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水专业是人类永恒的事业
“师语寻源”采访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军老师。在采访过程中,马老师的博学才识和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让人印象深刻。马老师讲述了自己选择给排水专业的初衷,对哈工大学子、学校以及学科的发展问题给出了深刻的见解,并向新百年的哈工大和新时代的环境学子提出了自己的期许和建议。
1.回顾专业选择和学科发展
“水专业是人类永恒的事业。”
2.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没有绝对的天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
3.对未来哈工大的期许
“新百年,新起点。在新的征程中,
哈工大应该有新面貌、新模式、新的发展机遇。”
人物简介
马军院士
马军: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际水协水厂设计与运行管理委员会主席。先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成就奖(工程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
Q1
您高二就提前参加高考,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攻读给排水专业,您当时是出于怎样的原因选择这个专业的?
A1
马老师:
高二参加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机遇。我在中学时期非常崇拜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也曾想学数学专业,但到高考时家人希望我学医,班主任则建议我报考哈建工的给排水专业。老师在这方面研究颇深,说给排水是老工大的名牌专业,在全国都是最前沿的。当时我对给排水专业并不是很了解,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要报考这个专业。
入学后,我对给排水专业的认识逐渐深刻,印象最深的是刚开学,专业介绍课老师讲:“给排水和城市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这个专业的影响力和需求会越来越大。”正如他们所说,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确实非常好,水专业是人类永恒的事业。
Q2
您在当选为院士之后依然坚守科研一线,指导学生不断产出新的成果,支持您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更好成绩的动力是什么?您认为从事科研工作,天赋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
A2
马老师:
人是要不断学习的,人生就是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是不断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作为哈工大人,我们首先要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紧密关注国际重大前沿学术方向,结合国家重大科技需求,长时间、持续深入地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工程生产第一线,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动态。学无止境,无论是在科研还是教学上,都要始终保持探索精神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努力取得新的突破,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在科研领域,只要想做,就有希望做成;努力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坚定不移地去做,那就一定能成功,所以没有什么绝对的天赋。出色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有理想,有抱负,主动学习,主动做事。哈工大的学生应该站位高,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学习,不要等,不要靠,应该主动去开拓新的局面,从自身优势点切入,发挥特长、主动规划、积极探索、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稳步提升、个人素质全面发展。
Q3
我们了解了一下学院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发现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单一(本科生以中建集团为主,硕士生以设计院为主,博士生以高校为主),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状的?
A3
马老师:
知识深度的不同会有不一样的就业选择机遇,本科生就业主要偏重工程方面,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多去有影响力的单位实习,这个过程是丰富自己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主动实习实践,能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行业。本科时期打基础非常重要,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及早规划发展方向,在满足本专业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全校范围选课,形成特色知识结构。本科时期的基础对于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既要系统、扎实、深入,又要注重实践与合作交流,为后续工作或者硕士、博士等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科生就业机会与你的知识结构、技能储备和实践阅历等都有很大关系。硕士生更多会进入设计院工作,但现在政府环保部门、住建部门、生态环境集团、水务公司、交通运输、能源、矿产资源、各种工业企业、金融机构等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一些新的产业方向,如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流域保护与治理、新能源、碳中和等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需要主动去了解,硕士生就业面很宽,基本上供不应求,尽可能争取去有利于你理想发展的单位,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博士生高校就业的现象,国外也差不多,优秀的博士生可以竞争到高校就职,但比例有限,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企业、研发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等。博士生就业机会与博士期间的创新工作成绩密切相关,博士需要开展创新性、引领性工作,应该在博士毕业前通过文章发表、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形成初步的行业影响力,博士生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发展能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博士生的工作有可能开拓新的学术方向、形成新的规划或设计方法、开创新的技术发展途径,引领行业新的生长点,因此博士生就业面更宽、更广。我曾经和学生说,优秀的博士生应该创造出工作找你的局面,应该通过博士期间的学术成绩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形成更多的主动决策机遇、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找到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并有利于你滚动发展的工作位置。
无论到什么单位就业,你的第一份工作不一定就是你的终生工作。就业是逐步积累经验、形成个人优势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就职于影响力越大的单位,得到的机会就会越多,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你在学习与工作中积淀得越厚、知识结构越有特色与优势,你后面的发展空间就会越大。因此,博士生应该更关注自身素质的综合培养,关注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培育,关注对社会贡献的潜力积淀,为后续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博士毕业去向不仅仅是你选择岗位,可能通过你的创新性思想、颠覆性技术等引领社会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博士毕业后可能有去高等学校工作的机会,也有可能去创业发展,也有可能去科技发展公司工作,也有可能去政府部门工作,只要你勇于开拓、不断进取、踏实工作,一定有更美好的发展机遇在等待你。
Q4
您对哈工大环境学院的专业发展前景怎样看待?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十分重视,但在网络上流传着“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有些人对环境学科的发展前景并不十分了解,您认为环境学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未来在何处?
A4
马老师:
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后不仅是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领域是非常有潜力的,哈工大环境学院的相关专业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水系统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就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其他相关学科如材料、计算机、机械、化工、宇航、化学、物理、地学、生命科学等专业也都在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扩展,很多高科技手段也都在向这些民生领域汇集。同时,我们学院市政工程与环境等学科发展又逐渐跟能源、生态、资源相结合,学科整体状态非常活跃,发展前景特别好。
以前所谓的环保最初是从“三废”治理需求开始的,主要是在“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下在市政和工业企业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环境保护设施,重点通过末端治理工程,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危废处置、大气污染控制等设施建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不同尺度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我们学院相关的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水系统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学科都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政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工业企业密集发展,城市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在废弃物收集、排水系统规划、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城市废弃物处置、饮用水安全保障、城市河湖治理、生物安全防控、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温室与有害气体的排放控制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很难经济高效地解决城市的水资源供给、城市资源再生利用、城市能源循环利用、生物安全等棘手问题。特别是在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绿色、生态的发展目标,需要从新的战略视角和科学高度解决市政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资源与能源再生利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饮用水安全保障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逐渐地由单一城市向城市群方向发展,市政工程学科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不仅仅涉及供水、排水、废弃物和污泥等问题,逐渐地需要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废弃物资源、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需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城市和城市群尺度的资源再生利用(水资源、废弃物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等),需要通过现代绿色技术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饮用水绿色消毒、污水绿色消毒、工业水循环与绿色消毒、冷链物流绿色消毒等),需要从碳中和角度探索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物源头收集减污降碳与资源化利用、过程节能与资源利用、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化与智能化管理等科学与技术问题。城市水系统工程新专业也是综合考虑到未来市政领域数字化与智慧化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而设立的,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哈工大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哈工大市政工程(硕士、博士)是该领域全国唯一的重点学科点,毕业生供不应求,发展潜力很大。
随着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海洋赤潮、冰川融化、能源短缺、资源消耗、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环境退化、土地沙漠化、湖泊富营养化、工业污染加剧、大气质量下降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生存环境面临重大挑战,环境学科需要的知识范围会越来越广。未来的环境专业应该是多学科交叉,需要政策法规、科学原理、技术工艺、材料装备、仪器仪表、机械电气、信息遥感、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多学科融合,从不同尺度(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城市尺度、城市群尺度、流域尺度、工业园区尺度、农业农村尺度、密闭空间环境尺度)探索环境系统的科学原理、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生态系统平衡规律、碳平衡方法,发展低碳绿色新技术体系,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属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高科技领域。全球范围对环境和生态方面的人才需求会不断加大,需要具有全局战略意识的人才,需要具有系统思维的人才,需要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需要具有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意识的人才。未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学院新设立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也是考虑到未来环境质量将更多地从生态综合质量角度来衡量,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不同尺度生态安全知识结构、具有生态平衡思想、掌握碳中和评估方法、运用生态理论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不知道网络上提及的四大“天坑”说法的人的背景如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你的就业机会都会与你的学术背景、特色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密切相关。哈工大环境学科是国家双一流A+顶级学科,拥有享有盛誉的国际合作基地、国家级研究平台及教育部教学仿真实验室,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而且很多哈工大毕业生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下,在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下,哈工大环境学科毕业生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注重内功修炼,培育优良的综合素质,一定能有优良的发展潜力,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才,在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Q5
哈工大扎根东北,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但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一些人在择校时放弃哈工大。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A5
马老师:
我认为学习和地理位置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也去过很多不同的地方学习或工作,总结下来,学习条件和氛围才是最关键的。哈工大是一个非常适合学习的地方,哈工大的氛围、环境、土壤,能够培养出非常优秀的人才。哪里能让你成才,你就应该去哪里学习。优良的师资队伍与学习条件、活跃的学术氛围、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激励、大量学科交叉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这些是哈工大百年教学科研模式的积淀,是哈工大优良治学传统的延续,是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用几年年时间为自己打造一个更高的人生平台,成就杰出的自己,我认为是智慧的选择。社会普遍反映哈工大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所以择校时由于地理位置没有选择哈工大是他们的损失。大学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应该在中学时期提早地了解大学的情况,找到有利于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特色学术方向、有滚动发展潜力的高等学校深造学习的机会,将自己塑造成“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秀人才,在为社会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的同时,逐渐完善自我,形成优势与特色。
Q6
新时代背景下,您认为哈工大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环境学院又该怎样培养怎样的人才?
A6
马老师:
哈工大有很多优良传统,有一整套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体系。哈工大的人才送走一批又长出一批,全国各地都有哈工大的优秀毕业生,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哈工大现象。从哈工大走出去的人业务能力都特别强,拿得起放得下,在行业的影响很大,我们要把这些传统继承下来。
今后,我们也将面临一些挑战: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该主动构建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培养“双料”人才:既懂市政、环境相关理论,又能根据需要学习掌握材料、生命科学、生态、水文、水利、土木、海洋、地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遥感、新能源等方面的知识。在人才的培养上,除了打好本学科的基础之外,还要主动进行学科交叉,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Q7
新起点,新征程,您对哈工大有哪些期许?
A7
马老师:
新百年,新起点。在新的征程中,哈工大应该有新面貌、新模式,还有新的发展机遇。首先要纵向打通,就是加强高中、本、硕、博、博士后各学历阶段的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较早进入主动规划、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阶段。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优势方向、实现人才快速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是横向贯通,就是让各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机会需要纽带,还需要一些创新研究机会。合作机会可能来源于学校的众多创新研究项目,也有可能来源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哈工大环境学院拥有六个层次高、实验条件精良、享有盛誉的国家级和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优良的交叉合作学习条件与发展机遇。此外,学生还应该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从社会争取更多创新研究课题,构建创新研究合作网络,学生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既锻炼了个人综合能力,也创造了更多的交叉学科合作交流机会。
哈工大人才培养特色是“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这对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哈工大特别重视基础理论,所以学生就业的后劲都特别大。希望未来的哈工大继续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践行者,加强理论与工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哈工大新百年应继承优良传统,加强理工交叉、文理交叉、医工交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素质高、功底厚、创新意识强、有特色的哈工大毕业生,成为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
来源:HIT环境youth、研途爱相随、环境人Environmentor(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关于期刊
《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环境科学类期刊,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本刊主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曲久辉担任。报导内容涵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有机固废生物处理与资源化、过程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生态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实践、碳减排技术路径研究与实践等。本刊已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IST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工程》既要关注解决环境治理工程难题的最新科技进展,也必须突破以末端治理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局限,深刻认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环境工程问题,深入思考环境工程科技发展的未来与方向,深度融合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报导更有学术高度和应用价值的综合性成果。
推荐阅读:
环保面前 没有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