而创立的企业。2002年,外资新股东西门子威迪欧的出现和经营思路的调整让原来的中欧电子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公司产值从1998年就处于业界前列的2亿人民币,以几何级速度成长到2003年的10亿元,出口量也获得翻倍增长,自此一举奠定在国内市场的领军者地位。2010年,德赛工业成功收购西门子威迪欧(惠州)外资股份,德赛西威自此步入了国企的新阶段 ,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汽车电子企业。

从1986年公司成立初的来料加工经营模式,到1998年中德合资时期引入国际化流程管理,再到2010年经过两年时间的谈判完成对外资股份的反收购,自主7年的德赛西威经历了两年多的“二次创业”韬光养晦,不断进行创新研发、引进新技术,以过硬的产品与技术,成长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品牌为一体的中国汽车电子龙头企业。

经过31年的潜心发展,德赛西威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已进入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的全球零部件供应体系,并与国内外知名大型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创新研发过硬,练就行业龙头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多举措促进汽车产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井喷式增长过程,我国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已连续八年保持全球第一。汽车产业的发展无疑也带来了汽车电子行业的爆发。

德赛西威抓住中国汽车市场大发展的机遇,在过去三年取得了年均复合增长率46.75%的良好业绩。这一切都得益于公司在研发方面的过硬实力。自创立初期,德赛西威便坚持自主创新,秉承以技术和创新占领市场的发展思路,在汽车电子的研发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公司成为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创新领先企业。

通过多年来的研发投入和长期的市场积累,德赛西威已熟练掌握包括汽车总线技术、导航引擎及软件、全自动空调控制器和组合仪表的算法、智能驾驶辅助核心算法技术、车载显示模组与显示系统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获得数百项国家专利,涵盖产品的核心算法、人机交互应用、逻辑传递调度、应用系统整合、车载应用功能实现、产品测试和产品制造等方面。

近年来,德赛西威积极主导和参与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包括车载GPS/北斗双模卫星定位导航终端可靠性试验方法、车载信息服务终端通用技术条件、车载音视频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车用摄像头等标准,旨在规范汽车电子研发和生产技术指标,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电子规范化发展,为我国汽车产业强制性标准的推行奠定技术基础。

为了保持公司产品技术的领先,公司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力度,研发费用从14年的2亿元增长到16年的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0.37%,研发费用保持在营业收入的6%以上。目前,公司拥有一支近1500人的研发队伍,全面满足国内外各大车企客户在汽车电子系统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在质量管控方面,公司坚持以“零缺陷容忍、顾客满意、持续改进、以人为本”作为公司的质量方针,从产品研发,供应商管理、生产制造、交付及服务各个环节,致力于缺陷预防和减少供应链中的质量波动和浪费,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正是公司对于产品技术把控的“倔匠”态度,让公司成功与国内外众多知名汽车制造商建立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从Tier1到Tier0.5,软硬一体化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

作为国际知名汽车电子品牌,德赛西威一直在产品创新保持着前瞻性战略思维。一方面,德赛西威积极推动车载用户体验,通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空调控制系统、驾驶信息及显示终端,以多通道交互系统和产品融合,推出基于用户使用场景设计的智能驾驶舱概念。基于三大理念构建人机交互HMI系统: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重塑产品设计,以用户习以为常的手机操作设计交互原形,以驾乘安全构建交互原则,给车载硬件赋予灵魂,能够让用户轻松获得特定场景下的驾驶信息和娱乐内容。

另一方面,擅长汽车电子软硬件的整合与制造的德赛西威,在智能驾驶领域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部署,在感知、决策、控制各个领域投入资源,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如车道偏离、自动泊车、前碰撞预警、盲区检测、低速移动物体检测、行人识别等方面长期积累,部分技术已开始产品化。

与此同时,德赛西威以开放的心态,与更多优秀企业一起积极探索从L2到L5的技术实现之路。目前,公司已与百度、腾讯车联等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据介绍,德赛西威已与百度在自动驾驶涉及的DuerOS,高精地图与自定位、汽车环境感知、决策等领域进行联合开发,共同打造支撑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专用计算平台量产产品,德赛西威也成为百度Apollo生态首批成员。此外,德赛西威还与腾讯车联在汽车智能化的项目实施展开密切合作。腾讯车联将全方位支持德赛西威具备云端和大数据处理等能力,同时输出腾讯在安全、AI智能语音、智能出行,及其强大社交账号体系下的信息娱乐服务能力,而德赛西威在车联网产品落地与前装优势,将为腾讯车联应用快速打开市场。

目前,德赛西威正紧抓车联网、智能驾驶辅助以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趋势上开拓新产品,并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快速实现产业化,促进公司从汽车一级制造供应商向软硬一体化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前瞻性布局,A股上市踏上新台阶

30年前,德赛西威坚持做“国际本土化”的推进,30年后,公司已成功步入“本土国际化”的转变。德赛西威已在德国、日本、新加坡建立了全资子公司,开拓市场和服务当地客户,开展前期技术研发及产品研发,吸引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人才齐聚德赛西威,这成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未来,德赛西威将在保持和巩固国内前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提升公司产品的国际声誉,通过国内项目成功进入国际平台产品的竞争,重点拓展欧洲、北美市场,适时拓展东南亚市场,强化与日系客户的合作关系实现全球供货,同时,通过自身的海外发展成功经验,提升公司全球化支持与服务能力。

据了解,德赛西威本次上市募资主要用于投资“汽车电子智能工厂建设项目”、“汽车电子移动互联技术集成产业化建设项目”、“汽车电子移动互联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将继续提升公司的产能,同时提升研发能力,发力汽车电子移动互联技术领域。

早在2015年7月,德赛西威就宣布启航工业4.0实施战略规划,并携手西门子数字工厂集团启动制造执行系统(MES)项目,且于 2016年与西门子相继启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与质量管理系统(QMS)。作为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工业4.0战略的重要发起者,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积极践行者,德赛西威计划在2020年内按步骤分别实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智能运营的规划目标,打造汽车电子行业工业4.0模范工厂。经过两年的部署和推进,德赛西威已完成工业4.0一期项目。


德赛西威上市仪式贵宾合影


作为汽车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德赛西威通过IPO成功驶向了A股市场,未来将借助资本市场,推进公司向国际化公众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此次上市之路是公司发展的必然方向,德赛西威秉承“勤勉诚信、开放共享、创新高效”的核心价值观,在坚韧、“倔匠”品质文化驱动下,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以及与众多优秀的供应商伙伴密切合作,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升级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努力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汽车电子产品和服务首选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来源:全景财经、德赛西威



行业

研报

深度掌握产业脉动,更多行业研究报告敬请致电 021-3464787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