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运营商:如何掌控核心能力?(上)

2014-03-24 王晓征 科技杂谈

关注科技杂谈,洞析科技大事

中国通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

订阅请直接搜索公众号:keji_zatan


文 / 王晓征,作者为浙江移动业务支撑中心副主任,新浪微博:@酒剑仙007


  《运营商去O之我见》在科技杂谈发表后,转载和反响有点热烈,很多朋友提出来很多积极诚恳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抛砖引玉,谈一谈运营商应该如何做好核心能力的掌控。


  《运营商去O之我见》提到,运营商核心技术力量弱,核心能力掌控缺失的现状,这种情况对去O造成了一定困扰。


  这个问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解决?


  国有传统企业自身体制和机制限制,是导致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


  简而言之,在运营商内部,重业务轻技术,重项目轻运营,重汇报轻实干,重管控轻创新的机制,还是占据统治地位。


  当年,某动刚成立的时候,机制一度有市场化的雏形,有些激励机制,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有些做法,现在看起来仍很怀念。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句话,我在最近一篇大数据培训的内部材料中看到过,我觉得,用它来形容十多年前,世纪交际时的运营商也一样贴切。


  正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遗产,一直给我们提供正能量到今天。


  举个例子,那时候运营商一度自己开发软件,一度拥有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支援的机制,可惜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发展下去,中道崩殂了。


  当年,也有过所谓的大H技术通道,但是搞得不彻底,沿用了管理干部竞聘的做法,真正的技术人员对夹杂了大量管理思路,业务思路和ppt文化的技术通道很不感冒,最终,它演变成了资深员工和退居二线干部的通道。


  应该说,直到现在,这个机制对企业发展仍然是有正能量的,但距离设立它的初衷,已经大相径庭了。


  当年考虑的开发外包,也不能说就是错误的。在当年,这不失为一个实事求是的,快速上手的,抓大放小的创新方式。


  问题在于,后面没有持续演化下去!


  今天,运营商IT部门的员工比当年多了几倍,但是大多数员工的工作重心都是业务,管理和日常性事物,典型的例子是万恶的PPT,这个大家都懂的......


  有人开过一句玩笑,称运营商的信息技术部门,索性改个名字叫做变成信息业务部算了。


  无论如何,客观上形成了现状:在技术上面的实质投入非常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后继无人的危险!


  现在,遗留下来硕果仅存的技术骨干和一批懂技术的干部,大多数是那个时代的遗产。


  运营商最后技术力量,就像沙漠里面的小草,就像突破三道封锁线、走过草地雪山的红军,很多人离开了这个战线,人数锐减,剩下的人大浪淘沙,几经起伏,几度风雨,到今天仍然顽强地生存着。


  但就像我在《运营商去O之我见》中所说,目前,运营商自身的力量并不强大,太多的人流失了,今天运营商在技术架构方面相对还有一点力量,但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则成了阿基里斯之踝!


  说具体点,运营商可以自己不生产服务器和数据库,不开发应用,但是不能不掌握架构,不应该出现对任何一个层面的供应商,出现过度甚至乃至近乎垄断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说,应用开发商是运营商IT技术方面最大的管理痛点。


  今天,运营商可以换网络设备厂家,换服务器厂家,甚至去O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哪家运营商敢说,我已经能够在核心应用开发的合作伙伴方面,形成真正的竞争?


  放眼全运营商行业,我看都没有!(如果哪家运营商省级以上单位已经完全具备此能力,我一定虚心学习先进经验)


  运营商与合作伙伴应该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绝不应该形成对供应商的过度依赖,这也是运营商核心能力掌控应该达到的及格线。


  不幸的是,至少在部分领域,运营商并没有达标。


  我看过银行的架构管控思路。银行的看法,就是掌握架构不等于不用进口用国产,简单地使用国内的软硬件产品,并不能达到自主可控的目标。


  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化和资本运作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国内外资本性质转换很快,所谓的国内和国外都是相对的,这方面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实际的案例。


  银行提出的是“自主可控”研发,在满足甲方自身信息系统整体体系架构的前提下,自主研发核心和关键信息系统,并分层异构使用外部产品,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可监控、可管理、过程可审计。


  简而言之,八个字,自主可控,分层异构。


  这个,我以为很值得我们运营商的技术管理人去思考和借鉴。


  本周话题:信息安全

  最近,微软XP停止服务、美国NSA监听华为、携程信息泄露等事件,正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中国的信息安全高危现状,或许,我们都是透明人。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大家加入群组,参与讨论,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参与方式:回复“申请入群”+所在单位+职务+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码+手机号码),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会添加入群。
  也欢迎大家投稿或推荐优秀文章(推荐方法:1、直接发给本公众号;2、邮箱:ennwangyunhui@vip.163.com)

  科技杂谈保护版权,推荐文章请注明推荐人身份‍、推荐理由‍与推荐来源,我们将与作者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科技杂谈授权刊登。

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侵权必究。

 

科技杂谈文章,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

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阅读客户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达犀牛财经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