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回来了,读书会也回来了
上一篇《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上)中我们说到,古希腊人崇尚浪漫,所谓浪漫,就是在基本生活需求之上,大家更注重精神层面的美好,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那些与物质利益无关的事,而触发这一系列艺术创造的起点,我们必须承认,是宗教。
为了给大家打造一个气势恢宏的宗教活动场所,于是古希腊建筑发展了起来;为了告诉大家神的样子,于是古希腊绘画和雕塑发展了起来;为了使祭祀神灵的活动更加丰富,于是大家设计了竞技体育,因为古希腊人信仰奥林匹斯神族,所以祭祀时的竞技体育活动叫做奥林匹克,这就是今天奥运会的前身。
但是祭祀神灵不能光给神看我们身体有多好,还得对神说点啥,于是故事性强的叙事诗演变成了文学性强的抒情诗,竞技比赛的间隙,人们朗诵抒情诗来表达对神的赞美与歌颂。不过一个人念总是有些单调,于是单一的诗朗诵配上了音乐,演员又加上了动作,甚至表演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于是,诗歌变成了戏剧,不仅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内涵也极大地扩充了。
戏如人生
古希腊戏剧客观地讲是包括悲剧和喜剧的,但是喜剧的影响力远远不如悲剧,因为喜剧的作用无非是逗大家哈哈一笑,最多对社会有点讽刺效果,但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命运。
脱口秀演员鸟鸟有一句戏谑的话: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因为但凡有一些生活经历的人就能体会到人生很难按照自己的规划如期实现,而古希腊悲剧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不仅普通人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即便是英雄人物甚至是神,都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俄狄浦斯王》。
底比斯国王拉伊奥斯集权力与财富于一身,可是迟迟没有儿子。于是他到德尔菲神庙祈求神灵,女祭司告诉他:拉伊奥斯会得到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将来会弑父娶母。
不久之后拉伊奥斯和王后伊奥卡斯特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俄狄浦斯。但是拉伊奥斯想到了“杀父娶母”的神谕,再加上他很久以前就曾经被诅咒过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所以面对刚刚降生的俄狄浦斯他是又爱又恨,便叫人将男婴的两只脚后跟刺穿,用皮带捆住交给手下的一个牧羊人,准备把这个男婴扔到山里去喂狼。
按理说,国王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一个刚出生的小男孩,俄狄浦斯大概率是活不成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小概率事件还是发生了。俄狄浦斯被救活后送给了膝下无子的科林斯国王波吕波斯。科林斯国王白捡一个大胖小子,大喜过望,就把这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来养。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人酒后失言称俄狄浦斯不是科林斯国王的亲生儿子,俄狄浦斯听说后就去问科林斯国王和王后,但这老两口没告诉俄狄浦斯真相。好奇心驱使下,俄狄浦斯也跑到了德尔菲神庙,太阳神阿波罗没有告诉俄狄浦斯他的亲生父母是谁,只告诉他,他将来会“弑父娶母”。
俄狄浦斯心想,既然如此就绝不能回科林斯了,自己出去流浪,见不到国王和王后,就干不出来“弑父娶母”的事了。结果刚走出没多远,就遇上了来德尔菲神庙求神谕的底比斯国王。俄狄浦斯在争斗中一不小心打死了一位老者,也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底比斯国王拉伊奥斯。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俄狄浦斯就这样一路流浪,来到了出生的地方——底比斯。当时底比斯人饱受女妖斯芬克斯的荼毒,聪明睿智的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铲除了女妖,拯救了底比斯人,又因为之前老国王被杀,俄狄浦斯便被推举为新国王。
按照当时的惯例,人地两生的新国王要想稳固自己的统治,就要迎娶先王的王后,俄狄浦斯照章办事,就这么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他竭尽全力想要摆脱“弑父娶母”的命运,可还是一步一步完成了命运的设定。
俄狄浦斯不可谓不聪明、不可谓不道德,甚至还拯救过整个城邦的人民,这样一个大英雄,依然要被命运捉弄,相信看过此剧的每一个希腊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人类开始深思,哲学便产生了。
追根溯源
思考一旦开始,对世界的认知便会不断深入,古希腊人不仅思考命运的问题,还继续思考更加宏观和复杂的问题,思考到最后,追根溯源就要思考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对此问题做出明确回复的是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我们乍一听觉得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这样的回答根本不对。不过,能够如此抽象地回答问题,已经有了点哲学家的样子,所以写西方哲学史,一般就从泰勒斯开始。
不过很快以弗所学派的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才是世界的本源,整个世界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火可以转化成其他事物,其他事物还会转化回来。这样的观点,就已经有点接近我们常说的辩证法了。
不过不管是水还是火,毕竟是现实存在的某一种事物,即便事物之间的状态可以相互转化,把我们可以看见的其中一种事物作为世界的本源,毕竟还是武断了些。而且,现存的事物都是会消亡的,用一种会消亡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源,在逻辑上也很难说得通,于是以研究数学著称毕达哥拉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毕达哥拉斯看来,数学公式可以推倒一切,所以,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数字来建构。今天的许多学科都用数字建模来解释问题,其实就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数”作为一种理念是不会消亡的,它就像戏剧中强调的“命运”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主宰着一切。
到此为止,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登场了。像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一样,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的,我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像毕达哥拉斯这样将某一种理念作为世界的本源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此后数千年里,哲学界最具根本性质的争论,注定逃不开古希腊哲学家开创的这两个基本脉络。
认识自我
那么究竟谁才是世界的本源呢?古希腊哲学家谁也没有能够征服谁,反倒是越争论答案越多。于是,有一些擅长诡辩的学者站出来宣扬真理是相对的,你们讨论来讨论去,对抽象问题的思考总是会陷入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矛盾,所以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这一派学者号称自己掌握了“智慧”(Sophia)所以,他们自称“智者”(Sophister)。面对此情此景,苏格拉底横空出世,他认为智者学派太过狂妄,不屑于与之为伍,于是谦称自己是“爱智者”(Philosopher),后来这个词就被翻译为“哲学家”,philosophy就被翻译为“哲学”,直译过来,就是“爱智慧”。
那么苏格拉底有多么爱智慧呢?他认为过往的哲学家思考了那么多问题,唯独忽略了人的价值。所以,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一步就是要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无知,然后不断地积累关于“善”的知识。为了传播他的思想,他采取启发式问答的方法,引导对方按照他的思路自己得出结论。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操作,被雅典人质疑他引诱青年,最终被起诉上了法庭并判处了死刑。
苏格拉底作为雅典公民,坚决服从了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面对死亡义无反顾,但这也引发了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反思。像苏格拉底这般具有先知意义的哲人竟然死在了雅典公民陪审团手中,这样的民主看上去很美,但却容不下超出常人的智慧。
所以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将事物的“理念”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我们肉眼可见的东西,其实都是这东西的“理念”的模仿和分有。
而在政治上,柏拉图对暴民政治深恶痛绝,认为只有真正富有智慧的人才能够担当治国理政的重任,即所谓的“哲人王”,而保卫者和生产者各司其职,整个社会在哲人王的统治之下秩序井然。这样的国家设计看上去无比美好,可是就像柏拉图的理念论一样,理念很完美,只要一落到实处,便多多少少会有瑕疵。
在柏拉图之后两千多年,人类历史经历了各种制度的试验,唯独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哲人王”的统治。不过在柏拉图的努力下,他教出了一个近乎“哲人”的“帝师”,以另外的方式开创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哲人”就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这个大帝国就是亚历山大帝国。
亚里士多德讲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见亚里士多德尊重柏拉图的学问和智慧,但他又不局限于柏拉图的观点。
柏拉图开创了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聚焦实体研究现实存在的事物;柏拉图注重发散思维,亚里士多德则习惯于将大量的个体研究进行综合;柏拉图文风浪漫,亚里士多德则重视推理并开创了三段论式的严密逻辑体系。所以这对师徒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创了后来欧洲哲学研究的两条路径。
柏拉图去世以后,亚里士多德来到马其顿,受聘于马其顿王室,担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科研方面,他和他的弟子们将当时人们能够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奠定了今天的学科分类基础,也成为了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而在教学方面,他悉心培育的亚历山大王子逐渐成长为一代雄才伟略的大帝,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由于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战的过程中也没忘记传播希腊文化,他的军队走到哪里,就把古希腊文化带到哪里,促成了古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打进了古希腊文明的“加时赛”。
不过古希腊文明毕竟是城邦文明,一旦军事帝国主义兴起,城邦政治和文化必然走向衰落,人们参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热情被打消,逃避现实、追求快乐成为了生活的意义,消极的气氛弥漫,曾经的辉煌渐渐离开了希腊,一个宏伟的时代就此落幕了。
来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下册)
监制:徐遥 责编:远景 编辑/制作:刘欣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