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口监督管理 | 北京市建管并重拧紧入河排污口“阀门”
为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生态环境部组织梳理了地方典型做法,供各地学习借鉴。今天推出《北京市建管并重拧紧入河排污口“阀门”》。
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管好管住入河排污口,是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2019年以来,北京市通过构建监管体系、全面排查整治、强化长效机制,拧紧入河排污口“阀门”,2020年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至今已完成80%的问题排污口整治,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北京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比75.2%,同比增加11.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河长同比减少2.4个百分点,实现动态清零。
构建监管体系
“建管”并重统筹推进
“老口”明确“怎么管”。出台技术规范,明确现有排污口“怎么治”和“怎么管”。借鉴国家试点城市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北京管理模式,2020年7月印发入河排污口分类分级管控技术指南,明确分类分级原则、工作思路和流程,以及排查、监测、溯源、清理整治、长效管理等工作具体要求,推动建立“水环境—入河排污口-污染源”管理体系,为北京市入河排污口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争取资金支持。申请安排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资金用于市、区两级入河排污口监管项目,推动安装入河排污口监测设备,推进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入河排污口为抓手,切实提高市、区两级水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全面排查整治
摸底、梳理、治理“三步走”
摸清家底。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组织各区开展入河排污口系统排查溯源,掌握各类排污口的分布、数量、排水特征及去向、排放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入河排污口全口径台账。
从类型、区域、流域分布三个纬度进行分类。从类型看,城镇雨洪排口是北京市入河排污口的主要类型;从区域看,平原区集中了大多数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口、企事业单位排污口及生活污水散排口;从流域看,北运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数量最多,潮白河流域入河排污口问题已纳入河长制整治完毕。
梳理问题。在建立入河排污口全口径台账的基础上,根据排污口性质、类型、排水等情况,梳理入河排污口问题清单,对全市列入清理整治的216个入河排污口,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整治。污水直排的,将污水接入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通过雨水口排污的,将污水接入处理设施处理后单独设置排污口达标排放,保留雨水排口功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超标排放的,加强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或提标改造,具备条件的可因地制宜建设湿地,进一步生态净化;无使用功能的,及时进行封堵或拆除。
整治到位。把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列入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利用市河长办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整治。开发北京市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管理信息平台,动态更新入河排污口数据信息,完善整治前后照片、水质检测报告等相关资料,及时掌握并推进排查整治进展,对各区实际工作进行现场调研指导,明确整治范围、措施、标准、验收及证明材料等。
大兴区小龙河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房山区刺猬河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标志牌
强化长效机制
全过程精细化系统治理
入河排污口监管是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开展清理整治的同时,北京市探索强化全过程、精细化、多方协同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实施全过程管理。源头管控,在规划环评和设置审批上,落实“三线一单”、城市总体规划等要求,依法把好新设排污口的准入关,从源头进行规范设置。过程监管,加强现有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对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重点排污单位实施水质在线监控,加强“排污单位—入河排污口”联动监管。末端执法,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流域执法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
加强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与地表水国家和市级考核断面相衔接,将全部入河排污口纳入全市93个地表水控制单元,建立“入河排污口—水环境”对应关系。快速响应,利用各区新建的小型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和监管平台,排污口水质出现异常时会实时预警,管理人员快速到达现场排查处置。动态更新,结合日常管理、执法检查、清理整治等工作进展,按季度更新入河排污口台账,及时掌握排污口变化情况。
房山区周口店河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自动在线监测站
丰台区入河排污口监管平台指纹图谱及点位溯源报警
推进系统治理。通过核发排污许可证、监督执法等措施,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设施维护、自行监测、达标排放等要求。通过河长制、市级环保督察等机制,强化属地政府排查、整治、精细化管理等工作。通过规划审批、年度任务制定、督察考核调度等手段,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通过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和运行管理、雨水管道排污和汛期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小微水体整治等工作,建立点源治理与面源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属地政府与职能部门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模式。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有了水,城市才有了灵动之美,城市的发展才有了支撑。下一步,北京市将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强化水陆统筹、系统治理,坚持“三水统筹”,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人水和谐之景常驻。
大兴区新凤河综合治理后成效显著
关于期刊
《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环境科学类期刊,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本刊主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曲久辉担任。报导内容涵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有机固废生物处理与资源化、过程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生态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实践、碳减排技术路径研究与实践等。本刊已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IST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工程》既要关注解决环境治理工程难题的最新科技进展,也必须突破以末端治理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局限,深刻认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环境工程问题,深入思考环境工程科技发展的未来与方向,深度融合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报导更有学术高度和应用价值的综合性成果。
推荐阅读: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环境工程的文章,请记得读完点一下“赞”“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点“在看”~
环保面前 没有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