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予:发展先进网络文化,网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4-08-06 海予 科技杂谈
科技杂谈keji_zatan

新谈友,请点击题目下蓝字关注我

中国通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


文 / 海予,本文来源于人民网和《中国信息安全》联合推出的网络空间战略论坛


  文化驱动世界,网络塑造世界,网络文化既驱动世界又塑造世界,并作为一种以文化为核心、以网络为载体、以网民为对象的崭新文化形态,深刻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与交流、交融、交锋方式。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必然注重网络文化的培养,通过网聚群众力量,做强网络文化产业,培育网络先锋,讲好中国“网事”,净化网络土壤,打出一套凝聚网络文化强大精神力量的“组合拳”,在全社会依托网络平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从文化视角看,文化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从系统论视角看,网络空间是个“符号的宇宙”(一般系统论创建者冯·贝塔朗菲语),文化与网络空间天生就有着内在联系。可以预见,随着信息传播形式由文字为主向视频、音频、图片等移动多媒体形态拓展,网络空间将从文化建设的新手段、新角色,加速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博弈的主战场、多元思潮交锋的主平台、社会舆情表达的主渠道。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建设网络文化强国是网络强国战略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共性要求,扭转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西强我弱”态势的前沿课题也在网络文化。发展先进网络文化,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网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建设网络文化强国的现实选择。


  一、网聚群众力量,让广大群众成为先进文化的受益者和创造者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人活在世界上,也活在文化中;网络时代的人,已经活在网络中,也将活在网络文化中。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可穿戴设备、传感器技术的普及,麦克卢汉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人越来越转化为信息的形态,日益接近意识的技术延伸”,“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电的速度产生内爆”,“读书识字的人突然被电磁场攫住时,内爆就会产生社会能量和心理能量”。人民是文化工作的中心,群众是文化传播的主体,网络是文化创造与消费的平台。网络空间的魅力在于“网聚人的力量”,网络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网聚群众的力量。发展网络文化应注重“三个坚持”,让广大群众成为网络文化内爆发展的开启者和受益者。一是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需求为牵引。什么有利于强化思想道德、改善社会风气,就先行发展什么;什么能激励人民的精神动力,就突出发展什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什么,就重点发展什么,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自创精神。网络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当记者。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文化工作的中心环节,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以及网络文学、网络出版等新媒介,激发好、引导好人民群众自创文化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短路径做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是坚持让人民群众成为先进文化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以网络为平台,制定实施先进文化成果网络推广工程,开展网上文化便民、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文化进课堂等活动,最大限度扩大精品文化成果的推广面、影响面,逐步把网络空间打造成文化服务人民的主通道。


  二、做强网络文化产业,让新兴网络文化带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弯道超车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两大支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网络文化产业,既变革着传统文化,又催生着新兴文化,是网络时代国际文化竞争的焦点。要站在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快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以网络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带动整个文化建设的弯道超车,下大力建成网络文化强国。一是加快发展壮大网络文化领军企业群。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文化产业将面临新兴网络文化产业越来越大的冲击,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电视、网络文学、网络出版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将造就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新格局。网络文化仍处于发展初期,我们必须争取国际网络文化塑造的主动权,不能拿西方的文化眼镜审定一切、盲目跟风。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难得契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先进的中国文化”为重点,加快发展一大批新兴网络文化领军企业,用新兴网络文化产业支撑起发展的明天。二是加快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网络产业的融合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是传统产业的助推器,也是文化产业的助推器。一方面,应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用文化提升传统产业软力量,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应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网络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文化信息基础设施。三是加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网络化开发。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进程,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积累了极其宝贵的人类智慧,并在数千年的多种文化交流交融之中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兼容并蓄能力。网络时代,文化传播“酒好也怕巷子深”,中华优秀文化面临与世界多样性文化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直接的交流交融,必须着眼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加大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开发力度,综合运用网络传播手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让中华文明的网络回归成为一种新的超越,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种子适应新环境,焕发生机、开花结果。四是加快传统文化管理职能向网络空间延伸。文化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向网络空间加速位移,传统以纸质媒体、电视广播为主的文化管理职能也需向网络空间延伸,遵循文化管理规律和网络空间管理规律,将分级分类管理与属地管理结合起来,加强网上信息内容监管、互联网行业监管,促进网络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形成有利于网络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路径依赖。


  三、培育网络先锋,让先锋人物、先进文化始终引领网络文化潮流


  先进文化要靠先锋人物引领、先进思想催生,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批时代先锋引领下发起的。但网络文化活动门槛低,小人物也能发出大声音,小角色也能占据大舞台,网络空间普遍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现象,网上的最大声音有时并不代表大多数人的心声,不能把偏执狂当“思想家”,把过激话当“最强音”。网络文化制高点,我们不去占领,对手就会去占领;主流不去占领,支流甚至暗流就会去占领;先进思想不去占领,落后思想甚至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凝结着过去,塑造着当下,指引着未来。先锋人物、先进思想引领着网络文化发展的潮流,必须打造一支代表先进网络文化的先锋队,增强网络争锋话语权,唱响网上宣传主旋律,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引导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大力打造先进文化汇聚的网络平台。制定扶持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网站的政策,探索建立先进文化产品的发掘传播机制,掌握理论前沿、思想前沿工作的主动权。二是大力支持先锋文化人物上网发声。采取资金资助、政策倾斜等措施,通过建立个人工作室、专题论坛等方式,为那些思想先进向上、社会影响力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先锋文化人物创造网上发声的有利条件,用先锋文化人物的影响力压缩负面声音的传播空间。三是大力培养横跨中西文化的高端人才群体。发掘培养一批懂中国、懂西方的高端网络文化人才,能够站在中国立场、用西方视角读懂中国、推介中国,建立起横跨中西、联接世界的文化桥梁。四是大力推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加强网上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完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办法,直达基层、走向世界地传播、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成果。


  四、讲好中国“网事”,让国际国内大多数人真正读懂改革开放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用数千万党员的流血牺牲、接续奋斗换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历经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检验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的。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前所未有,讲好中国“网事”、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对外是中国走出去的需要,对内是凝聚共识、凝聚力量的需要。一是在“讲什么”上,讲我们“刮骨疗伤、自我完善”、开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讲辉煌成就、伟大业绩同等重要。一个敢于向自己开刀的政党、一个为了人民庄重开出改革大清单的政党更能赢得人民的信任;讲各级政府如何贯彻落实中国梦的强国战略,与讲老百姓自己寻梦、追梦、圆梦的故事同等重要,中国梦是个人梦的最大公约数,网聚群众力量、网聚百姓梦想,更能让中国梦落地生根;讲我们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讲解决问题的结果同等重要,西方吹嘘的完美不是美,承认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现实放在不完美中去考量,把解决问题的艰辛努力与群众分享,更能争取群众支持、获得群众理解;讲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土道理,与讲深奥抽象、阳春白雪的洋道理同等重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打铁还需自身硬”等源自群众生活的朴实语言更能深入人心、形成共鸣。二是在“让谁讲”上,让广大群众自己讲,与政府组织讲同等重要,面对“藏独”势力的暴行,当群众说出“不能让他们有藏身之地”、“一出来就要打”时,更能激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用国际视野讲中国故事,与我们自己讲中国故事同等重要,让国内更多的人跳出自我看清中国,让国际上更多的人联系自身看懂中国,“中国震撼论”比“中国威胁论”更有说服力。三是在“用什么讲”上,在新兴网络媒体讲,与在传统主流媒体讲同等重要,我国网民中青少年占大多数,他们获取资讯的主渠道是新兴网络媒体,赢得新兴网络媒体才能赢得青年,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五、净化网络土壤,让文化污染源失去发芽生根的土壤


  网络文化的社会效益永远重于经济效益、高于经济效益,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永远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把网络空间打造成网络文化健康生长的清朗空间。其一,互联网绝非单纯的资本逐利场。互联网创新创业应更多注重挖掘人性善的“刚需”,而非人性恶的“刚需”。如果网络文化产品以媚俗跟风为导向,以低俗、凶杀、暴力、色情为卖点,即使创造出再新颖的商业模式、文化产品,也只会污染人们的心灵,造就人性恶蔓延的文化生态。应建立健全网络文化产品发布审查机制,杜绝人性恶的东西加上互联网的美丽外包装,肆意传播、泛滥成灾,造成信息污染。其二,互联网绝非法制、道德、伦理的“飞地”。网络空间本质上是个虚拟的社会空间,映射着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活动。网络空间越发达,社会性越强,对社会治理所需的法制、道德、伦理要求越高。但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互联网曾一度成为破窗效应的放大器、脱离监管的逍遥地,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盗版等各种违法违规活动泛起。应把网络空间作为社会空间来对待,加强网络治理,抓紧建立与现实社会空间相对等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切实做到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其三,互联网绝非意识形态斗争的模糊地带。1961年的冷战时代,美国肯尼迪政府以西方海外传教士为先驱和原型建立“和平队”,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官方志愿者组织,作为穿透障碍和铁幕的战略渗透工具,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美国价值观念,播撒美国文化的种子,因为“志愿者代表着美国有关的价值观念的力量”。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理论存在,更是一种活生生的日常实践存在和生活存在,它主要以非意识形态的面孔出现,渗透于各种网络活动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尚,潜移默化地重塑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过去西方数十年处心积虑的和平演变效果,在网络空间可能一夜之间产生电一样的颜色革命“内爆”。要强化网络空间敌情意识,采取超常措施应对网络空间隐蔽的渗透、颠覆活动,牢牢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其四,互联网绝非恐怖主义、分裂势力作恶的工具。网络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但网络技术被恐怖主义、分裂势力所运用,就容易成为助恶作恶的“魔杖”。要加大对网上恐怖活动、分裂势力敌对活动的打击监管,绝不能让网络空间成为恐怖主义、分裂势力策动社会动乱的温床。其五,中国互联网绝非直接等同于美国互联网。互联网的主体不是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人。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提出:“新技术本身不会在自由和进步的过程中选择方向,但是美国会。我们主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接触到知识和思想的单一互联网。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信息平台将由我们和他人共同打造”。美国在网络治理上依然奉行双重标准,以技术霸权捆绑兜售文化霸权、行使文化霸权的手法越来越娴熟,在明地里宣传“自由、平等”、以消费体验赢得个人喜好的同时,暗地里攫取他国国家利益,“斯诺登”事件就是最生动的明证。针对中国APT攻击事件的一再发难,等同于海湾战争时对精确弹药、隐形突防等技术霸权的“美式炫耀”。为此,美国互联网有什么,不意味着中国就必须模仿什么;美国互联网走过的路,不意味着就要成为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的构建,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掘中国自身的特色需求,利用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创新生产生活方式,服从服务于中国梦,反对盲目的“拿来主义”。


  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参与方式: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您的加入信息,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会添加入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科技杂谈授权刊登。

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侵权必究。

科技杂谈文章,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

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阅读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