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运营商:试错之后如何迭代?【杂谈沙龙分享-宁宇】
文 / 宁宇,作者在中国移动工作,是通信业知名专家,科技杂谈专栏作者,本文是2014年9月13日在科技杂谈第2期沙龙上的讲话整理,已经作者审校(为方便大家阅读,科技杂谈分段归纳后,添加了小标题)。由于该场沙龙讨论内容较多,故分多篇刊出
1、中移动做了哪些工作,外界并不知情?
在媒体舆论中,是虚拟运营商及其代言人是强势的,基础运营商和真正做事的人是比较弱势的,尤其是真心希望推动虚拟运营工作的,出于保密等原因并没有炒作起来,反而是不实信息占了主导地位。比如媒体、外面的声音,都说中国移动太不重视、不积极。
事实是:中国移动按照计划,把专门的支撑系统建好了,把对接的技术规范下发了,把测试的标准要求发布了,甚至是测试的时候可能有什么问题、需要做什么工作,都提前告知合作伙伴,还建了专门的群用于与虚拟运营商的沟通,这样的态度还不够积极么?我们5月份下发了规范,7月份下发了测试标准和对接要求;但截至目前只有一家虚拟运营商做完了开发、提交了测试申请。这些情况知情人不说,外界不知道,媒体也不怎么宣传的。
同样,工信部也在推动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之间互联互动规则标准化,这个事情大家也不清楚。之前基础运营商都有自己支撑系统标准和对接要求,虚拟运营商反应开发压力太大,提请部里出面。于是工信部研究院开始做互联互通的规则,通过分析、研究和讨论,大家意识到移动转售业务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还是不一样,因此做了很多工作,外面同样听不到。
2、虚拟运营商:做之前,你想好了吗?
如果移动转售业务发展顺利,大家也许还会有个好心态;做不好,大家都会感觉自己很委屈。虚拟运营商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认为基础运营商在卡脖子,但到底哪些困难是基础运营商造成的,哪些问题是开展运营工作必然要面对的问题。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进入到通信运营领域,进门之前是否有客观冷静的评估,对这个行业真正的了解、真的懂吗?
曹建彤(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我们当时公司内部讨论,很多人觉得民营老板,包括当时国贸和上海经贸,都觉得可以挣很多钱,嘉里中心成立了IDC,建起来了以后根本没有市场,正好赶上互联网泡沫一瞬间破的时候,弄得血本无归,很多人已经吃了非常多的亏。这个历史总是在重演,现在很多有钱的老板,钱没有地方投,感觉跟运营商一绑就可以挣钱,根本没有想好怎么挣钱。
李正(联通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我跟一个拿到虚商牌照的董事长聊天,我说实在没有想通,现在的业务怎么赚钱?那个董事长说:不知道怎么赚钱,原先以为拿到牌照就可以赚钱。很多人是盲目的进入。
宁宇:我参加过一些谈判,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的民企信心满满,一张嘴就是:初期可以筹集5亿资金,后续做得好还有更多的资本可以进来。这是豪情万丈的底气,但他们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吗,市场情况到底如何?民营企业看到基础运营商捧着金饭碗,有很多机会和空间,但在有没有想过,这些机会运营商以前是否发现过、尝试过?
运营商对新领域的探索是前车之鉴,有的尝试未遂是因为运营商的机制不灵活,人才储备不够,视野心态不开放;但也有的失败非人力所及。所以让我觉得特别遗憾的,就是虚拟运营商只是抱着否定、颠覆的态度看基础运营商,而非冷静客观地向基础运营商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认真总结整理基础运营商曾经的经验和教训,对虚拟运营商会有很大帮助。如果说刚进入的时候没有时间和资源研究,现在做也不算晚。
3、试错之后如何迭代?
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民营企业的优势是试错,不敢认错怎么试错呢,认错之后快速调整方向,这是民营企业的优势。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已经发现了一些要面对的困难,应该解决的问题。举几个例子:
国外虚拟运营商的发展模式和国内是不一样,刚才许主任介绍了,国外开放虚拟运营商市场的时候,手机普及率百分之三四十,是不饱和的市场;国外的基础运营商主要是建网络,渠道能力相对比较弱,维珍、沃尔玛、迪斯尼等拥有品牌或者渠道资源,大家一拍即合。
但是国内不是这样的,几家运营商都是各个领域通吃的布局,虚拟运营商进入到饱和市场,会与基础运营商的市场营销发生直接碰撞。
虚拟运营需要与主营业务进行融合捆绑,发挥已有资源的优势;但现在很多虚拟运营商并没有这么做。许多虚拟运营商都是董事长给一支人马,派出一个小分队去尝试,和主营业务、既有体系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整合。
虚拟运营商在一些细分市场,原本可以利用自有业务优势,以及可以进行捆绑的领域拓展业务,比如苏州蜗牛的通信与游戏相结合,阿里通信与阿里系的业务组合等等;但目前看,无论是品牌发布还是套餐资费,都还是传统运营商的打法,想不清到底如何找到独特的成长空间。
牌照发放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回头再看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反思:有多少困难和问题,是之前已经预见的;即使之前不认可预估,认为可以一试,那么遇到了障碍如何反应、怎么反馈?有没有积极的调整,有没有尽快的做优化?
至少目前虚拟运营商的产品清单,以及对基础运营商的要求,仍然没有看到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如果虚拟运营商所有的尝试都在运营商预研范围之内,那么这项业务再做下去,真是岌岌可危了。
4、机会还会增多,关键要看清大势走向
前两点讲的比较负面,不过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希望?
个人判断,未来一两年之内混合所有制是热点,无论是基础运营商的改革,还是垄断企业的改制,或者新兴业务的拓展,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因此可以说,在很多的领域都向民营资本开放,会有很多的空间和很好的机遇。因此对于民间资本来说,不像虚拟运营商开放的时候,看到好不容易打开一扇门就蜂拥而至。
机会众多,民营企业就有条件更加理性地分析判断,哪些是真正的机会。机会是多维可细分的:也许是赚钱的机会,也许是做事的机会,也许是整合转型的机会。投资回报不仅要靠传统的面向客户的前向收费或者捆绑营销,更多的是商业模式创新之下的资本运作。
外面认为运营商错失很多发展机会,民间资本进入之后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到底错失良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运营商的机制、体制、思想,固有的组织、流程、规则,束缚了扩展;还是这个方向走不通?机会多了,选择多了,与行业相结合的分析就更重要,尤其是看清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未来的信息服务业如何发展,这是虚拟运营商、基础运营商、甚至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大家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只不过是各自的资源禀赋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和轨迹。
5、运营商的运营优势仍然领先
运营商是重资产,属地化运营的特征明显,资源分散,业务标准化程度不高。面对属地化个性化竞争,资源分散在各个地方,可以做到快速反应和应对,这个时候就有优势。而面对互联网公司,人家可以实现一个政策全网统一标准快速执行,运营商属地化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
运营商在做互联网业务,做数字化服务转型,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规避不足,这里有很多的空间和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中国移动看未来发展时,会谈三条曲线,是话音业务、流量业务、数字化服务,内部有很多非常开放,非常激进的思路,只是因为诸多原因不便表达。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企与民营资本相结合,共同推动信息产业的进步与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在基础运营商里,很多运营工作并不是由人来完成,而是通过系统自动化运作的;而系统是在执行长期积累下来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则。这些流程和规则有多少?多年沉淀下来,很难有人能说得清楚、全面。
我个人不认为基础运营商在市场方面有多么强的优势,但是在通信运营领域,各司其职的人+全面系统化的运营规则+自动化的支撑系统,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的运营优势,还是在短时间之内难以复制的。
同样的,互联网企业也有独特的运营优势,基础运营商也在学习,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运营能力。而对于虚拟运营商,说到底最终的核心能力也应该落在运营上。
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参与方式: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您的加入信息,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会添加入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科技杂谈授权刊登。
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侵权必究。
科技杂谈文章,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
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阅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