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欧电信设备纠纷启示

2014-10-22 金峰 科技杂谈
科技杂谈keji_zatan

新谈友,请点击题目下蓝字关注我

中国通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


文 / 金峰,本文来源于通信世界(CWWEEKLY)


  近日,在第28届中国—欧盟经贸混委会举行之际,欧盟贸易领域最高官员正式宣布,撤销对华为、中兴出口欧洲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反补贴案程序。


  具体而言,2013年5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的电信产品进行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到2014年3月27日,欧盟做出积极让步,宣布停止对从中国进口的移动电信通讯产品与关键设备开展的反倾销调查,而到本月,反补贴调查也宣告结束,华为与中兴可以说在进军海外市场的道路上,再次绝处逢生。


  国际化道路上政治因素难避免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进军海外势在必然。而在进军海外的道路上,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规模小、受欢迎阶段。即海外市场的占比不高,但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能够占领一些当地企业不愿涉及的低端市场,有效对所在国的市场起到补缺的作用,并以此而受到受欢迎。


  其次是规模大、受抵制阶段。即随着出口到海外商品越来越多,市场份额越来越高,同时由于价格较低,质量被当地用户认可,所以中高端用户也愿意接受,但随之而来的是拉低了中端甚至高端商品的平均价格,使得当地企业无以为继,进而产生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当地政府一般会采用反垄断、反倾销等方式,限制其进入本国市场。


  最后是均衡竞争阶段。即经历了反垄断、反倾销调查之后,中国企业或者接受了高额的关税,或者到商品销售国开设分支机构,或者用其他的条件交换,总而言之,不能损害到所在国的利益。


  很显然,华为、中兴就经历了上述的阶段。2006年,华为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为2.5%,对追求廉价的运营商提供有效补充;2013年,市场份额达到25%,价格较爱立信、诺西与阿朗低18%,严重冲击了这些厂商的利益,因此面临当地政府部门的调查自然在所难免,这是几乎所有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据传,为了结束本次争端,中国政府高层与欧盟高层进行了直接沟通,为此中国的银行业将减少对华为、中兴的出口信贷支持(这被欧盟认为是中国政府向华为、中兴所提供的一种补贴方式,因为中国的银行基本为国有银行),同时,中国运营商在4G网络建设中,尤其是FDD网络建设中,将给予国际通信设备巨头以合理的份额。


  本地化是华为、中兴们必然出路


  世界最主要国家与地区,如美国、欧盟等,基本遵循WTO的贸易框架,也就是说,政府对贸易会有干涉,但一定要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这些理由或者是垄断、或者是倾销、或者是危害国家安全等。


  对于本来就带有一定偏见的美国、欧盟市场,除了背后依靠日益强大的政府,冲锋在前的华为、中兴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消除那些用来制裁自己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别国政府想制裁,却无从下手。


  在诸多举措中,本地化是最直接的方式。因为本地化的研发、生产实际将就业机会、税收等均留在了所在国,这对于所在国政府是有益的,因为在诸多制裁理由中,相当部分是针对进口贸易的,如本次的反补贴案,当不涉及到进出口的时候,也就不存在被制裁的理由。


  以华为为例,目前华为在欧洲雇佣了7000多名员工,并间接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机会,2011年,华为在欧洲的本地采购金额超过29亿欧元。这些数据表明华为在欧洲的本土化有较高的深度,这也是其能通过双反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


  纠纷结束只是暂停政治色彩难淡化


  可以说电信设备市场背后的水很深,它涉及到国家信息安全,也牵扯到信息产业技术标准与技术制高点,同时这个市场在全球实际呈现的是垄断竞争的局面,因为五个巨头(华为、中兴、爱立信、诺西、阿朗)基本把持了全球市场,不同巨头的身后都有支持其发展的政府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信设备市场的高度政治化也就在所难免。


  反垄断、反倾销、反补贴等尚是在市场层面的争端,而近年来,随着斯诺登事件,各个国家对信息安全高度重视,而电信设备属于信息产业的底层设备,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在美国,2013年美国众议院发布报告,认为华为的通信设备有着较高的不安全性,并且建议各大电信公司停止对华为设备的采购(该报告仅是建议,未强制要求),尽管最终2013年华为在美国市场上仍然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较2012年却有所下降。


  由此看,未来这种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行为不会停止,尤其是已经被赋予一定政治符号的通信设备市场(国家信息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中国与西方各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这种带有一定政治符号的通信设备市场,面临的争端仍然会存在,反垄断、反倾销、反补贴的市场化行为尚算温柔,赤裸裸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叫停采购,甚至干涉其他国家采购的行为都有可能继续存在。


  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参与方式: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您的加入信息,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会添加入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科技杂谈授权刊登。

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侵权必究。

科技杂谈文章,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

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阅读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