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神坛上下的马云
文 / 宋玮,原载《财经》杂志,作者为《财经》记者,其个人微信公众号:LateNews by 小晚
明星企业家马云最近一次的公开露面是在6月5日,宣布以12亿人民币入股恒大足球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考虑到球队多半是不赚钱的生意,所以有人将马云此举解读为是向政府高层示好。
但仅仅在3个月前,马云还曾大胆向监管者开炮。2014年3月23日,针对国有四大行分别下调储户转向支付宝的资金额度事件,马云给出了回应。他在一篇文章中言辞激烈的指责四大行使用“垄断和权利”来封杀支付宝,并质疑此举不公平、不合法,“举世未闻,匪夷所思”。
这篇文章在几小时后就被马云下令删除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四大行的讽刺和调侃,一系列印着“大银行有病,支付宝有药”的海报在互联网上被传播。
马云此举颇为令人意外。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和阿里小微金融集团的缔造者,马云多年来一直谨慎对待与政府的关系,他很懂得迎合政府,这从阿里一直以来“解决1亿人就业”、“帮助中国经济转型”的口号中可以看出。马云甚至曾表态“如果国家需要,我会在1秒内把这个公司全部送给国家”以此在“支付宝事件”中博取政府和公众的支持。
今年49岁的马云,应当是此刻中国最耀眼的商业人物之一。与马云在商业和战略上过人的天分相比,他在面对资本运作和政府关系时,往往体现出了复杂难懂和言行不一的一面。
相比于其他互联网企业家,马云起点最低,而声名最胜,没有人比马云更能代表当代中国的成功学。其在战略上从不讳言,而事实证明他的商业决策往往都是正确的。如今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向SEC提交了招股说明书,预计这将是一家市值在1300亿美元以上的全球最大的电商综合体。
但马云的故事远不止于此,正如他所代表的中国经济奇迹也有另一面。三年前的支付宝事件爆发之后,他背负着道德争议和诚信问题,其在《南华早报》上发表的政治言论,在合伙人制度上和港交所的博弈,在金融问题上与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都让公众慢慢看到了另一个马云,一个更善于追求个人与权力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不是普适的商业游戏规则的商人,一个在政商夹缝中长袖善舞的企业家。
昔日处于商业神坛之上的马云,今日越来越陷入到了夹缝之中。
走下神坛
2011年6月,支付宝事件爆发。
支付宝事件源起马云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控股的另一家中国内资公司,而阿里巴巴集团的大股东雅虎表示马云并没有事先征得股东同意。
主流媒体在这次事件中评论马云是一个不守诚信,缺乏契约精神的人。而此举也让本就风雨飘摇的中国概念股在国际资本市场受到牵连,至今仍未完全复苏。
在公众面前,那时的马云扮演了一个夹在政府管制和外资欺凌中的无奈角色。马云一直强调说,支付宝股权转让是因为“央行明确规定,外资不能协议控制,必须上报。如果还坚持协议控制,就是知法犯法。”所以,基于对形式的判断,他决定终止协议控制,停止合并报表。而该事件最终的结果是,马云不仅以此拿到了政府颁布的第一块支付牌照,同时,开始构建阿里小微金融集团之路。
有人评论说,支付宝事件中的政府同样扮演了一个沉默的配角,政府成为了马云用来平衡利益和获得公众同情的一个工具。
马云曾说,阿里坚持的信念是只和政府谈恋爱,但不结婚。不管阿里巴巴发展多快,也绝不与政府做生意。
而支付宝事件之后,马云和政府的关系日益微妙。一方面,他与国有资本越走越近,并在2012年接受了中投公司、博裕资本及国家开发银行的入股;马云还多次向政府示好,曾坚持按月将支付宝资金状况报告上交给中行浙江分行。他甚至保证说,为了国家未来,阿里坚决不做游戏业务。在2013年,马云接连被三任总理接见。
另一方面,马云在金融中不断试探政府底线,并多次试图通过舆论向政府表态。其在余额宝推出之后接受了《人民日报》的采访,并在采访中毫不客气的批评说:“靠今天这样的机制,我不相信能够支撑30年后中国所需要的金融体系。”
这种反复和两面性同样体现在他面对股东时,以及上市时与港交所的博弈中。
马云对待投资者始终是将其看作“钱”的化身,他不断强调“顾客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暗示“来了又跑”的股东注定无法给公司创造价值。在谋求上市之际,他对一家内地媒体表示,“这世界上的钱有的是,我不相信找不到相信我们想法的钱。”
在与股东雅虎长达9年控制权之争上,马云更多体现出了他作为一名公司CEO,关心个人控制力要胜于为股东创造财富。其对控制权的追求直接造成了阿里一度面临何处上市的困局。
马云充分明白香港证券市场对其的渴望,他一方面利用媒体向港交所施压,另一方面创造了一套合伙人制度希望让港交所接受。“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比制度(程序)还要重要,但马云希望两全其美。”一位投资人说。
自始至终,这名商业领袖都有着一套“马云式”的解决方法:对待契约,他始终愿意享受权利,而不承担或少承担义务;对待规则,他希望让个人或者公司得到特殊对待,而不愿受到普遍规则的约束,VIE如此,上市亦是如此。
风波之下,2013年5月10日,马云选择了退休。虽然这是一个令人意外但仍不失节奏的战略部署,但退休令公众接触到了另一个马云。
7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发布了一篇对马云的专访文章,马云因专访中一段涉及政治风波的言论而卷入一场“非商业风波”,受到多方攻讦。阿里巴巴公关的声明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对某些话题无意触及亦无应对经验,阿里巴巴深感无力”。
学者许知远对此发表评论称,马云的认知表明他和普通人一样,同样是公共价值上的矮人。“不管他们曾代表了多少荣耀,如今这荣耀都倍显可疑。”
几天后,马云又被曝光与一名娱乐女星一起去拜访气功大师王林。公众将王林认定为一个江湖骗子,并对马云此举表示很失望。但马云并不以为然,其在微博上回应说:“谁都有好奇心。”一名网友在下面评论说,信不信王林都不该受到指责,马云只是凡人,马云累了。
一位接近马云的人士透露,因为话说太多,马云会每年去四川道观“闭口禅”一个月左右,不说话。
在过去的14年中,马云呈现给公众的是一个“神人”的形象。和马化腾、李彦宏这类硅谷创业型企业家的形象不同,马云起点低、好斗、顽强、高调,他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人,浸淫在底层的商业环境中,眼光敏锐,对大势把握能力强。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善于利用经济和政治形式来塑造自己和公司的形象,从这点来说,他又像是一名传统的资本家。
一位阿里巴巴离职高管告诉《财经》,马云常年经受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从这样的环境里塑造出来的人往往爱搏爱赌,有一种藐视风险的豪气。马云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声称自己在1995年作为一个项目翻译赴美谈判。因谈判过程中发生争执,马云遭到对方持枪绑架。逃脱后,他去赌城赢了600美金,回到国内。
在过去,谈及马云的好斗时人们会举出阿里对战Ebay的经典案例。马云颠覆了西方电商以交易、付费为核心的准则,在中国市场实行对商户免费,并鼓励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私人交流,通过价格战一举将Ebay赶出中国,此举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对阵西方的第一个胜利。
而现在,公众所看到的马云是一个为了推广社交软件,号召阿里员工去“火烧南极”来追赶微信的嚣张形象。虽然马云最终借助来往带动了整个阿里内部的创业气氛和团队进攻的士气,但是多数人并不理解——《华尔街日报》登出读者评论《马云你放弃思考了吗》,称马云通过绑架员工奖金强制推广业务的做法简直是蠢极了。
2013年10年,马云甚至公开和一位前员工“约架”,他在阿里内网中一篇《内网信息泄露》的帖子下留言说,“见了那混蛋我一定揍他,他让阿里人的信任蒙上耻辱。”
马云还是马云,只是走到神坛之下,让公众更多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
一位浙江商人向记者描述说,在他的圈子里商人们过去很热衷于来杭州“朝圣”,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在饭局中见到马云。而现在大多浙商都陷入了经济衰退之中,自顾不暇。
建立帝国
3年前,马云只拥有一家市值2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阿里B2B。而如今,在马云的商业版图中,涵盖了阿里集团,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及菜鸟物流、文化中国等。
马云建立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商业生态,其通过线上收购,涵盖了互联网上所有主流的商业模式,包括电商、游戏、搜索、社交,其通过今年对线下商业如银泰商业、文化中国、华数传媒、21世纪(医药)等公司的入股和收购,进入娱乐、传媒、体育、医疗等领域。
从其目前的商业布局来看,上市之后的阿里巴巴集团,不仅是一家电商集团,未来还是一家娱乐传媒集团以及一家数据集团。
从创立开始,阿里就是一家战略驱动型公司。有人调侃说“阿里放的一个屁,都是一个有战略意义的屁”。从这点来说,马云无疑是近十年来中国最出色的商业巨头之一,他总是会利用今天的优势,去提前布局明天甚至后天。他的原话是——我们今天判断任何东西该不该成为战略,永远看十年以后中国需要什么。
蔡崇信描述十几年前他与马云的第一次见面,马云只字不谈商业模式和盈利问题,一直在谈论他伟大的愿景——内地工厂都是看不到光明的,而阿里巴巴可以帮助他们接触到西方世界。
马云眼光毒,格局大,他善于把握政治和经济风向转变带来的红利,并以此来调整方向。
马云很早就和核心层分享过,国家是最好的盈利模式。马云说,阿里要想成为伟大的公司,必须抓住3大机会:创造就业、扩大内需、改变中国的环境。当年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阿里的报道,标题就是马云的表白——“创造就业是政府的问题,但更是马云自己的问题。”
阿里在中国中小企业最需要外贸资源的时候做了B2B,又在中国从外贸转内贸的经济转型中推出了淘宝。而在淘宝地位巩固之后,马云开始倡导“新商业文明”。而同一时期的腾讯和百度,这两家比阿里规模更大的互联网公司,前者在庆祝QQ在线用户突破1亿,而后者在忙着推“框计算”。
马云是第一个用“生态系统”来诠释组织架构的人;他还是国内最早嗅到可以用互联网之力去改造传统金融的人;同样,在6年前,阿里就开始布局云计算。可以说,马云在这几年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阿里分拆、B2B退市、回购股权、大肆收购都是为其梯次实现平台、金融、数据三大战略做准备,这也是阿里未来30年的商业进阶路线。
很难解释说一位从小成绩不好的英语老师缘何成为互联网界最懂战略的人。互联网公司中,唯有阿里,在董事局中设置一席——首席战略官,战略官曾鸣曾经是长江商学院的创办者之一,其在阿里负责提炼和升华马云所提出的想法,继而成为战略。而曾鸣的一句口头禅是:要看到产业终局。
马云懂得包装,避实就虚,这毫无疑问是原因之一。一位在阿里供职7年的老员工告诉《财经》,马云在媒体面前提出的战略,在公众前夸下的“海口”,其实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或者已经完成的目标。百度的员工曾发出感慨,“互联网思维”还是李彦宏最早提出的,却少有人知道这一点。
马云精通公关,他在事件更替中始终遵循着事前保密、保持悬念、控制传闻的公关艺术,他的“内部邮件曝光”、“员工泄密”等公关手段被整个商界学以致用。
阿里还是国内第一家把公关放在极其重要位置的企业。在2000年公司还很弱小的时候,马云就成为了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国企业家。阿里巴巴CMO王帅在一次分享会上谈起马云:“其他业务他不懂所以从来不插手,但他懂公关,也爱管,所以CMO是阿里最难做的一个位子。”
去年阿里“双十一”节,公关以“卖出200万条内裤连在一起有3000公里长”来夸大宣传,遭到网友吐槽说“你们卖的内裤尺寸平均每条都有1.5米长吗?”公关回应网友,怪都怪马云从小数学不好。一句话轻松化解战火。
文化夹缝
马云将阿里巴巴总部设在了杭州市余杭区,而马云的办公室就在进门左手边的一座6层矮楼中,门口挂牌摩天涯,旁边紧邻阿里现任CEO陆兆禧的办公室,也是整个淘宝城唯一两间有阳台的办公室。
陆兆禧是阿里巴巴元老之一,其从一名销售主管一路上升至CEO,阿里内部评价陆兆禧低调、执行力强。陆上任之后主管阿里无线业务,着力打造“来往”,却在近期曝出与马云因为业务分歧而引发争吵。
在任何一家公司中,CEO和董事长在公开场合中争吵都颇为少见。而马云摆出了一副开明的态度轻松回应公众说,“要是知道我们天天吵架,(媒体)该咋办呢”。
一位阿里的高层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来往”背后的主导者之一其实是马云的夫人张瑛,阿里巴巴创始人“十八罗汉”之一。内部将“来往”戏称为M11所主导的项目,M11指的就是张瑛,而马云在内部级别不过是M10。退出公司管理许久的张瑛从去年夏天起开始频繁出现在“来往”的产品例会上,上述人士称,早期“来往”员工在开会的时候,张瑛会发语音信息过来说Logo要修改成怎样怎样。而马云对此的态度一直是默许,这才是陆与马云产生冲突的原因。
马云是阿里巴巴的精神领袖和战略制定者,其他人都是执行者。好处是,阿里成为了中国战略意图最清晰的公司之一,坏处就是,往往很难找到可以匹配马云战略高度的强势执行者。
近几年,除了张勇,阿里的职业经理人高管先后出局。包括阿里原CEO卫哲、COO李旭晖、李琪、CTO吴炯等。与马化腾在腾讯内部让五大创始人依次退位,扶持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不同,卫哲事件之后,马云对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感与日剧增。马云近年重新提拔“十八罗汉”,奈何效果不佳。
“阿里现阶段缺乏像卫哲一样在乱世中拼斗之人,无将才可用,张瑛才会出马救场。”上述高层人士称。
马云对于阿里的管理一直是:极少插手公司内部业务,刻意和业务一线保持距离。同时,建立权力金字塔一样的管理组织架构,并通过不断强化和修正阿里文化、价值观,以此保持控制力。
员工们爱戴马云的原因之一在于,马云在对待外部资本时,对股权锱铢必较,但在内部却给予了员工最大限度的股权分配。在阿里,有三分之一的员工拿到了期权和股票。而在成为阿里小微金融集团时,马云又主动将集团40%的股票许诺给了员工。彭蕾告诉《财经》记者,过去马云经常为了给员工多争取股票而与大股东们激烈争吵。
马云对下属亦是非常宽容。一位员工称,彭蕾信佛,曾经在阿里很忙的时候去云游两周,马云知道只是一笑而过,反赞彭是个“能放得下”的人。云锋基金执行董事李娜则称,马云开会时习惯绕着会议室桌子一圈,边打着太极边讲话,看似闲庭信步,但思维极其清晰。
在企业面临危机时,马云的做法往往是通过思想上的大团结来完成逆转。所以马云才会在内部借“来往”重新凝聚阿里员工,一致对外。
这种做法在过去屡有成效。2001年阿里遭遇寒冬并大举收缩之时,马云的选择是投资100万元做员工培训,并上演了三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抗日军政大学、南泥湾大生产。其通过统一思想让公司凝聚熬过寒冬。在这个阶段,马云开始提倡阿里的价值观文化,提出了延续至今的“政委文化”和“价值观50%的KPI考核制度”。
有员工评论马云说:“他设立了一个‘企业宗教’,马云就是我们的神。”但这种昔日崇拜之情,如今随着公司内80后、90后越来越多,正在慢慢趋于理性。
多位新加入阿里的员工告诉《财经》,从入职培训开始,他们就被不断告知:要相信自己,要保持质疑,要相信你的上司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阿里内部,现在的管理方式也开始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个员工、一个团队要获得成长,必须自己找资源、学会推销自己,别人愿意选择你,才可以活下去。工作满一年的员工还可以自主选择转岗,不受直接上司控制。
上述员工称,在“来往”中有一个名叫“草莓”的扎堆群,14000多名阿里员工扎堆在一起公开谈论公司的事务和人事,里面的不少发言都是在评论上级的管理无当和产品的毫无创新。而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看到的,这才其他互联网公司中也不可能出现。
2014年3月31日,阿里举办KickOff大会,马云做了一次长达40分钟的发言,他首次提到了与苹果缔造者史帝夫乔布斯的会面,他感慨一个人胡子怎么能修的这么精致,桌子上放的纸、铅笔怎么能这么整齐干净,整个公司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极简、品位的文化。
马云说,阿里正在经历一个低潮期,但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幸运可以经历低潮。阿里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不靠安慰,不靠鼓励,而是靠自己走出低谷。“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认为我们要为未来而战。”
马云眼眶含泪。
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参与方式: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您的加入信息,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会添加入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科技杂谈授权刊登。
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侵权必究。
科技杂谈文章,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
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阅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