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污水处理厂喝上青岛啤酒,每年节约成本120余万!

环境工程 2023-03-13
近日,经过湖北省随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牵线搭桥,青岛啤酒(随州)有限公司的啤酒废水成为了随州联合玉龙水务有限公司(随州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药引子”碳源,双方达成合作,预计今后每年可节约成本约120万元,减碳达2165吨,实现节能降碳和经济利益的双赢。
“啤酒生产企业产生的废水富含有机物,可生化性极好,且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来说属于优质碳源,但面临着无法有效利用的困境。”随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项目负责人谌智和说。
一方面,按照规定,为保证啤酒废水符合排放标准,啤酒生产企业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预处理,虽降低了水质可生化性,但也浪费了优质碳源。
另一方面,下游污水处理厂却因为碳源不足“吃不饱”,从而需要外购大量乙酸钠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不仅增加了运行费用,而且乙酸钠长期使用会对设备和构筑物产生一定腐蚀。
2020年12月,《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821-2005)修改单印发实施,规定啤酒企业可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单位签订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约定排至污水处理设施的某项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以这一限值作为预处理排放浓度限值。
这就意味着,啤酒生产企业与下游污水处理厂可共同约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不再受纳管排污标准的限制,从而实现啤酒生产废水直接资源化利用。
据谌智和介绍,经测算,青岛啤酒(随州)有限公司生产废水无论是以均值还是以最高浓度或最大水量进入市政管网,再进入玉龙水务有限公司,进水中COD浓度、氨氮等浓度均符合设计标准要求。
经实地调查,青岛啤酒(随州)有限公司生产废水经过自建污水处理站预处理后达到相关标准进入市政管网,然后再进入随州联合玉龙水务有限公司。由于自然高度差,啤酒生产废水可以自流进污水处理厂,不需再另外建设管网或单独运输。
为当好企业之间的“红娘”, 2021年7月至11月,随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反复上门沟通协商,每半月组织召开一次推进会,协调市政排水管理处负责破损管网修复、市污水处理厂对青啤公司生产废水水质检测,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在试运行期间提供技术性指导。
2021年12月,两家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废水间接排放限值合作协议,标志着青岛啤酒生产废水只需简单处理即可按照协议约定直排纳管,实现啤酒废水资源化利用。
随州联合玉龙水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协议签订以来,随着青啤公司排放指标的调整,公司进水COD浓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出水总氮、总磷指标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可节约企业运行成本,仅今年第一季度就节约碳源约68吨,节约费用约10万余元,预计全年可节约碳源费用70余万元。
对青岛啤酒(随州)有限公司来说,从此不需要对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每年将节约电费、药剂费、人工和设备折旧费,可以节省支出50万元左右。
“这一探索,使啤酒生产企业和下游污水处理企业合作共赢,在随州市尚属首次,也为省内其他啤酒生产和污水处理行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降碳思路,起到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推动了随州 “十四五”规划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落实。”随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家平说。
啤酒生产主要以大麦为原料,加入啤酒花和鲜酵母进行发酵酿造而成。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浸麦废水、糖化废水、发酵废水等,主要成分为糖类和蛋白质。啤酒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是污水厂“碳源”的绝佳补充,可以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碳源的补充“变废为宝”。对污水厂来说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啤酒厂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处理达标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而这一过程实际就是啤酒厂去除“碳源”的过程。污水厂需要外购“碳源”,啤酒厂每年花费巨资把废水中“碳源”去除后再排入污水厂,究其原因是受到排放标准的限制。
不过,在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821-2005)修改单,明确了“酒类企业废水可为污水处理厂稳定补充优质碳源,协同推进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允许酒类制造企业与下游污水处理厂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共同约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并作为环境监督执法的依据。”
目前有青岛、苏州、常州、黄石等地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喝上了“青岛啤酒”“雪花啤酒”,顺利实现了企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和碳减排的双赢!
以常州为例,数据显示,仅2021年二季度,雪花啤酒厂(常州)产生废水共35730吨,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啤酒厂减少运营成本12.5万元。而常州江边污水处理厂利用啤酒废水作为碳源,在提高污水氮磷去除率的同时,实际减少购买商品碳源45万元,减少碳排放达220吨;预计全年减少购买碳源150万元,减少碳排放达730吨。真正让常州污水处理厂穿上节能减排的“绿衣”,畅快地喝起了“啤酒”。
所以,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促进企业与污水处理厂的资源利用新模式,而不是一味的罚款处罚,只有政府带头,才能完成中国碳减排的目标,走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生态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环境报、环保工程师(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关于期刊

《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环境科学类期刊,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本刊主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曲久辉担任。报导内容涵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有机固废生物处理与资源化、过程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生态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实践、碳减排技术路径研究与实践等。本刊已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IST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工程》既要关注解决环境治理工程难题的最新科技进展,也必须突破以末端治理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局限,深刻认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环境工程问题,深入思考环境工程科技发展的未来与方向,深度融合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报导更有学术高度和应用价值的综合性成果。

推荐阅读: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环境工程的文章,请记得读完点一下“赞”“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点“在看”~

环保面前 没有旁观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