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方言很丢人吗?

2016-08-15 砂锅 拾文化


我们可以不说方言,

但不能为说方言感到丢人。




有文化、有身份的人都用普通话交流,没文化、没身份的人才说方言。


这个观点几乎成为“普通现代人”的共鸣。部分“城里人”听到方言便可以理所当然地厌恶:“乡巴佬”。


甚至不少乡民用方言与城里人说话时,也不自觉暗暗揣测:对方会觉得自己丢人吗?这是自我与自卑的碰撞。



 壹  

消灭方言 从娃娃抓起


天涯论坛一位楼主说:现在的杭州,10岁以下的小孩几乎没有说杭州话的。


那些小孩子,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着普通话,他们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也说普通话,而他们父母自己交流,或者和爷爷奶奶说话,却用杭州话了。


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不屑说?


对此,家长坦诚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当大家都在礼貌地用普通话交流的时候,孩子突然飙出一句方言,引得大家荒唐大笑,这是多么肃杀的事。


虽然笑者无意,遇到这种场合,爸妈们多少会感到尴尬吧。


更多的家长是担心:这会不会影响他以后的语言发展?如果孩子上学了还不会说普通话怎么办?遭人笑话、被人歧视会不会伤害他幼小的心灵?


中心思想是:

用普通话交流是“礼貌”,

用方言就会引来嘲笑。



礼貌与否难道不是和态度紧紧关联的吗?


当孩子用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却引来不怀好意的笑,这些大人的态度对孩子礼貌吗?


这种态度对孩子的心灵当然会有伤害,因为“大人们”强制把自己的错误的价值观加诸孩子身上。


“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大人们”认为:


一个孩子说方言,

说明他的教养不行,语音发展有缺陷。


但是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儿童,和祖父母讲方言,和父母或者小朋友讲普通话,转换自如,机灵可爱。


可幸的是,从2016年3月1日起,教育部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取消了“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一规定。


对孩子来说,是福音。



小学的时候,我们说方言要被扣分,因为影响班级荣誉。于是我们跟着老师们说着四不像的“商普”(商丘方言+普通话)。


老师说,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普通话,以后去大城市就说方言?多土啊!


可是啊,在外部环境的熏陶下,我的普通话虽不能达到CCTV播音员水平,与人交流完全无障碍啊。


我很郁闷,与其他城市的人沟通,为了更顺利交流,可以使用普通话。但是我们用自己的方言能更好的传达,为啥还要吭哧吭哧胡说呢?


我在外说着流利的普通话,在家就说亲切的像母亲一样的家乡话,毫无违和感。


普通话本是一个工具而已,

但是我们却把它当做评判高低的标准。



 贰  

方言不丢人,它是我们的根


有人回忆自己师范毕业回乡教书的时候,自认普通话说得不错,给学生上课都是用普通话。


某次课下听取学生的意见,同学们提的最多的一条居然是“老师,上课最好别说普通话了”。


在家乡纯方言的环境里,会说家乡话却说普通话,反而让对方难以接受。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普通话的确让人们的交流沟通更方便,如果没有一种通用的普通话,人们交流起来很困难!



但是方言不是普通话的对立面,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规范而来。


而方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还是一个文化体系的结晶。透过方言,我们能自如表达感情。



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


“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为什么我们在异乡,遇到说自己家乡话的人,会觉得倍感亲切?因为方言是我们的母语,它热情、亲切、活泼、富有乡土气息。


透过方言,我们能看到移民史。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透过方言,我们能看到民俗。


在山西晋南地区,新娘迎娶回来进门时,不能直接从地上走,要从前后传递的铺在地上的红布袋上面走过,谓之“传袋”,“ 袋”谐音“代”,取“传宗接代”之意。


我们即使不说方言,父辈、祖辈一定说方言。


方言是根,

如果觉得说方言太丢人,

就干脆连方言形成的普通话也不要说,

索性 一直装聋作哑得了。



 叁  

底层的人才说方言吗?


影视剧中,那些低贱的小人物总是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打扮邋遢,行为龌龊。



例如《疯狂的石头》中黄渤饰演的黑皮,一个说着青岛脏话的泼皮小偷,因一连串儿的倒霉催的事惹人大笑。


底层人物+方言,简直成为闹剧的标配。


大学期间,我们班内哄闹着用方言说话,但是不少同学害羞着,扭捏着不肯说,理由是:“太难听了。”


难听吗?不是。


唐朝的官话与今天的闽南话相似。历朝历代的官话都离不开与河南话的融合。类似的口音,古人不觉丢人,我们觉得丢人。


因为这口音的地位变了。以前它代表着光鲜的朝廷,现在是“土不拉几的乡民”的表征。



长期“以城市为中心”的观念以及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使得农村地位持续下降。


而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而言,中部、西北、西南的大部分城市则是“农村”一样的存在。


我们说、听河南话、山东话、陕西话,会感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


但是我们听到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时会两眼放光,而会说这些方言的人不会感到害羞、自卑,反而有种以我为尊的膨胀。


因为我们要追求时尚,新潮,一切“土”的事物都要消灭在摇篮里。




曾经在上海、北京上大学的高中同学说,他们出去吃饭、逛街或是当地游玩,要是说上几句上海话、北京话,真的倍感有面儿。


但是,在山东、河南长期生活的人,虽然口音更靠近当地人,就没有那份骄傲感。


所以,不是方言难听,也不是方言低贱。只是功利的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工具也要功利化。


如果觉得说方言土、低贱,为什么还拼了命考高级美式英语呢?美式英语相对于伦敦音而言也“村”啊。



真正敢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方言的是两个极端。“本地人”,“文化人”。


此“本地人”,非彼“本地人”。在相同的圈子、相同的地域,我们处在同一个层次,就没必要遮遮掩掩了。


文化人,真的不是上过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就是文化人了。只有真正了解方言的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能说有文化。


因为,文化人不以经济、地位看人,不以功利心定义美。


若说方言是可耻的,那孔孟孙吴皆是可耻的,说方言的开拓者都是可耻的。


不是方言低贱,

而是我们不懂它的珍贵之处。


语言 没有贵贱,人心 才有。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