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国产黑科技,看完第一个我就默默转发了

2015-11-20 科技杂谈

【摘要】我们中国也有挺多领先于全球的技术的,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发现而已,现在让我们来一一细数: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本文来源:硅谷动力

杂谈投稿邮箱:631255063@qq.com


从C919面世了以后,很多人都在抨击中国的科技水平,打趣说所谓的泱泱大国为啥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为什么不像美日德那样,各自拥有独自的科技制造尖端技术,其实回头看看,我们中国也有挺多领先于全球的技术的,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发现而已,现在让我们来一一细数:


领先全球的造桥技术


大家知道中国拥有幅员辽阔的土地面积,还有各种洼地和大河,为了满足高铁和各种日常出行需求,中国必须造更多的桥。根据统计,世界最高桥梁的排名中,中国占领了前六位,前十名中右八个是中国,而前一百名中有八十三个时中国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内的各大建筑集团制造的。给个制造图大家爽一下:

但是你知道这些牛逼的大桥是怎么建的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71bgvz0y&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震撼吧,上面这个机器叫做“SLJ900/32流动式架桥机”!该型机由石家庄铁道大学国防交通研究所设计,由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六工程公司汉江重工科技公司研制。


单这个造桥机的重量就有五百吨。在架设重900吨、长32米的铁路箱梁过程中,他们采用主辅支腿功能转换技术,实现了无导梁支持的架梁模式,减少了作业流程,克服了普通架桥机在首末跨、隧道进出口和隧道内架梁的最小距离限制,解决了运梁过隧和紧邻隧道口或隧道内架梁的难题。

时速605公里的列车


中国在修桥方面厉害,其实我觉得是逼出来,因为中国现在现在做的列车速度也越来越快了。现在时速三百多公里的高铁,都让我high到不行,你突然告诉我中国还有605公里时速的列车试验成功了。


你问我滋慈不滋慈,你觉得呢,605公里每小时,差不多一千公里时速啊,同志。


想象一下,你女朋友在一千公里外的北京,感冒了,你现在不能直说说多喝温水多睡觉了啊,必须得下楼买个感冒药,然后跨上列车,两个小时后,就到达她楼下,给她送完药,再说多喝水的话,然后你回去了,也穷得没钱吃饭了。


言归正传,这个列车是由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试验的的,试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达到605公里,就是下图这货:

据相关人员介绍,这个玩意的研发比飞机还难,波音737的巡航阻力系数约在0.028左右,6辆编组试验列车整车阻力系数约为0.48左右,所以说更高速列车比飞机在天上巡航时的技术难点要复杂得多。


这六辆编组更高速试验列车牵引总功率可达到21120千瓦。正是有了我们自主开发的大功率牵引系统,才有高速试验列车实现台架试验605公里/小时的可能。


顺便说一下:


“时速605公里是试验台上跑出的,不是在线路上的数据,实际的线路试验还需要一系列的考核。”法国TGV在线路上创造574.8公里/小时试验最高速度,目前为止尚未有新的记录刷新。


中国特高压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又是一个逼出来的技术,大家都知道,为了减少电量损耗,电力在传送过程中都要求高压传输, 大家也知道,我们大中国也真的大,不像日韩这样,播天气预报就一句今天下雨,就可以解决了整个国家的问题,所谓的西电东送,从西往东,都要跨越好多个精度,为了解决电量损耗问题,中国人又开动了脑筋。

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我国主要指±800千伏直流输电和1000千伏交流输电技术。 我国不仅拥有完全的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这项技术在世界上是唯一的。”过去,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俄罗斯、前苏联和日本做过这样的工程实践。但是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没有成功,也没有实现商业化运营。


我国目前已经在全球率先建立了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形成特高压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23项,特高压交流电压成为国际标准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就设在国家电网公司。


我国已经全面掌握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和整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在大电网控制保护、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接入电网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目前建立了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相关国际标准19项,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被定为国际标准电压,将向世界推广。


中国首次领跑微电子技术


中国半导体,微电子,反正和最新科技沾边的,都是中国被黑的最惨的部分,因为某些原因,中国在这几十年来的电子科技革命中都是出于跟随和学习乃至山寨的水平,就算最近几年展讯、海思、全志、瑞芯微中芯等一大批国内厂商发展起来了,中国还是脱不掉落后的帽子。


然而复旦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新型半浮栅管技术,让中国有机会可以首次 领跑微电子技术。

为了说明这个技术多么牛逼,首先得科普一些知识。


我们都知道,晶体管是制造电子计算机处理器(CPU)的基本元件,而它的工作原理也并不复杂。说白了,晶体管就像一扇门,通过控制电子的通过与否来实现“0”和“1”两个数字信号。


不过具体来说,晶体管还要分成多种类型。CPU的运算功能是由所谓的MosFET晶体管实现的,这种晶体管就是用来执行上述的逻辑计数功能,这是CPU的基本功能。此外,为了提高运算速度,CPU中还有一个被称为“高速缓存”的临时存储部件,这里就是半浮栅晶体管的用武之地。


现在,CPU的缓存主要是由“闪存”制造,其正式名称叫做“浮栅晶体管”。电子在通过浮栅晶体管时,还要同时穿过一面固体的“墙”,这一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从而实现对这些电子的临时存储。


而半浮栅管的出现,相当于多了一个新捷径。


如果说在浮栅晶体管中,电子需要穿过的是一堵“钢筋水泥墙”,而通过结构改造,在半浮栅晶体管中,电子只需要穿过“木板墙”,“穿墙”的难度和所需的电压得以大幅降低,而速度则明显提升。这种结构设计可以让半浮栅晶体管的数据擦写更加容易、迅速,整个过程都可以在低电压条件下完成,为实现芯片低功耗运行创造了条件。此外,半浮栅晶体管还能够达到更高的集成度。


简而言之:


缓存中使用半浮栅晶体管,将具有高密度和低功耗的优势,从而会极大提高CPU的性能。


与此同时,半浮栅晶体管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电脑的内存、图像传感芯片等领域。比如,采用半浮栅晶体管技术的手机摄像头芯片,它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将能得到极大提升。


精度达到厘米级的北斗导航


我觉得北斗在中国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技术,为啥呢?


首先就是使用率的问题,中国北斗正在处于布局阶段,为了支持国产安全,所以强制了一些车和手机使用北斗的导航,这让就引起了一大群国内的愤青大放厥词。


另外,因为北斗系统要用三十五颗卫星,而GPS全球导航仅仅是用了24个,这又让人喷,说为啥要浪费那么多钱,搞这么一个破玩意。


更有甚者说何须要劳民伤财搞这个呢?GPS不是可以用么?


其实啊,我也不懂


我只知道北斗导航


现在的精度可以精确到一厘米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信息集团公司等7家单位共同投资成立了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经过各单位的共同努力,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与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部门等协同创新、相融互动,打造了区域(江苏)位置网平台、江苏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检测认证中心三大平台。其中,地基增强系统能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


协同创新的首批成果是北斗三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江苏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研究院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东南大学合作打造,兼容北斗、GPS、GLONASS等导航定位系统的综合性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就类似通信运营商建的基站,是一种基础设施,通过接收和处理卫星信号来提高定位精度。目前北斗的定位精度是10米左右,用上这一系统以后,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监测地面沉降、检测建筑物的倾斜程度,都离不开这种高精度的定位服务。据了解,今年3月,覆盖南京全市的6个基站已经完成建设,下一步将完成苏南地区36个基站的建设,最终完成全省72个基站的建设任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就可以在江苏全省范围内推广高精度的应用服务。


厘米级别是什么状态啊,意思就是我在室外用手机看个小电影,都可以被那帮人看到啊,吓得我赶紧看了部小电影压压惊了。吓死了。


中国量子通信领先全球


其实对于量子通信这个玄学,小编也不是很了解。试图用知乎韩越的答案给大家解释吧:


“量子通信”这个词起得不好,很容易让人误解。其实量子在通信过程中仅起到加密作用。


比方说,中国要发送情报给美国,于是派了一个信使乘飞机过去。这个信使从一盒扑克里随机抽取了一部分纸牌带在身上。(可以认为信使带的扑克和剩下的扑克处于纠缠态,因为只要查看一方就能知道另一方,但如果不查看扑克,扑克的状态就是随机的。)


等信使到了美国,然后联系中国说“我到了,请发信息过来吧”,于是中国一方用那盒扑克里剩下的纸牌做密钥把情报加密,发送过去。在信使查看纸牌前,谁也不知道纸的状态,但当他一打开纸牌(塌缩),他同时也就知道了中国那边纸牌的内容,也就是密钥。这样情报接收方便可以解密收到的信息,获得情报。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第三方进行破坏,比如在半路抢走信使的扑克牌(密钥),或者对通信进行侦听,他都无法得到情报的内容。


整个通信过程中并不存在瞬间(超光速)传输,也不存在一方拨动某个东西另一方也会跟着变化这种事情。实现量子通信的难点仅仅在于信使的传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光电技术研究所黄永梅等组成联合团队,于2011年10月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实验证明,无论是从地面指向卫星的上行量子隐形传态,还是卫星指向两个地面站的下行双通道量子纠缠分发均可行,为基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量子力学原理检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高损耗的地面成功传输100公里,意味着在低损耗的太空传输距离将能达到1000公里以上,基本上解决了量子通讯卫星的远距离信息传输问题。”研究组成员彭承志介绍说,量子通讯卫星核心技术的突破,也表明未来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具备技术可行性。


潘建伟团队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实现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首次实现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利用八光子纠缠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首次实现百公里量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首次实现量子机器学习算法……《自然》杂志在报道潘建伟团队成果时评价:“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另外中国还有什么电磁炮,什么航公等先进技术,另外中国还有一个深藏于民间,竟然让BBC用了一期流言终结者来介绍的由来已久的技术,篇幅问题我就不一一阐述了,大家应该相信我们国家的技术没那么不堪的。


你们老是说我们发明了火药只是用来放射烟花,明朝火炮打的日本浪人屁滚尿流的时候,美国那时候还是野人呢。


本月杂谈优秀作者奖品由中兴通讯赞助,一等奖为现金1000元加Axon天机Mini一部。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科技杂谈已经开通文章评论

点击下方“评论”表达我的态度


【昨日文章索引】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