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第二春”:后向收费和移动信号补盲
文 / 舒文琼,本文来源于通信世界(CWWEEKLY)
为期5天的通信展即将接近尾声,如同今秋比较反常的天气,今年的通信展也异常的冷清,没有振聋发聩的音乐,没有太多调动观众气氛的有奖参与活动,更没有背着纸袋环保袋满场收资料的大爷大妈。
冷清的展会反而更能让人静下心来参观学习。总结这两天看展,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看到了Wi-Fi新出路,其中有两个展台的展示最有代表性。
联通的Wi-Fi开放与分享
在中国联通展台,笔者看到了“Wi-Fi开放与分享”的展示,据悉,联通目前已在全国建成了20万个Wi-Fi热点,计划今年底将20万个热点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这就意味着,无论你是联通、电信还是移动的用户,都可以搜索到联通的Wi-Fi热点,通过注册就可以免费使用,并且后续可以做到永久无感知认证。
是的,以后您可以在公共场合使用到Wi-Fi热点服务,并且是免费的!
免费的午餐用户自然欢迎,那么联通是否会为此倒贴腰包呢?答案当然是不可能,尤其是在三大运营商缩减营销开支的今天。
既然如此,联通如何收回成本投入?联通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向大众用户提供免费接入以外,联通还开发了一些特殊场景的商业模式,比如免流量应用分发、O2O精准营销、大数据差异化营销、定向流量SDK嵌入等,上述模式都能找到收入来源。
例如,免流量应用分发模式下,用户接入Wi-Fi可免流量下载热门游戏,联通通过游戏分发数量和激活量与游戏商进行利润分成;O2O精准营销,是面向商铺附近的购物人群提供精准的Wi-Fi覆盖,以提高下单转化率,联通则向商家收取费用;此外还有向酒店推定向流量SDK嵌入服务,由酒店赠送给用户使用,联通向酒店收取费用。
简而言之,通过采取后向流量收费的方式,联通对用户免费,对商家收费。而收费的Wi-Fi,联通会提供特别的服务。
健康的商业模式是生存的根本,有了盈利来源,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Wi-Fi能够继续走下去。
用Wi-Fi补盲移动网络
在虚拟运营商分享通信的展台,笔者发现了Wi-Fi的另一个用武之地——室内补盲,该项功能主要作为现有移动网络的补充,增强移动网络覆盖信号。
众所周知,虽然移动电话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随时随地通信,但实际上人们的通信业务大多发生在室内,据统计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因此做好室内环境的移动信号覆盖是运营商网络建设的重中之重。
然而由于常用的钢筋混凝和玻璃幕墙等建材会对移动信号产生较大的屏蔽和衰减,而建筑物内部的环境又较为复杂多变,因此室内信号较弱、信号强度不稳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运营商。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楼宇林立的地方,信号覆盖问题愈加突出。运营商也在通过增加基站覆盖来解决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基站寻址难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很多小区的物业到期之后不再续租,致使新的盲点不断出现。种种因素作用下,室内信号覆盖较差已成用户投诉运营商的焦点问题。
正是看到这一市场需求,分享通信推出了“Wi-FiPhone智能补盲云平台”,分享通信执行总裁康志斌表示,很多家庭用户和办公场所都自建了Wi-Fi环境,分享通信正是利用这些已有的Wi-Fi网络,来满足用户的语音业务需求。
康志斌认为,Wi-Fi补盲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完全基于现有网络环境,运营商无需新的投入,用户无需更换新的手机,只需下载一个软件就可以实现,成本等于零;其次,无论室外宏站还是室内小基站都存在寻址难的问题,Wi-Fi补盲则有效规避了这一问题。此外还有一个显著优势是,终端对Wi-Fi网络提供商没有选择性,无论是电信、联通还是移动的Wi-Fi网络,任何终端都可以接入实现语音通话。
Wi-Fi并未进入肃杀的秋天
此前不久,山东移动停止建设WLAN、全面转向固网宽带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Wi-Fi前途命运的担忧。运营商花费巨资建设的WLAN,因为用户不认可、体验不佳而出现了“热装冷用”的现象,部分运营商将战略重点转向了固网宽带。
然而从本次展会来看,Wi-Fi并未走上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因为如果找到健康的商业模式,或者像Wi-Fi补盲这样的应用场景,WLAN的生命周期还将得到延续,并且有可能迎来生命中的第二春。
有消息称,在参观通信展展台时,工信部领导对Wi-Fi补盲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近几年工信部一直在倡导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Wi-Fi补盲可以整合三大运营商的Wi-Fi网络,帮助备受用户诟病的室内信号覆盖差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不过,Wi-Fi补盲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障碍,在使用体验上不能完全和移动网络媲美,比如,由于Wi-Fi网络通过在固网宽带上加载路由器来实现,而移动网络的信号由基站发射到手机上,两者在接入侧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系统,因此Wi-Fi补盲还无法实现手机在Wi-Fi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的自由切换。
因此,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能帮助Wi-Fi走出肃杀的秋天,不过好光景到底能持续多久,还要看商业环境能否打通,以及技术方案是否能优化。
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参与方式: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您的加入信息,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会添加入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科技杂谈授权刊登。
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侵权必究。
科技杂谈文章,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
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阅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