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名女司机的寰行独白:余温尚存的文明传统

2016-12-31 广告 拾文化

三年前,要是有人跟我说,

你不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

我一定当笑话来听。



是诗书里的典故没你熟?还是跟古先贤的神交没你深?一个传统文化的铁杆拥趸被斥为不懂文明的传统,当我四年中文系白念?


此刻不是别人,正是我,要给三年前的自己,捎去这句话。



那时候,我的“寰行中国®”之旅尚未启程。我所熟悉的文明传统,内核大抵不超出中原文化的范畴,以为继承华夏文明的正统衣钵,浑然未觉视野的狭隘及先入为主的偏见。


再者,对于中华文明的现状,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无力溯本清源,也就容易被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观点左右,成为骑墙跟风的吃瓜群众。



现在的我,也高明不到哪儿去。但是三年近三万公里的行走,岂曰“徒劳捕风”?


“寰行中国®”好比一场在四维空间里展开的旅行,时间维度从远古迄今,空间维度大体覆盖目前的中国版图。


这样的旅行无疑是吃力的,重重叠叠的中国往事扑面而来,知识结构单薄如我,真正应接不暇。在这庞大的信息量中,迟钝的我,也渐渐感知到一些文明的隐秘面,比如,它是带着温度的文明。



这温度值我可以准确告诉你——37度



没错,它来自世俗生活中,人所传递的温度。中华文明中的世俗精神,虽然自有弊端,但是它发散着一种温和大度宽厚的仁人之爱,鼓舞着人们有序地谋求现世太平,而不必寄望于天上的国,或者来世的幸福。入侵的异族,也难抵挡这股温暖的世俗精神,“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每每同化消融其中。



这种自带温度的世俗精神,从“家国天下”的朴素秩序认知开始,深深扎根在以姓氏为纽带的宗族社会生活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社会对个人的家庭价值评判,优先于对他的社会价值判断。在社会上打拼得再成功,一句“家庭不幸”,你就难以撕掉“loser”的标签。


这里的“家”,不特指为汉人的家,或旗人的家、蒙古人的家。墨子说:“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民间讲,“英雄不问出处”。天下原是一大家,没那么多狭隘的种族观念。


我们自称汉人,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混血的民族,炎黄混血,商周混血,中原人跟五胡混血,隋唐皇族自带多族混血,宋人与辽、金战了又战,蒙古大军一来,逐渐混血为一家。


满洲灭明,一时引为亡国之殇,如今看来,却是满人带着大片领土和人口来投奔了中华大家庭。


“寰行中国®”的路上,我们拜访了各族人民的家,虽有移风易俗,但尊老爱幼,敬奉祖先的传统都如出一辙。



一个家庭要在世俗生活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离不开姓氏的甄别系统。姓者,统其组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不论华夷戎狄,只要你肯安居乐业,冠以中国化的姓氏,就被接纳为大中华开枝散叶的一份子。




“寰行中国®”的过程中,俯拾皆是姓氏流变的生动案例。


在西北方的丝绸之路上,来自中亚的昭武九姓曾经给盛唐带来过贸易的繁荣,也掀起过腥风血雨,而今,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海上丝路的起点泉州,晋代南迁的中原士族为闵越聚居地带来了中原的高门大姓,宋元时代的海外贸易,吸引得大批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泉定居,他们与汉人通婚繁衍,进一步扩充了中华姓氏库的容量。


在“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的边陲云南,纳西土司的“木”姓,来自大明皇室“朱”姓的变体,而更多时候,中原王朝干脆以“国姓”来招安民族政权。


几千年的民族迁徙、融合,使得《百家姓》里的每一个姓,几乎都为若干民族所共享。



对家庭的维护和看重,对姓氏的归属与认同,构成了我们世俗生活中充满暖意的部分,这份暖意,足以消弭种族的界限,跨越阶级的鸿沟,让我们的文明在风雨飘摇中韧性地存立至今,让五十六个民族可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情有义地生活在同一个祖国大家庭中。


文明传统中的世俗精神,也表现在它对现世生活的看重,“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力求做好世俗生活中的大写的人。于是,不论是本土自发宗教还是外来的宗教,最终都要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实现它的中国本土化。



比如说,中国有一门群众基础广泛的宗教,叫做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的纲理伦常,起到了《圣经》《可兰经》规范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道教的占卜炼丹驱鬼求仙,以出世的精神照管入世的生活,佛教就更好使了,诸事不谐问佛陀,临时烧一注高香,求财求官求姻缘求平安。


中国人习惯了这种游刃有余,宽泛松散的宗教体系,所以激进极端的宗教势力很难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市场。



国人对待宗教的温和友善态度,在“寰行中国®”的路途中,反复得到验证。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佛教圣地须弥山的入口,一座清真寺的蓝色宣礼塔直指天际,让人印象深刻;敦煌莫高窟,众所周知,它的发现和保护人是一名道士,王老道殚精竭虑地保护异教的佛窟,不得已割让经书,也是为了修缮洞穴,重塑菩萨金身,这是何其有爱的宗教互助精神;山东蓬莱岛上,妈祖庙,大雄宝殿,关帝庙共享一座山头,游客也一视同仁地供给香火;说到关帝,更是传奇得不可思议,他居然是儒释道三家都视为己出的幸运大神。


所以,在后来的寰行过程中,我干脆以关帝庙和文庙的数量及建制,作为评判当地文化传统的初步指标。居然,屡试不爽呢!




寰行的过程中,我一路真切地感受着文明发散的温度,一面感慨于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世俗精神并非没有弊端,比如长久以来,道德代替法制;活在他人目光中,让我们“累觉不爱”……




但我依然乐观地展望:这种世俗精神既然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自然有它的自我进化之道。失去温度的文明,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文明。



我的三年“寰行中国®”自白说完了,但“寰行中国®”2016别克·中国文化之旅这三年值得说的还有很多


上海的朋友们最近可以去上海大剧院看看,一楼中区的别克科技与艺术体验空间里最近有场名作“三年两语”的主题展。除了展出形形色色网友们晒出来的光阴故事,也展示“寰行中国®”2016别克·中国文化之旅三年来的点点滴滴。


如果你在12月30-31号去,还能顺便听一场“别克大师系列”之2017上海大剧院新年音乐会演出。


听听殿堂艺术,品品文明传统,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带有温度的新年。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