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三分钟学会缩短污泥培养调试周期

环境工程 2023-03-13

一家刚建好的污水处理厂,它的活性污泥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污水管网里随污水流入厂内的污泥,而是人工强化下的“微生物聚集体”。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人为操作(控制一些生存条件参数,如水温、pH、DO、营养物质等),在短时间、小空间里,给利于水处理的自然界微生物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行“从1到10、从10到100”的微生物富集。经过一段时间,在数量上逐渐增长,并最终达到处理废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好氧段活性污泥培养


常规好氧段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主要有接种培养法和自然培养法。


自然培养


利用污水现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渐繁殖的过程。这种方法适合于污水浓度较高、有机物浓度较高、气候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必要时,可在培养初期投入少量的河道或化粪池底泥。


自然培养又可以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1.间歇培养


将污水引入曝气池后暂停进水,开始闷曝(只曝气不进水的)。闷曝2-3天后,停止曝气,静沉1-1.5小时。然后再进入部分新鲜污水(水量约占池容的1/5 )。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和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比上次缩短。


当污水温度为15-20℃时,经过15天左右,就可使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超过1g/L,混合液的污泥沉降比达到15%~20%。此时可停止闷曝,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并开始污泥回流。最初的回流比应当小些,可以控制在25% , 随着污泥浓度的升高,逐渐将回流比提高到设计值。


2.连续培养


污水直接通过活性污泥系统的曝气池和二沉池,连续进水和出水。二沉池不排放剩余污泥,全部回流曝气池,直到混合液的污泥浓度达到设计值为止。


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种:


低负荷连续培养: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后,停止进水,闷曝1~2天。然后连续进水连续曝气(进水量控制在设计水量的1/2或更低),不排泥也不回流。等曝气池形成絮体,二沉池有污泥沉淀时,开始以低回流比(25%左右)回流污泥。当混合液污泥浓度超过1g/L后,开始以设计回流比回流污泥。当混合液污泥浓度接近设计值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量排放剩余污泥。


高负荷连续培养: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后,停止进水,闷曝1~2天。然后按设计流量连续进水连续曝气,等曝气池形成污泥絮体,二沉池中有污泥沉淀时,开始以低回流比(25%左右)回流污泥。当混合液污泥浓度接近设计值时,再可根据具体情况适量排放剩余污泥。


接种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污水,然后大量投入接种污泥(最好是附近污水厂未经消化的新鲜脱水剩余污泥,也可是化粪池底泥、河道底泥),按高负荷连续培养法培养,这样能大大缩短培养时间。


此法一般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的污水处理厂,大型处理场需要的接种量非常大,运输大量污泥往往不太现实。当污水厂改建或扩建时,利用旧曝气池污泥为新曝气池提供接种污泥,是经常见到的做法,也能缩短全场的培养时间和降低培养的能耗。


注意事项


(1)冬季污水温度较低,不适合微生物生长,尽量避免在冬季培养污泥(培养培养时间会增加30%-50%)。若一定需要,应采用接种培养法,并控制较低的运行负荷。


(2)当污水有机质浓度低时,为缩短培养时间,可在进水中增加有机质营养,如小型污水厂可投入一定鼠的粪便,大型污水厂可让污水超越初沉池,直接进水曝气池。


(3)污泥培养初期,曝气量一定不能太大,一般控制在设计正常值的1/2 左右。否则,絮状污泥不易形成。


(4)污泥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测量曝气池混合液的SV与MLSS, 还应随时观察污泥的生物相,了解菌胶团及指示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以便根据情况对培养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5)对于工业废水或以工业废水为主的城市污水,由于缺乏专性菌种和足够的营养,因此在投产时还应对培养的污泥进行驯化,使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逐渐形成具有代谢特定工业废水的酶系统,具有某种专性。


厌氧段活性污泥培养


厌氧段活性污泥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厌氧消化三个阶段所需的细菌, 即甲烷细菌、 产酸菌、 水解酸化菌等。培养方法主要有接种培养法和逐步培养法。


接种培养


将消化池内充满二级出水,向厌氧消化装置中投入容积为总容积的10%~30%厌氧菌种污泥(一般为含固率3%~5%的湿污泥),再加入新鲜污泥至设计液面,充分搅拌。


然后通入蒸汽加热,升温速度保持1℃/h,直至达到消化温度并维持3-5天,污泥即可成熟。然后投配新鲜污泥并转入正式运行。


此法适用于小型消化池,因为对于大型消化池,要使升温速度为1℃/h,需热量较大,锅炉供应不上。


逐步培养


向厌氧消化池内逐步投入生泥, 使生污泥自行逐渐转化为厌氧活性污泥。该方法要使活性污泥经历一个由好氧向厌氧的转变过程, 加之厌氧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很多, 因此培养过程很慢,一般需历时6~10月左右。因此,厌氧的启动不建议使用逐步培养法。


注意事项


(1)在消化污泥来源缺乏的地方也可用人粪、牛粪、猪粪、酒糟、 剩余淀粉等有机废物稀释到含固率为 1%~3%投入硝化池。


(2)初期生污泥投加量与接种污泥的数量及培养时间有关,早期可按设计污泥量的30%~50%投加,到培养经历了60d左右,可逐渐增加投泥量。若从监测结果发现消化不正常时,应减少投泥量。


(3)为防止发生沼气爆炸事故,投泥前应使用不活泼的气体(氮气)将输气管路系统中的空气置换出去后再投泥,产生沼气后,再逐渐把氮气置换出去。


(4)培养消化污泥菌时,必须控制pH值和有机物投配负荷,PH值应保持在6.4~7.8之间。有机负荷控制在0.5kgVSS/(m3·d)之下。投配负荷过高,会导致挥发性脂肪酸大量积累,PH值降低,使酸衰退阶段太长,从而延长培养时间。



来源:环保水圈(作者:之淮)(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关于期刊

《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环境科学类期刊,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本刊主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曲久辉担任。报导内容涵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有机固废生物处理与资源化、过程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生态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实践、碳减排技术路径研究与实践等。本刊已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IST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工程》既要关注解决环境治理工程难题的最新科技进展,也必须突破以末端治理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局限,深刻认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环境工程问题,深入思考环境工程科技发展的未来与方向,深度融合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报导更有学术高度和应用价值的综合性成果。

推荐阅读: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环境工程的文章,请记得读完点一下“赞”“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点“在看”~

环保面前 没有旁观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