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挣扎
文 / 笨手蛇,本文首发于故事书(GFM1983)
一、互联网冲击下的OTT化焦虑症日渐严重
如今,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所引发的焦虑症,有两个行业表现得极为明显,一个是传统媒体,再一个就是电信运营商。尤其是当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让运营商的传统短信业务极速萎缩以及对管道带来冲击下,连中移动这样的公司都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甚至扬言要推出一款与微信相似的产品(融合通信)加以对抗。而中国电信也是加快步伐,与网易公司合资推出易信产品,以期能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紧追微信。
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新兴媒体压缩,其危机感好理解。但是,作为掌控互联网接入管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也显得如此紧张,将OTT描绘成运营商的大灾难,甚至号称运营商全行业联合起来加以遏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过度焦虑的表现。也正是由于这种过度焦虑的存在,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更加重视互联网应用创新的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打造一条足以支撑业务转型的新发展之路。不过,这种尝试却面临另外一个大问题:电信运营商能否打造出伟大的互联网应用?
二、互联网实践的失败及基因决定论的服与不服
电信运营商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引路人和第一批参与者,经过短短的十几年的市场洗礼,其互联网部队可谓战损殆尽。电信运营商旗下,从互联网兴起时的信息港、热线,到后来的同学录,再到社交产品,我们可以数出一长串的名字。再到后来的,以中移动为代表的基地业务模式,如今在与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军的较量中,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下风。过去的实践和如今的种种表现让很多人认为,电信运营商是无互联网基因的。而作为电信运营商人而言,显然对此不那么服气。他们始终怀揣着一个信念:理想总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尤其是承担创新业务突围任务的一群人,他们也在各种情势之下,不断寻求改变和创新:中电信与网易合资搞易信如此,中电信和中联通各自推出的互联网金融是如此,中移动在广州设立的移动互联网基地也是如此,中电信提出的以混合所有制为突破口的方式更是如此。他们既不承认基因决定论的说法,但也同时深刻认识到在基因方面存在的重要缺陷,希望通过顶层设计、应用创新、引入外部力量等多管齐下方式寻求互联网世界的突围。在OTT挤压下的这场自卫反击战,显然相比上一轮的互联网竞争更加残酷。因此,这种基因改造与互联网创新的突围之战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更像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又似乎看到了电信运营商的另外一些浮躁的情绪,这便是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诱惑。
三、互联网企业估值诱惑与创新突围之困
最近,有三个企业的估值又倍受大家关注:一是阿里巴巴入股恒大足球俱乐部,12亿人民币占股50%;二是阿里巴巴并购UC,UC估值超过40亿美元;三是今日头条融资1亿美元,估值达5亿元美元。互联网企业“神秘”的估值效应对电信运营商也开始越来越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再用一组主要互联网企业(还不是所有上市互联网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市值数据对比,更能体现这种诱惑力。2013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总收入加起来也就电信运营商总收入的百分之二三十水平,净利润数与电信运营商旗鼓相当,但是总市值已经远超三大运营商。而BAT三家的市值与电信运营商相当,尤其是即将上市的阿里市值将超过中移动。因此,互联网创新业务带来的估值想象空间对电信运营商带来的诱惑可想而知。此外,从营收规模来看,即便是电信运营商的增量业务收入做到了BAT这样的水平,如果在估值水平上不能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则新增收入很难满足再造一个电信运营商的目标。因此,估值的提升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是电信运营商急切需要快速切换到互联网创新业务的重要原因。
但是谈到运营商的互联网业务创新,我们又不得不回到前文讨论的基因决定论,所谓基因决定论,从上说也就是通常大家认为的体制机制问题。不过,在个人看来,拿体制机制问题来讨论,几乎就是个套套逻辑(套用的哪个具体问题上都适用)。这方面已经有各种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不从这些顶层设计改革的方向去说明问题。而是列举互联网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来加以说明(这些问题更多与业务竞争策略有关)。
问题一:我们以互联网非常成熟的盈利模式——游戏为例。市场竞争激烈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但是,只要产品足够好,有独特性,在巨大的市场机会面前仍然能够分得不错的羹。史玉柱巨人网络、搜狐投入重金进行网络游戏的研发等案例上都可以说明此点。因此,无论是中移动还是中电信,其游戏基地业务如何突围?开发精品游戏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但问题是:假如开发一款精品游戏,需要至少持续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且,投入的研发经费可能要用3、5亿元,甚至更高。这样的开发周期和投入规模有哪家运营商敢这样下“赌注”?同样的,在视频内容和音乐内容的精品内容引入或者制作上,也能这样吗?目前看来,在多快好省的超常规道路下,这种选择是很难的。
问题二:我们都说,互联网企业都是轻资产的,这些企业最大的资产就是人才。随着行业竞争到目前这个阶段,互联网行业的人才待遇已经水涨船高。在这种情况下,先说一个不高不低的待遇,年薪50万元左右的平均待遇哪家运营商能够给到?这样的平均水平都给不到,又如何能够招聘到行业比较优秀的人才?说互联网行业是区别于电信运营商传统大网的尖兵业务,但如何给这支尖兵配置足够的资源呢?记得曾经热播的大型历史剧《汉武大帝》中有非常精彩生动的展示:受尽了和亲的屈辱,汉武帝一直在精心做着对匈奴的军事斗争准备。以卫青为代表的新军便是肩负打赢战争任务的尖兵,为此,汉武帝给予这次部队充分的资源配置。这也是在汉朝开国以来体制机制僵化中的改革举措之一。从结果来看,后来的确在对匈奴作战中取得了决定性作用。因此,互联网创新业务领域的人才资源到底该如何配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问题三:互联网产品开发过程中听谁的?但凡我们有机会对产品发表意见,总是会把自己对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各种意见。我们可以看到,在运营商体系内,有各种“领导”会对产品发表看法,有些位高权重的,会对产品开发的方向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不过,话又说过来,具备大规模用户基础的互联网应用,运营商那些大大小小的能够对产品发表意见的,往往都是不太是具备典型代表性的用户。不过,由于对互联网业务的过于看重,有些领导就肩负起了产品经理的职责。当然,我们往往会说腾讯的小马哥他们都是最大的产品经理,但我们也要问,电信运营商体系内有多少这样的大产品经理?因此,在互联网产品开发过程中,运营商的领导们能够忍住自己对产品的意见,即便有,也最好是以匿名非职务的方式反馈为主。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产品经理是否敢根据自己对产品功能的把握果断拒绝?
由此可见,仅仅是在互联网业务的运营过程中,都有不少与体制机制无关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只会加剧大家对电信运营商无互联网基因的判断。
四、出路:回归管道,扼守管道价值?
如果说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领域的挣扎看不到一个良好的预期的话,那不禁要问,重新回归管道如何?回归管道,这也是一些人的主张。但从行业竞争,尤其是跨行业竞争的加剧,回归管道首先需要回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管道资源是否能够长期被电信运营商所占据?二是这种管道的价值,电信运营商是否能够有效扼守?如果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回归管道,挣自己最该挣的钱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随着虚拟运营商的加入,目前虽然不允许虚拟运营商从事基础网络的建设工作,但未来是否继续不允许,这很难说。铁塔公司的是是非非都已经在削弱运营商对管道的掌控力。此外,在引入电信业引入民营资本的过程中,已经提到了在宽带服务领域也要逐步开放的问题。因此,运营上对管道资源的占据时间是个问题。
而对于扼守管道价值的问题。首先面临的是OTT业务的挤压,其次,运营商之间的接入服务竞争也十分激烈。因此,管道的基础价值也还有一个逐步下行的过程。再就是运营商所提出的智能管道的问题,这个智能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扼守管道价值的情况其实也不理想。
总结起来,电信运营商在传统管道上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而管道之上的增值服务又难以创新突破。但传统管道的价值与互联网增值服务的价值被市场认可的程度大不一样,因此,目前电信运营商开始把更多目光聚焦在创新业务突破方向上。这样的互联网创新挣扎才刚刚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的运营商人,该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不得而知。希望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参与方式: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您的加入信息,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会添加入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科技杂谈授权刊登。
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侵权必究。
科技杂谈文章,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
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阅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