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条曲线:运营商的“创新者窘境”

2015-01-19 唐华斌 科技杂谈

【摘要】中国移动已经接受语音业务下滑的现实,目前正通过4G网络的建设加快由语音经营向流量经营的转变,同时将“再造一个中国移动”的希望寄托于“数字化服务”。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文 / 唐华斌,作者为中国移动研究院 大数据与IT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去年以来,中国移动领导层在多种场合反复提到中国移动战略转型的“三条曲线”,即语音、流量经营和数字化服务发展的三条S形曲线。


这一策略表明,中国移动已经接受语音业务下滑的现实,目前正通过4G网络的建设加快由语音经营向流量经营的转变,同时将“再造一个中国移动”的希望寄托于“数字化服务”,也就是面向个人及政企客户的互联网内容和应用服务。奚国华董事长在中国移动2015年工作会上更是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语音、流量和数字化服务三条增长曲线的布局与发展,培育第三条增长曲线、拓展数字化服务关乎公司的未来。


应该说,这三条曲线清晰表明了中国移动转型的决心和愿景。其实,中国移动自身也清楚,从左至右并排描绘的三条形状相同的S形曲线,背后含义却并不相同。正如奚董事长所说,“从信函到电报、从电报到电话、从移动电话到固定电话,通信发展史上出现了多轮替代,而当前这轮移动互联网业务对语音、短信等传统运营商业务的替代是颠覆性的。”


换句话来说,移动互联网业务,或者说广义上的互联网服务对于传统运营商来说,本质上是一种“破坏性技术”。


一、互联网是一种破坏性技术


“破坏性技术”是管理学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出的与“延续性技术”相对的概念。这里“技术”一词,泛指一个组织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技术,转化为价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所谓延续性技术,是指一般情况下推动产品性能改善的各种新技术,其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依据该产品的主流市场和主流客户一直以来所看重的性能(这里性能也是比较广义的概念,可以包括功能的丰富、效率的提升、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增强等各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成熟产品。无线通信网络按部就班的演进、IntelCPU的Tick-Tock发展路标等,就是比较典型的延续性技术。


而破坏性技术则与此完全不同。一般说来,破坏性技术的初期产品的性能要远远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难以得到主流市场的认可,采用破坏性技术的产品利润率也更低。但它们凭借更简单的产品结构和更低的价格打开局部的新兴市场,并以远高于客户需求增长的发展速度飞快提高性能,最终成为颠覆传统、占据市场统治地位的新技术。我们可以从个人电脑(相对大型主机)、喷墨打印机(相对激光打印机)等许多技术的发展中看到破坏性技术的影子。


互联网无疑是一种破坏性技术。互联网所秉承的理念就是使客户更加便捷、更加低成本地获取信息和使用服务,同时大多数互联网服务初期盈利很低甚至完全免费。互联网服务一般首先在一个新兴市场和客户群中产生和发展,随着技术和产业环境的发展,它可能在某一天突然进入另一市场领域,并迅速击败市场上的传统领先者。


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数字音乐、数字阅读、电子商务、云计算等等,这些互联网服务的功能、性能、安全性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原来传统行业领先者把持的“高端市场”。回顾近10年前云计算服务雏形初具的时候,无论是性能、可靠性还是功能的丰富性等,都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只有那些穷得实在没钱、能够忍受各种问题存在的互联网初创企业才能接受这种产品,而主流客户称之为“玩具”。但今天,AWS已经击败IBM拿下了CIA的大单,大举进入企业市场;国内市场阿里云也与多个地方政府达成协议,进入政府采购。云服务进入企业市场、替代绝大部分传统企业IT系统几乎已是业界共识,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如下图所示,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发展的S形曲线是不同的。


图1.延续性技术S形曲线


图2.破坏性技术S形曲线


对于第三条曲线这种颠覆性技术,也许用破坏性技术S形曲线来表示更合适一些。它意味着,市场上可能已经不存在第三条曲线缓慢起步、逐渐加速增长的发展时间窗口,因为它已经在另一个市场发展成熟,一旦外部条件变化(比如政策放宽),采用破坏性技术的竞争对手很可能直接从“异次元空间”穿越过来,迅速抢占市场。


二、传统企业很难在破坏性变革中胜出


在“移动互联网业务对语音、短信等传统运营商业务的替代”这场竞争中,运营商是传统的领先企业。然而不幸的是,正如《创新者的窘境》书中所列举的无数例子一样,传统领先企业很难在新的采用破坏性技术的变革中胜出。


1.传统企业不重视破坏性技术。破坏性技术在发展初期,通常市场很小,利润率很低。对于本身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增长压力巨大的传统市场领先者,这样的新兴市场和利润对公司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些创新在公司内部得不到重视,或者说,它能得到的资源和投入与主流业务差了N个数量级,这从近年来中国移动的4G投入与在发展互联网、云计算等的实际投入可见一斑。


2.破坏性技术的风险较高。破坏性技术诞生往往伴随着迷茫,因为它与企业早已熟悉的客户和市场完全不同,对于市场在哪里、客户是否能够接受完全没有概念。例如后来的事实证明,本田的微型摩托车、Intel的微处理器等破坏性技术在最开始的定位都是错误的。在传统运营商这种求稳的国企管理体制下,不犯错误是基本的原则,没有人希望为新兴技术和业务的风险承担责任。


3.缺乏新的机制和企业文化。破坏性技术与领先企业的现有延续性技术之间的巨大不同,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员、机制和企业文化,传统运营商内部能否存在这样的环境也是一个问题。


4.面对破坏性技术的爆发来不及反应。破坏性技术的市场发展往往是爆发性的,先进入的新兴企业在市场上不断积累客户、完善产品,并开始逐渐蚕食更高端的市场。等领先企业猛然发现之后可能为时已晚。中国移动自己也强调在移动互联网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跟随没有出路。


任何企业都有追求利润高速发展、为客户和市场提供更好产品的使命,所谓“创新者的窘境”,指的恰恰就是这种“正确的决策和良好的管理”,使得企业无法向破坏性技术首先得到应用的“低端市场”移动,最终导致在破坏性变革中的失败。正如微软做不好互联网、Intel难搞定移动终端、IBM最终放弃硬件一样,一个企业的所谓“基因”,也许就是源自于此。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将欣喜地看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涌现,但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每个企业来说,兴衰成败也许仅在旦夕之间。


三、应对破坏性变革的策略


那么,运营商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呢?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发展破坏性技术是强烈建议的一个策略。因为专门机构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提到的问题:包括获得更多独立的资源、建立不同的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等。同时,即使很少的收益就能给这个小型机构带来“显著成长”,从而鼓励其不断扩大自己的客户和市场。


目前,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传统运营商,很多都已经实实在在走出了这一步。比如中国移动成立独立的政企(云计算)公司、苏州/杭州研发中心、咪咕(新媒体)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等,都将在未来互联网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不是巧合的话,这些措施可能就是受破坏性技术这一理念的影响。


方向虽然正确,但道路无疑仍然是曲折的。根据破坏性技术的发展特点,也许,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转型到“第三条曲线”会有些许帮助:


1.尽早采取行动,而非制订完善的规划。破坏性技术变革的初期发展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企业对客户需求和市场规模都知之甚少,没有人能够制订真正切实可行的计划,而只能通过不断尝试去学习和发现新的机会。许多新兴互联网公司也都经过了无数次试错和修正,最终才确定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必须给专业机构更多地灵活性和决策权去尝试寻找市场和客户,对于破坏性技术领域,试图预先规划完美的框架或所谓顶层设计,大多数时候可能只会起到反作用。


2.必须让新的数字化服务简单、易用、低成本。这是采用破坏性技术的新兴企业能够打败传统领先企业的关键。换言之,如果继续以传统电信系统的复杂软硬件架构、“5个9”的高可靠性标准、甚至将系统外包给集成商等方式来做互联网服务,将很难在低成本、低利润的破坏性新兴市场中形成竞争力。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多么财大气粗的互联网企业,在成本方面通常都是精打细算,远不及传统企业那样出手阔绰。


3.不要过于强调技术创新。在书中的每一个案例中,新出现的破坏性硬盘,相比当时市场上的主流硬盘的都尺寸更小、速度更慢、容量更低,而且完全没有涉及任何新技术。而在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市场上充斥着过度供给的技术,才给了破坏性技术以可乘之机。新兴市场的客户需要能够解决他们问题的、在主流技术基础上简化的产品(比如,互联网公司的定制化服务器)。如果这些专业机构沉浸在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创新中,却没有仔细思考和寻找客户和市场到底在哪里,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第三条曲线,寄托了中国移动的未来。但转型难度之大也许超乎我们的想象,延续还是破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汇”。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欢迎争鸣 谢绝软文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