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真的会取代你手机中的App吗?
2017年1月9日凌晨,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对于微信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功能变革,这次变革没有改动微信的核心社交功能,却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应用入口功能。
▲图片来自网络
这次的上线,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甚至好多人不知道微信小程序已经正式上线了,这次的上线可谓相当低调。可是这种低调,不知为什么让我们想起了十几年前萌生出来的hao123网站,巨大的流量却是低调的存在,后来的变现千万加上几万股百度股权更是在互联网历史中留下了特点鲜明的一笔。hao123.com作为网址入口成功了,这次微信小程序作为应用入口,背后是已经成熟稳定的微信生态,又有互联网“巨无霸”腾讯撑腰,后续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真的会取代手机中的App吗?
▲图片来自网络
现如今手机早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了,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他的手机上最不重要的功能就是打电话,手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终端,成为了电脑的延伸,而且正在慢慢取代电脑的地位,我们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可能已经超过了看电脑的时间。就像是在电脑上一样,我们在手机上安装了很多的App应用,社交、娱乐、游戏、购物、视频、办公工具,随着手机性能的迅速提升,这些App也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消耗手机硬件资源,这些也倒逼着我们购买最新款的手机,享受更强的性能体验,就像是两条交替上升的螺旋线,在手机性能和App构成的螺旋线中间,沉淀着我们一次次更换新手机的消费。
面对手机中那好几页的App图标,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经常被我们使用到的有多少呢,是不是平时常用的App只有那么几个,大多数的App只是静静摆在那里,偶尔的使用一下?这些App大多隔不了几天就推出个新版本,升级了啥功能不知道,但是那个提示升级的红点对于多数轻度强迫症的用户来讲是那么刺眼,于是一轮一轮的更新App操作就那么理所当然了。在流量还很贵的前几年,经常能听到忘记开wifi而使用流量更新App的惨痛教训哭诉,现在想起来仍觉得真是被坑地惨呢。
▲图片来自网络
App已经泛滥成灾,体积也变得越来越大,因为怕临时使用的时候还需要下载那么大的安装包,所以一般我们都会提前下载好以备使用,可实际上多数这种备用的App一个月也用不到几次。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下载,安装,再不使用。这些无谓消耗我们手机资源的App,现如今有了更畅快的使用方式,那就是微信小程序。无需安装,随需随用,用完即关,也不占用系统资源,这是一种全新的软件使用方式和使用体验,而且,它真的已经来了。
首批微信小程序已经上线,后续还会不断有新的小程序涌现出来,在最初的窗口期中,能够快速发展的微信小程序类型有如下几种:工具类程序、App的辅助程序、微信功能增强程序,剩下的其他类型会包括这些:创新App的尝鲜程序、引诱下载App的程序、小游戏程序、App简化瘦身版程序、刷存在感的程序。
工具类的微信小程序就像是微信的工具箱,里面装了记录簿、日志、计算器、打车、预订机票、地图等等,生活中有机会使用但频次不高的这些应用,都可能会在微信小程序生态中得到爆发。
App的辅助程序,类似于App的应用助手,有微信作为数据连通的桥梁,可以实现从微信小程序到外部App的数据双向打通,这样做的好处是向用户提供不间断的操作体验,在聊微信的同时就可以把聊天内容保存在其他App中,也可以把其他App的数据展示给正在聊天的人,从微信这个超级入口进来如果可以跟外部App打通用户数据,这样延展的想下去,里面的商机是无限广阔的,所以这类微信小程序也可能会蓬勃发展起来。
微信功能增强程序,类似于微信的扩展应用,由于微信的核心功能是社交,本身不太可能做出太多的扩展,现在QQ臃肿的身材就是因为其囊括了太多的功能导致运行效率不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核心的聊天功能。QQ作为参照的反例,微信现在还是相当轻量化的,所以这次的微信小程序可以从这点入手,为微信定制一些轻量化的应用,既不会使微信的身材变胖,又能为用户提供一些方便的小功能,例如开发一个微信群投票小程序,提供一些简单的投票和统计功能,这可是实实在在需求点,特别是对那些上了年纪已经退休的人群,组织同学会商量时间场地等场合确实需要这种小功能,微信本身不提供,做个微信小程序提供一下,是不是很好呢。
其他类型的微信小程序就不一一赘述了,在发展的初期仍属于蛮荒阶段,先冒头的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一旦行业聚焦到了某个点上, 就有可能出现得到资本青睐迅速发展起来的小程序,造富神话又将上演?
短期内,由于微信固守轻量化的原则,不会允许庞大复杂的小程序出现,所以微信小程序与传统App之间是互补的关系。高频次使用的功能适合原生App,低频使用的功能是适合微信小程序。但随着微信小程序生态圈的发展,长远来看,不排除大规模取代的可能。
以后我们的手机上,可能除了一些大型的游戏和几个重量级App外,就剩下一个微信App了,那时候的手机屏幕,会是怎样一个清爽了得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蒲公英小组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期热点
中国科普博览
ID:kepubolan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