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好,吃人的时代

2017-07-19 霖君 拾文化

摸到自由的光,

就忘掉阴暗的巢。


今天我们聊反乌托邦和人性……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几年,人们好像越来越热衷于关注人性,比如这两年很火的几本书,《乌合之众》、《未来简史》、《1984》、《动物庄园》、《娱乐至死》……


这些可以说都是泛社会学的书籍,在以往也一直存在,只是在最近几年泛滥,并且尤其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


·壹·

先来聊聊“乌托邦”


“反乌托邦”这个词想解释清楚,我们得先弄清楚“乌托邦”是什么。


乌托邦,也就是Utopia,这个词翻译的相当信达雅了,“乌”,就是乌有,“托”就是寄托,“邦”就是城邦,简单来说,就是不存在的可以让人寄托的国家,那自然就是“不存在的理想化的国家”。


这个词往前倒,可以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当然,理想国和乌托邦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但是可以追溯到那里去。



因为理想国也是一个,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搭建的一种,没有负面和无用价值的社会,基本就是最完美的社会了。


柏拉图之后,这种理想化的社会框架一直存在,只是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关于“乌托邦”的描述,直到1516年,托马斯·莫尔写了《乌托邦》这本书。


托马斯·莫尔这个人和英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相当大的联系,他主要反对的就是当时高度集中的王权,比如提出的“羊吃人”(英国因为圈地运动而产生的,为了养羊,把贫穷的人赶走去流浪的事件,后来被马克思的《资本论》反复引用)的故事等等。



这本书第一次给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在一个海外的孤岛上,宛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这里的人们不交税,自给自足,物质丰富,人人平等,总而言之,是一个要多理想就有多理想的社会图景。


如此美好的一个乌托邦理念,难道不该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和精神的寄托吗?


艺术家丁世伟作品,《再见乌托邦》


·贰·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信仰的崩塌的呢?


起初,你向往它。


于是,你创建它。


后来,你恐惧它。


最后,你摧毁它。


我们猜想,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这一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一再提到,工业革命就是异化我们的开始,科技一定是最终代替人性,成为落在人类头上的那把刀,当然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聊。


工业革命让阶级固化,带给人们更多选择的同时也越来越异化,这就给乌托邦平等和谐的社会状态带来了巨大的矛盾与阻碍。



第二个原因,是地理大发现。


毕竟乌托邦在一开始,倡导的是和中国桃花源类似的,偏安一隅或者孤悬海外的地理模式。但是偏偏,越来越多的未知地带被发现,想要在一个不被发现的角落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几乎为零。


第三个原因,是拼命追逐生产力的社会环境。


追逐生产力其实没什么不好,乌托邦社会的基础也是物质的极度繁荣,没有丰富的物质,自然谈不了精神追求。


但坏就坏在,真正发生技术爆炸和生产力爆炸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只有追名逐利大旗之下的累累白骨。



贩卖儿童,贩卖器官,贩卖妇女;碰瓷,欺诈,骗局;各种各样人不当人的灰色产业链……为了钱,人类自相残杀的水平阶乘增长。


人对乌托邦的构想产生了幻灭,对于所有关于乌托邦的梦想,不再抱以期望和热情,反而表示愤慨和厌恶,因为反乌托邦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身上在正常环境下难以体现出的“恶”,而人类是普遍缺少这种勇气,直面自身的黑暗和丑陋的。


可以说,人性悲观论者越来越多了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富足,精神的满足,世界看上去离我们的“乌托邦”越来越近,越来越像。


但这看起来似乎一切美好的欣欣向荣之下,掩盖不住的问题也一再的暴露到人们眼前:资源紧缺,阶级矛盾,自由丧失,民主受压迫(或者根本就是重新建立了新的“民主”),道德沦丧……


我们没办法装作看不到这些弊病,甚至如果单单从这些弊病看未来,眼中也只有绝望而已,所以有了“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动画《地球上最后一份工作》


·叁·

“反乌托邦”反的究竟是什么?


虽然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但是《1984》在我国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其他两个,《我们》和《美丽新世界》。


但毋庸置疑,《1984》也好,同一个作者的《动物庄园》也罢,都更能让有一些经历的人们,能够感同身受那种切肤之痛。


确实,《1984》里面反对的那些甚至懒得伪装一下的恶意,书中反对限制自由,反对监狱,反对高压,反对对自由和民主的扼杀……所有的反抗以及失败后人们悲惨的下场,都会一下激起人们心中沉寂的热血。



“反乌托邦”的主要特征:


1. 表面看来是公平有序、没有贫困和纷争的理想社会,实际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严和人性受到否定。


2. 肃清。领导者用宣传对国民洗脑,反抗者被强制制裁并且排除在社会之外。


3. 剥夺表达的自由。将所谓对社会有害的出版物禁止或没收。


4. 社会不公。在社会承认的市民阶层以下,有不被当人的贫困阶级和贱民存在,事实上是贫富两极的社会。


5. 血统论。生活在社会体制内的市民阶级,由体制根据血统DNA之类进行管控。


7. 生育管制。为强制进行人口调整,市民的家族计划、恋爱、性行为、妊娠、产子等都由社会管控。


8.愚民政策。负面资讯被完全遮蔽,或这些弊端被市民阶层视为理所当然并自然而然予以接受。


是不是看完突然引发了不可说的联想?


是的,这些所谓精准的对号入座的区分方法,的确把我们的思路引向了曾经或者是现存的某些国家,但反乌托邦的最终目的,绝不是针对某个政权或某个主义的反驳。


《1984》里男主日记上提出了几个问题:


对“自由”的解释权到底在谁手中?


为何反乌托邦的“特征”像极了为“某些国家”量身定制的“精确打击武器”?


当“反乌托邦”成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攻击手段时,对“反乌托邦”的理解与诠释是否还“自由”?


而“自由”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解释权”的“独裁”?


“老大哥”不再是一个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老大哥将会永远存在。


反乌托邦,可以说是在夹缝中四处碰壁但依然蓬勃发展的物种。


因为太多局限,我们永远不可能弄清反乌托邦究竟想要反抗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心里都懂,只是不可说。


因为种种不可描述的限制,我们对于反乌托邦,只能点到为止,觉得遮着掩着不过瘾的,请一定要去看本文涉及到的书籍或者游戏。


反乌托邦,就是清醒的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的清醒剂。


所以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展,反乌托邦就会越来越主流。


艺术家Luke O’Sullivan创造的反乌托邦城市模型:

永远有你看不到的世界在运作。


·肆·

生存,和选择如何生存


乌托邦,就是我们作为旅人作为黑暗中的旅者看到远方的一盏温暖的灯,因为黑夜越来越长越来越冷越来越苦,那盏灯在我们的视线里也就越来越模糊。


反乌托邦题材电影之一《V字仇杀队》


我们清楚的知道,所有反乌托邦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世界,它帮我们看清世界对我们的愚弄,对我们的压迫,和对我们的剥削。


但最艰难的,是合上书,我们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就像是把人类未来的命运放置在既定方向的真空轨道之上,它会毫无摩擦力的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加速度开去,我们都知道结局如何,但我们无能为力。


无能为力。


这就是反乌托邦题材最容易带给我们的感受,无论是书籍《1984》,《动物庄园》,还是游戏《合金装备》,《beholder》,《The war of mine》,《paper please》,《replica》……


看完后的无力感和压抑是无法纾解的,因为直指内心的恐慌,所以才更加忧虑。


最近我一直在沉迷的一款反乌托邦游戏《beholder》,

由俄罗斯团队制作,社会图景致敬了《1984》。


我们很清楚,社会运转的规则,都是由强者制定的。


我们永远无权改变,就像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绝对的理性,屁股决定脑袋,才是我们生活的最终解释权。


人就是人,


主义就是主义,


世界就是世界,


究竟谁能定义“自由”,谁能定义禁锢?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这场人类的游戏,我们或许是参与者,或许是旁观者,


但绝不是主宰者,也不是庄家。


所以永远保持清醒,不做加害者,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


- END -



【 好物推荐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