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聪:我是盲人,也是父亲。

2016-07-19 SELF格致论道 中国科普博览
“在我现在的视觉范围,加上灯光一晃,我根本看不见下面有没有人,或者大家的表情是什么样子,所以在我们的行业里面叫‘目中无人’。”
蔡聪一上场就和观众开起了玩笑,天生的乐观也使得他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常人所无法忍受的痛楚——视力障碍


“对于大多数盲人来说,从小不管你是1岁出家,还是5岁出家,只要出了家就都进入盲校,在盲校里面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将来你是要去做按摩的。”


蔡聪十岁因为药物性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


小城市没有盲校,蔡聪在医治失败的情况下跟着普通学生上学,随班就混。
04年高中毕业,向省招办申请工作人员独体的方式参加高考,因没有先例为由被拒。
参加针对视障人士的单考单招,考上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针灸推拿系。
盲校中视障孩子的课堂。
这是蔡聪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大批同样遭遇的视障人群,在这里,盲校里所有人都告诉他,“将来你是要去做按摩的”。
蔡聪陷入了彷徨。
之前在普通学校,蔡聪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生活并不单调。他收过垃圾、开过小卖店、还做过社会调查,许多普通人能做的事,蔡聪都做过。“虽然看不见,但是我觉得其实我们应该能够做很多的事情。”蔡聪说道。
到了2010年大学毕业,蔡聪的绝大多数同学们,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不论喜欢与否,身体能否适应,都选择了做按摩。
而蔡聪呢?

“我最后左思右想回到家里面当了一个待业青年。”
在待业的过程中,蔡聪开始在网上寻找工作,很幸运地遇到了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招聘广播节目制作人的通知。在这里,有很多像蔡聪一样想法的视障人士,为了寻找新的生活可能,勇敢的走了出来,走出人们对于视障人士固有的偏见。
“我喜欢做的是广播,然后我经过跟他们的沟通来到了北京,从做广播开始到现在做杂志、做培训、做媒体倡导做很多很多事情,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成为蔡聪的生活哲学。
蔡聪所在的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

工作顺利,生活同样走上正轨,在工作过程中蔡聪认识了同样是视力障碍的妻子。2016年春节前,蔡聪的女儿出生。
女儿出生前,医生曾经慎重地对蔡聪夫妇建议希望两人做基因检测,但蔡聪拒绝了,他告诉医生,虽然谁也无法决定孩子的健康,但我们能够决定的是,告诉那些更多的视障的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视力障碍,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很多。

第八届残运会上,作为中央台特约记者的蔡聪采访福建代表团举重运动员朱明霞。


“其实每个人都有’残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需要的,不是过度保护,不是口头的怜悯和同情,而是社会从制度和机能上给我们提供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的环境和氛围。”                                                       

2014年,蔡聪来到美国百金顿盲校访问,美国盲校支持性的教育理念让蔡聪感触颇深:
“可能当别的父母在研究怎么样给孩子买黑白卡片激发他的视力,激发他的智力的时候,我们这边有31种不同的气味的小瓶子去激发视障孩子的嗅觉,还有其他不同的空间激发孩子的听觉,我们把孩子都可以打造成谢逊,但是这个出发点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样来看待视力障碍这件事情。”
在蔡聪后来的工作中,他更愿意带着这种支持性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而当我们把这种缺陷看作是一种生命的特点,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发展,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作为视障导师的蔡聪给盲童指导如何进行拍摄

蔡聪如今谈到视觉障碍时,早已坦然,“我们不再把问题归结到个人本身,而是我们看到伤残本身,它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未来会面临的一种状态。”残障在他看来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特点,不是优点,也并非缺点,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挥,当然,这个也取决于我们当下的社会,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消除像蔡聪早年遇到的那种社会障碍。
做了父亲的蔡聪,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有着自己的观念,他的教育理念与他对于残障的看法不谋而合:“我们从来没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教育这种方式并不是适合我们所有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视角改变我们的教育呢,这是社会模式带给我们全新的思考方式,它的基础在于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拥有同等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所以从我开始决定迎接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新生命儿来说,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蔡聪春节前出生的可爱女儿

蔡聪演讲的当天恰好是父亲节,蔡聪微笑着说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
“我希望我也会和我的女儿一起好好的成长,在这种社会模式的价值观支持下,让女儿和我一起出门的时候,很自豪的介绍——这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位盲人。”




▼▼▼

SELF讲坛往期精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登录SELF官网查看更多演讲视频。

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公益讲坛,每月一期。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打造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融合创新、科学与人文关怀并存的公益演讲品牌。更多信息请访问官网http://self.org.cn。


※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及合作请联系self@cnic.cn。※



扫描科普博览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