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春晓:互联网生态农业启示:互联网如何改变社会流通

2014-05-05 梁春晓 科技杂谈

关注科技杂谈,洞析科技大事

中国通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


文 / 梁春晓,本文为作者公开发言,由阿里研究院整理,作者授权科技杂谈刊载


  什么是生态农业?可能现在各有各的说法,从阿里巴巴这些年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来看,过去10来年走过的路,对于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很重大的启示,有一些路子可能会越来越清晰。生态农业的过程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三步,我们谈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传统农业对应的是农业时代,我们现在讲的生态农业其实是一个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的农业,讲的是大规模、标准化、品牌化、大农场,完全按照工业化的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流通。


  现在说的生态农业,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强调的另外一种后现代特色,一定程度上是反工业化的,或者是进一步的把工业化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之上再重新来一次革命。这个跟我们现在讲的淘宝、天猫,讲的C2B、核心化,是完全一致的。工业时代讲的大规模、标准化,信息时代更多讲多样化、个性化的东西,现在穿衣服都怕撞衫,这是跟30年前是不一样的,这个变化跟我们谈的生态农业是一个路数。


  有两点东西是值得思考的,当我们谈现代农业的时候,中国跟美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现代农业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遭遇了信息化和互联网。我们等于在农业时代的基础上同时面临两个路径,像美国在200年前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型,它是一步两步三步,我们从传统农业开始有两个分岔,一个岔是开始出现现代农业特色的东西,另一个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有点向生态农业方面沾边。像联想干的事,整个都是大规模的,讲的就是把工业化的方式很成功的放在农业里面去,用生产电脑的方式来生产猕猴桃。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比这个时代还更朝前走一步,是一种多样性、个性化和社会化的东西。


  四川青川盛产山货,木耳一年卖好几百万,都在网上销售。但是过去农民背着背篓卖不掉,城里开着大卡车来收又收不着。农民找不到好的流通体系,而有一个好的流通体系,却又跟产品对接不起来。这些年从上到下有一个不言而喻的思路,就是说我们想办法把非标准化的、分散的、少量的、多样性的东西打造成标准化、品牌化,大规模的工业品。只要把它搞成工业品的话,标准化生产,就把工业化的流通体系打通了。但是这个思路能不能解决问题?肯定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比如大宗农产品交易,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大家对大规模标准化越来越不信任,而且消费者现在希望的是天然的、自然的东西,这个问题怎么个解法?我到遂昌访谈过一个网商,他的谈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他是卖紫薯的,经常有消费者问他,你这个红薯是不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他要发誓告诉人家是从农民那里收过来的。人家要买的就是这种东西,不喜欢工厂化的东西。这种消费群体是存在的,而且会越来越多的。我们现在家里吃的菜都是石嫣他们送的,我每吃一口菜就知道这个菜是谁种出来的。这个菜的价格肯定比市场贵多了,高一倍还不止。


  通过互联网方式,原来工业化流通体系之外衍生出来另外一种可能的方式,不再非要规模化和品牌化。我们不一定要改变农产品,而反过来改变流通体系,把流通体系改造成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甚至个人化的流通体系。联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解决工业化的生产问题,而我们是要解决流通端的问题,更多解决的是非标准化的,多样性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的问题。


  第二个感触就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生态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信息化和生态化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就像谈大数据和云计算一样,如果没有大数据你要云计算干什么?这是一回事情。今天在讲生态,就是物种之间的一种连接,讲的是多样性,这样的东西恰好跟互联网所衍生的东西天然的结合起来。这种联系是有一个关系的?淘宝上超过10亿件商品。为什么说以前我们每个人都想个性化,但是个性化却实现不了,因为以前市场规模还是小,你太讲个性化就没有市场了,就没有人买了。当互联网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做出生意来。


  上个月我到台湾去看了一本书就是《小众,其实不小》,我们讲中国差别化和个性化的话,第一个我们希望差异化,但是差异化要想成为一门生意,就不能太小。做农业的天然好处就是做农业的很难雷同,门槛比较高,这个是好事情,但是如果说没有一定规模的话就很难做下去。互联网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新的思维,我们可能有一些个性化的东西会发展起来。


  再来看品牌这个事,在淘宝和天猫上经常说品牌,为什么是需要品牌的?品牌的效力在一定程度上跟信息对称不对称有关系。你对这个东西越容易了解,品牌的作用就越低。比如,我们买衣服对品牌追求远远低于买牙膏和牙刷。如果说能让消费者尽可能充分了解这个产品,这个时候品牌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这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在互联网条件下这种信心是怎么来的?我在义乌跟商务部交流这个事情,对于政府部门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判断一个东西好与坏的机制在发生变化以前我买一个东西全靠自己的火眼金睛,为什么老年人不敢在淘宝上买东西,我这么使劲看都不知道真假,我在网上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知道真假呢?其实在网上帮你辨别真假的就是群众,买东西的时候是要看评价的。这个机制给我们带来另外一种体制,在体制之外有哪些东西要强化对产品和卖家的了解。如果在网上能够搞一个摄像头,天天看见让农民怎么种地,这个我会更信任他,这个其实并不难。我知道有一些城市已经准备这么干了。


  品牌化和标准化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不得以的东西,咱们需要品牌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个人我不知道他的水平高低,我先看文凭再说,但这个往往会误导人,如果了解他的话才不管什么文凭不文凭的。


  现在阿里有战略部,但是战略部从来不制定战略。一些不好的公司都是为自己制定的战略给毁掉了。一个好的公司的战略并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摸索出来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在生态农业这块能够明确的是什么?


  第一,我们愿意看到阿里巴巴在做的这些事情,对于那些交易能力比较低的,比较弱的弱势群体,偏远地区和弱势行业有很大的价值,这是我们未来要解决的。


  第二,正因为如此,在这个领域上未来的增长速度会很高,包括国际贸易这一块中国是发展很快的。


  第三,也有一个具体怎么探索和摸索的问题。阿里内部,包括从天猫、淘宝、聚划算、B2B好多部门都在尝试,互联网企业做事很多都是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价值。好多政府部门对这个东西的理解也有个不断进步的问题,是需要时间的。互联网金融真正要建个模样出来得3、5年的时间,但不能等到成熟了再进去,那个时候就晚了。我们对涉农这块研究至少有4年的时间了,慢慢的越来越有感觉,我们也会尝试。


  淘宝上的商家经常会通过一些微信和微博来跟消费者建立一种联系和沟通,这真的是一种社区,这种社区方式跟互联网直接联系在一起了,跟以前所谓的大规模的工业化流通体系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社区化和社交化的流通体系,是一个新的现象。最早的这个模式在日本比较流行,但是前互联网时代的,现在的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是日本模式的升级版。


  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参与方式:添加微信号:ennwangyunhui,并注明“申请入群”+所在单位+职务+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码+手机号码),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会添加入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科技杂谈授权刊登。

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侵权必究。

科技杂谈文章,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

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阅读客户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达犀牛财经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