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问新浪上市

2014-02-27 敖祥菲 科技杂谈

关注科技杂谈,洞析科技大事

中国通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

订阅请直接搜索公众号:keji_zatan


文 /  敖祥菲


  当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不爱上新浪微博之后,诞生四年多的新浪微博却终于要上市了。


  2014年2月24日,包括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新浪计划在今年二季度,将旗下的新浪微博剥离出来赴美IPO,筹资5亿美元,并选择高盛和瑞信作为承销商。


  次日,新浪发布最新财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新浪微博实现营收7140万美元,同比增长151%,环比增长33.7%;营业利润为300万元,这是新浪微博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财报显示,第四季度来自阿里巴巴的微博收入,从第三季度的2350万美元环比增长了接近20%。


  在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会议上,“新浪拟分拆微博二季度赴美上市”的消息无人提起。


  值得注意的是,新浪微博分拆消息传出当天,新浪股价一度高开逾7%;而紧接着新浪发布微博首季盈利后,新浪股价大幅下跌近10%。

 

1、新浪微博为何选在此时上市?

  知情人士透露,新浪微博早在2011年初便对拆分上市开始布局,成立微梦创科。更是在去年4月接受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后,加速了上市进程。


  有关业界人士称,新浪微博此番上市,一是盈利保证了其有良好的经营数据;二是从去年底开始,中国概念股赴美上市窗口重开;三是Twitter上市对于被称做类Twitter模式的新浪微博也是利好。


2、新浪微博估值多少?


  去年4月,阿里巴巴集团曾经以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获得了其18%的股份。按照当时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占股比例估算,新浪微博的估值约为33亿美元。来自T.H.Capital的报告根据此前协议阿里巴巴会进行第二步投资,再获得新浪微博12%的股份,此时新浪微博的估值将翻倍达到65.1亿美元。


3、没有阿里巴巴,就没有新浪微博上市?


  从2009年8月诞生伊始,新浪微博的商业化就备受关注,在四年多之后,新浪微博终于宣布盈利。不过,即便这样,新浪微博盈利也离不开战略投资者阿里巴巴的相助。


  新浪最新财报显示,新浪微博2013年第四季度,营收7140万美元,其中广告营收5600万美元,非广告营收1540万美元,净利润利润300万美元。其中,来自阿里巴巴的营收为2350万美元。这意味着,若没有来自阿里巴巴这笔额外收入,新浪微博仍然亏损超过2000万。


  记者了解到,阿里巴巴之所以给新浪微博广告,是去年阿里集团战略投资新浪微博时一并带来的3年3.8亿美元的广告协议,这并不包括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投资新浪微博,获得18%股份。


 

4、新浪微博用户活跃度是否下降?


  说起新浪微博,不少用户都表示现在比以前上得少了,更多时间花在了微信朋友圈上。而就在一年多前,不少用户对新浪微博还有着极大的热情。除了,微信挤占更多时间,阿里巴巴为新浪导入的越来越多购物推广信息,也让一些用户体验不好。


  而今,新浪微博的活跃度正饱受质疑。国内一家监测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首次下降,降幅为9%,而互联网用户数量则增长了9.5%至6.18亿。


  而这份新浪的最新财报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新浪微博的日活跃用户从前一季度的6020万,增长到6140万;同时微博用户的使用时间也同步增加,且移动端的比例进一步增加。


  对此,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声称“我们的内部数据和一些第三方机构的报告的确存在着差异。从数据的角度上,我想其中是存在着误解的。外部的数据所谈论的是微博行业的整体情况,而不是新浪微博本身。在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提供了微博类型的服务,国内的微博服务平台至少在20个以上。我们认为,外部的数据指向的主要是整个微博行业的趋势。从新浪微博本身而言,我们采用了连贯的运营方法。”


  “新浪微博的用户数同比和环比都出现了同步的增长。”曹国伟说,他无法解释外部统计机构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不过,曹国伟也坦承,新浪微博的日活跃用户增长率在下降。“去年DAU(日活跃用户)的同比增长率为36%,第四季度DAU的环比增长率为4.2%,这两项数字都是新浪微博有史以来最低的增长率。”


  对于大家普遍认为的微信抢占微博注意力一事,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称,微信是围绕用户关系的模式,微博是依托兴趣订阅,再让用户追踪内容的模式,两种模式都有存在价值,“但过度的商业化会导致用户活跃度和依存度的下降。”洪波说。


5、为何新浪微博首季盈利得到的资本反应是股价大跌?


  对此,业界人士分析,资本人士虽然看好新浪微博的模式和成长(这在新浪微博即将IPO消息放出股价高开),但同时对分拆掉微博的新浪公司表示担忧,因而造成股价大跌。

 

今日推荐:科技瞭望(kejiliaowang)

由《财经国家周刊》科技工作室打造,观察中国科技市场格局变化,促进决策层与行业领导者对话交流,聚焦政治经济决策、行业趋势和企业盛衰,深入剖析中国科技产业变革全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科技杂谈授权刊登。

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侵权必究。

 

科技杂谈文章,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

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阅读客户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达犀牛财经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