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会是下一个北电?

2016-11-01 网优雇佣军 科技杂谈

【摘要】设备商里有一个怪现象:一旦和并购扯上关系,就仿佛受到了诅咒,然后就是一连串的并购。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本文来源:网优雇佣军(hr_opt)

杂谈投稿邮箱:631255063@qq.com


设备商里有一个怪现象:一旦和并购扯上关系,就仿佛受到了诅咒,然后就是一连串的并购。




现在的NOKIA,追溯其分支,恰好折射出通信业由盛到衰的血泪史。


每每念及于此,不禁想起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勤俭自律、励精图治,使尽浑身解术,然终无法挽救颓势,空怀中兴壮志却无力回天的悲凉,在那棵古槐树下上吊而亡。


用史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叫—— 气数已尽。


原谅我在爱立信和NOKIA刚公布第三季度财报之时,说出如此丧气的话,实在是情难自禁。


遥想当年,其实也就是近在2000年,爱立信和NOKIA这两大通信巨头,何等风光?


●NOKIA贡献了芬兰GDP的7.1%

●爱立信贡献了瑞典GDP的3.4%


这与令人失望的第三季度财报数字形成了鲜明对比:


●诺基亚第三季度销售为59.5亿欧元,收入同比下滑7%;运营利润5.56亿欧元,同比减少18%。


●爱立信第三季度销售收入约合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运营利润率同比下降至0.7%(去年同期8.6%)。


爱立信将下滑原因归结为行业环境的恶化。按说如今4G待完,5G未来,设备商业绩下滑是再正常不过的。熬过冬天,又可重生。可是,细细想来,这个冬天有点冷。


爱立信的财报指出,销售收入下滑的一个原因是北美销售额持续下降。据路透社报道,今年7月份,爱立信和美国第四大运营商Sprint的为期7年的网络服务合同到期,原本50亿美元的大单,续签金额被打了折。


毕竟Sprint在美国市场接连败退,从老三跌落到老四,已是自身难保,自然也不会顾及老伙伴的感受了。


然而,这并不是个例。收入下滑,竞争环境恶劣,已成为全球运营商面临的普遍现象,只是,在美国市场提前表现得更为突出。


运营商面临窘境,挥臂转型,结果就是 —— 抛弃设备商。


以几天前的AT&T收购时代华纳这事为例。这笔年度最大的并购案告诉我们:AT&T可能会在网络投资上要收紧了。


简单的讲,没钱投资5G了。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关于运营商在内容控制权上的尴尬地位的解读,非常有趣的。


我们知道,HTTP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传输的数据都是未加密的,也就是明文的;而HTTPS则是具有安全性的加密传输协议。


各种数据显示,采用HTTPS加密的互联网流量比例正在飞速上升。


●阿里巴巴宣布旗下电商平台已实现全站HTTPS

●苹果从IOS 9开始强制要求所有应用程序升级为HTTPS加密协议

●谷歌要求安卓应用程序使用HTTPS协议

●包括WhatsApp等一大批移动聊天工具也采取用户到用户的通信加密


今年1月份,美国AT&T首席执行官炮轰苹果等硅谷公司:你们无权对手机HTTPS加密。


AT&T为何如此不淡定?因为这意味着,运营商面对流淌于自己管道里的流量,如同得了“白内障”,在内容上完全失去控制权。


这导致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运营商失去了洞悉流量行为、实时改善用户体验的机会。


然而,所有的用户依然认为:运营商掌管了一切。好吧,提升用户体验的好事干不了,坏事的屎盆子一个劲的往运营商身上扣。


而AT&T很早就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目标。自己都“白内障”了,还怎么“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无非就是改善用户体验,这个问题回到了QoS上。


做技术的一定知道,LTE网络的QoS是由核心网发起的、以承载为基本粒度的,而接入网或者空口部分不过是执行核心网的强制策略,就是一个打工的。


这样的QoS机制缺点突出:QoS等级数量有限,无法根据用户对话实时调整。


面向缤纷复杂的互联网应用,这种预定义QoS参数的方式已经不适合了,我们需要一种根据内容来适时调整的QoS机制。并且,核心网和接入网都应具备实时感知内容的能力。


这种能力将在5G网络上实现。


简而言之,运营商要想改善用户体验,在与互联网巨头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技术升级,在5G上大力投资;二是直接收购内容公司,把住源头,洞悉流量行为。


AT&T选择了后者。


严格的说,他们是双管齐下。只是在技术路径上,他们与传统设备商已渐行渐远。


AT&T较早提出了软件化转型,用SDN/NFV重构网络,用白牌设备替代昂贵的传统电信设备。这是为了降低成本,也是为了提升网络敏捷性,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用SDN/NFV粉丝们的话讲,这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设备商面临着,传统电信设备没了,圈地门槛被砍了,只能卖软件和应用,不得不和HPE、DELL、Intel和一些新创公司们竞争。而像HPE、Dell这些公司,早已是光脚不怕穿鞋,极具无产阶级之革命的勇气。


AT&T把话也说得很直白、很绝情:目标就是摆脱对传统电信设备商的依赖。甚至,他们从设计、部署和测试等过程都是自己牵头完成,连一个系统集成的机会也不给老伙伴们。


多年的友谊算是走到尽头了...


从北美到SDN/NFV,接下来,就要说说5G了 —— 5G碎片化。


最近,很多业界大佬都在呼吁:5G标准要统一化。


首先是在时间表上的不统一。韩国和日本估计迫于政治压力,想在冬奥会和奥运会上实现5G商用,表现激进。当然,美国和中国也不甘落后。而欧洲的运营商们还在踢政治足球,要是不放松中立政策,咱就不投资5G。


这或将出现先于标准的预商用设备,导致像3G设备早期面临的状况:缺乏兼容性和耗电严重等问题。


专利争夺战、提前于3GPP的”5G标准“、关门合作等等,也正威胁着5G标准的统一化。


同时,当3GPP正在为空口标准争论不休时,我们似乎忽略了网络更高层的统一化,比如在网络管理、编排、安全和应用方面的统一标准和API。


这就像排队整齐的人群,一旦有人插队,出于从众心理,整个人群将混乱不堪。


对于设备商,不得不跟进。


比如爱立信,最近在5G上表现抢眼,这应该也有防止5G碎片化的原因。因为爱立信明白,只要像我这样的老大哥走在前列,5G碎片化的可能性就越小。


反过来,这也看出了爱立信的无奈。尽管很多人都认为5G不会说来就来,商用至少要到2020年,也就是说未来几年是看不到大的增长的。


但是,没有增长是短期的,咬咬牙还能挺过去,而技术碎片化的影响是长期的,对于产品线比华为、中兴更聚焦的爱立信而言,是致命的。


再说说物联网。


有人跟我说,NB-IoT估计是迄今为止3GPP最快完成的一个标准,这反应了厂家和运营商在物联网部署上的迫切感。最近关于LTE-M和NB-IoT的好消息不断,各大厂家和运营商的端到端测试、商用试验捷报频传。这是好事,但鉴于本文主打悲情路线,所以就不得不提出一些对物联网担忧。


物联网最大的挑战是产业生态。盯着物联网这块大蛋糕的,都是大佬级的,比如Google、电力公司、GE、宝马、福特等,而设备商或运营商在其中的话语权有多少,实在是要打一个大问号。


我想起今年有个论坛,宝马也来参加了,这货面对台下众多3GPP成员,初来乍到,却语出惊人。


他的原话是:we'd like MNO-independent spectrum for 5G automotive (worldwide!).


大概意思是,我们的5G车联网不想依赖运营商,你们不懂我们。车联网和我司品牌、利润和客户关系等等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命脉,我们是不会把它交给别人的。


电力公司的想法又何尝不是如此,我的专网我做主,你租点频率我就好了。


设备商发现运营商市场不好做了,开始通过物联网把手伸向物联网垂直领域。但这个圈子水太深,太复杂太庞大,不但主体地位不保,首先还得面临一道坎—— 专利。


专利曾经让老牌的通信大佬们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在物联网时代,专利可能成为自我封闭的壁垒。


我们知道,一部手机每一个部件都有专利,未来的物联网设备同样如此。想象一下,当电信设备商抱着专利走进物联网领域时,发现像GE、福特这些公司同样有一大堆专利,情况就混乱了,如果大家都收专利费,模块厂家就不干了,物联网模块价格就迟迟无法降下来。


所以,传统的专利模式并不适合物联网。


如果设备商还想抱着专利的金饭碗,很有可能被抛弃。要知道,物联网也是各种技术林立,且很多物联网设备无需移动性,也就是不必依赖我们强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大可选择一些工作于非授权频谱的物联网技术。


花了大笔研发经费后,专利这笔生意泡汤了。


所以,最后我就想到了北电。当年陷入下滑后,豪赌WiMax,从此一蹶不振,倒下。


可是,与当年不同的是,今天的竞争格局更开放,更激烈,早已超越传统电信领域的边界,如踏入一片无尽的旷野,北风凄厉,饿狼群起。


谁会是下一个北电?谁都有可能。


但愿谁都不会。


 近期热点文章

他们为何离开运营商,走上“九死一生”的创业之路?

普华永道重磅报告:决定未来的八大核心科技

电信业大变天:华为应“大卸八块”?

任正非签发内部文件:找人,找人,找人,不是招人!

科技杂谈:keji_zatan长按二维码关注科技杂谈


科技杂谈已经开通文章评论

点击下方“评论”表达我的态度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会”。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2016年度T+自媒体睿见之星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WeMedia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