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美德 点亮人生

2016-04-21 杨老师书法教室 北京诚敬仁

初为人母学育儿


      可以说从想要孩子开始,我就关注育儿教育了,心里想着我一定要生个聪明健康的宝宝,我一定要当个合格称职的妈妈。


      从调节饮食到孕期体操,我都是跟着医学宣传的优生优育的方法在学习,特别是孕期保养,我停下工作,在家自己做饭,注重营养搭配,闲时散步或听胎教音乐。那时很流行孕妇操,每天下午我都会跟着几个美国健身教练的视频跳一段。


       更多的时间是在看育儿书籍,看当下走红的育儿专家的文章。因为非常不赞同学校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又羡慕西方科技的创新力,崇拜西方民主独立的生活方式,其实自己也没留学过,不了解真实的西方文化,只是受到时代的推崇,相信西方的先进西方的优等,所以我在选择育儿书籍的时候,更多是选择具有西方文化理念的书籍,对抨击传统的言论也是相当认同。


       在这种理念影响下,我的育儿理念就是把目标锁定在孩子身上,孩子是家庭的中心。


 
 

        孩子出生后,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着孩子的节奏走,饮食起居孩子是第一,物质花费也以孩子为主。完全忽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的父亲,并且经常因教育理念不统一和老人发生争执。


       渐渐的,丈夫从喜得贵子的巨大喜悦中沉落下来,对我慢慢生疏,开始很少的聊天,但是我不觉自己有错,可以说还常常为了孩子而战。这是悄无声息的冷战开场,在心里我们都觉得生个男孩是多么可心,但是观察每天生活中的心情却总是那么不愉快,感觉谁的做法都不合自己的意,都没有体谅到我的需要、没有关注到孩子当下的需要。


       和老人没有办法相处,觉得她的育儿方式太陈旧了,与现下的自由开放教育的气氛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按老人的教育理念是什么都不给孩子玩,什么地方都不让孩子去,这也危险那也不能动,天天就只是抱着孩子对他说,要听话要听话。这样,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怎么发展,孩子成长中的各个关键期敏感期怎么练习。孩子以后的理想是要当科学家的,天天念着听话听话,多没自主多懦弱。


       日常生活,常常跟老人争辩。记得有一次,说起这事,奶奶现在心里还气鼓鼓的。那次奶奶在桌子上摆了好多豆子,准备捡里面的石子。孩子看见了,过去就抓,因为从来没见过,很稀奇,当然豆子也被孩子抓得乱七八糟,奶奶赶紧说,豆子不能玩。说了几次,孩子还是抓不听话,奶奶让我把孩子抱走,我不肯,认为这是孩子认识豆子的好机会,让他玩玩也好。奶奶说,豆子不能玩,就把豆子收走了。


       这也就算了吧,但是我不依了,开始生气了,说奶奶剥夺了一次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孩子正在专注的研究豆子,却被奶奶生硬的打断了思路。于是还把奶奶收起的豆子,又倒出来一些,重新拿到孩子面前,让他玩。奶奶气坏了,说还大学生呢,真没见过这样的人。


       类似这样的冲突,几乎每天都有,奶奶常说的话就是,跟你吃不到一块,跟你说不到一块。现在想想,她能坚持下来,忍气吞声地一直陪着我们,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奶奶爱孙子的那一份爱心,和她在艰苦生活中磨练出的那一份长性和韧性。我相信她心里一定用更深邃的目光看到,这个家儿子工作是那么忙碌,儿媳又是个没头脑的人,这个孙子一定要照顾好。在孩子小的那段日子里,真的是她默默的关怀,把航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


       与老人的冲突,以及丈夫的冷漠,也没有让我明白自己错了,每天仍热衷于给孩子提供各种吃各种玩。看到喜欢的玩具,立即就买,不管家里堆了多少扔了多少,衣服裤子都是三套四套的买,多贵能穿几天都不考虑,只要样式新颖,只要当时喜欢,只要兜里有钱就买,花钱没有计划,自己不花可以,孩子一定得花,样样都不能少。


       家里的事,丈夫提个方案,我基本都是反对,丈夫跟孩子玩会,我总是一会插过来一句,说他这不对那不对。现在回想起来,大家常用医学上的一个名词,来形容那时主妇的形象,叫产后内分泌失调或产后抑郁。但从我现在了解的,来形容我那时的状态,叫不懂得妇德女道。

 

遭遇瓶颈细反思


         大概孩子一岁半左右,我们夫妻俩的关系到了一个冰点。两个人都不敢说话,因为只要说话,基本到第二句就要崩。我记得他说过两次「这是要离婚啊」。那时的我,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也不上班,常常一个人抱着孩子,白天带着他去各种公园或游乐场,晚上要起来好几次,喂奶,哄睡觉。一天弄得筋疲力尽,在孩子那像个小猫一样,给他这个给他那个,在老人和爱人面前,却像个恶豹一样,总是在争辩,我对,你错。还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自己是多么称职的妈妈。


        可是真的称职吗,你逆亲,子准逆你,孩子从月子里到三岁左右,基本每天晚上得醒来七八次,现在想想,就是你折腾老人,孩子就折腾你呗。


       孩子两岁时,爱人被调到福建工作,当时他想让奶奶和我们一起过去住,但是我不乐意,因为心里厌烦老人,于是奶奶只好回老家去了。我和孩子去了福建,在那租了个不错的房子,我想这下可没有人约束我了,想怎么发展孩子就怎么发展孩子。于是带孩子去旅游,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海边,去公园,看各种植物花草,玩各种游艺设施。天天就这么游荡着。


       虽然和丈夫住在一起,但注意力上很少去关怀他,他也很少在家里吃饭,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他关心我,我就会跟他说家里缺这少那,跟他提各种要求,心里指望他来关心自己。说实在的,那时虽然我们的关系很纠结,幸福指数很低,但两人从理性上控制了自己,再难相处也要把家合起来啊。


       但是一次偶然的游玩后,孩子就感冒了,从那时起,基本上一个月一次感冒,开始是咳嗽,后面是气喘,生病的次数多了,以后只要是生病马上就气喘,医生开药从口服抗生素到含有激素的雾化,是屡治屡犯,孩子的身体是越来越脆弱,真的,随便一阵小风,他都得感冒咳嗽。医生说一年三次气喘,就能被定义为哮喘了,我那时真是担心极了。


       孩子爸也开始怪我了,不会做饭不会带孩子,我也是苦恼极了,孩子身体不好,还谈什么发展。可自认为一个从来只会读书不做家务的人,能安生的在家带孩子,我已经是为家很付出了啊。


       孩子接二连三的生病,终于改变了我对婆婆的不正确的看法。我常常自己叨咕,以前总说奶奶不对,奶奶在的时候孩子多健康啊,基本不生病,现在孩子病成这样子,我那套所谓的现代观念到底正确吗……


       自己带孩子的辛劳,终于让我感恩奶奶之前的守护和帮助,我开始认识到自己学到的理念并不见得是对的,更何况,我这套以孩子为主的生活方式烧坏了我身边的人,也让自己很疲惫。


       但我还是很糊涂,真正的反省是在孩子三岁后,他会说会笑会走会跑以后。


       我一直很坚定的认为,只要我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吃好的,穿好的,玩的足够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有想法,敢于挑战成人固有观念,孩子就能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孩子就会有充分的满足感,就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西方人不就是鼓励和孩子们平等称呼,和孩子们玩成一团,鼓励他们挑战和尝试嘛,所以西方人的创新力多么强,他们是多么富有和强势。为什么学孔融让梨,委曲求全呢,自己明明想吃个大梨,还要让出来,留个小的给自己。孩子长大后,见谁都让,多吃亏多软弱啊。这是我当时虽然接触了儒学却没有接受的心理情形。


        但就是在孩子会表达的时候,我却惊讶的发现,孩子完全不是我预期的样子。他对妈妈的要求越来越多,当妈妈已经尽了全力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的时候,孩子却毫不领情,他还不断再向你对抗,我真的明白我错了,我甚至明白了我当姑娘时二十多年对父母的埋怨和不满,都是我错了。



—— 因缘聚会逢转机 ——


       在这个反思的时候,一个机缘,我再一次看到了老师讲的《弟子规》视频,才明白,孩子原来是这样教育的,中国不是没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有丰富智慧的营养等着我们去吸取,去继承。


       上小学时我们就知道「孔子」的名字,可都只是指文断句的学习一句句枯燥的词语解释,很难发现句中的美和深藏的智慧。有时一两句看得懂的话,心里也是没有足够的认可,更何况去听话去力行。


       而这次,再次聆听传统文化讲解的时候,才了解孔夫子思想的伟大,当了解了古人生活事迹的时候,才感受到中国人格的伟大,才第一次生起对古人的敬意。


       中国人的忠诚和气节深深感动了我,也让我尤为清晰地了解了做人的准则。大概用了一年的业余时间,我反反复复都听的是这个讲座,它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枯的心田,让无措茫然的心灵又有了灵动的感觉。


       家庭的关系从僵硬开始松动,我也不再总呵斥孩子,不用直接压制来和孩子相处。不过因为之前孩子过度自由的行为,超出我能忍耐的底线,我总是简单粗暴地处理他出格的言语和行为。


       自学了一段时间后,真的有收益,但也真的学得很辛苦,又上班又陪孩子,业余的时间很少,那也得学。挤出时间听课,但常常有不得力的感受。有一次忽然想起课里常提到的杨淑芬老师,然后查了公益网站,发现她还在北京,就约了个她公益讲座的时间,去了北京诚敬仁通州小院。


       小院非常朴素,简单又干净,刚进门的时候就已有几个人穿着中山装微笑着站在门口等着了。他们向我鞠躬,又微笑着请我签到,很有礼貌,实话说,记忆里头一次有人向我鞠躬。


      进了教室,听课的人比我预想的多,找了个座位坐好,发现周围的人都坐得那么端正,感觉他们不是第一次来听课了。这里的气氛比常规的课堂多了一些庄重。


        一会儿,杨老师来上课了。她看上去比照片慈祥些,脸蛋果然是红扑扑的,气色很好的样子。杨老师很流畅的讲起课来,现在回忆起来,当时感觉她的声音很好听,话语很中肯,不浮华,又很坚定。有一次,我感觉她直接看着我,两人对视的时候,她好像早就熟知我似的,吓得我赶紧转移了目光,就好像她已经知道我干的那些坏事一样。但她的目光又是那么宽容那么接纳,就仿佛她在跟你说,来了就好,学了就好,那么坚定的地支持着你。


       课程上了一个上午,我感觉真是没听够,可又好像听满了吸不进去了,真比自己在家听强多了,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午可以在小院吃免费的午餐,我想杨老师对我们真是关爱啊,知道我们都是大老远跑来的,听完课再饿着回去都过饭点好几个点了。走进食堂,朴素的几个菜,飘着清香的味道。盛了一碗,找个位置坐下来,拿起筷子,眼泪却先掉下来了,觉得人原来还可以这么被关怀着,原来人可以这么有尊严的活着,错愕了感动了。


       回家后我开始关注大方广公益文化网,发现《中华德育故事》系列动画片,买回家和孩子一起看,才开始了解中国古人理念中的德行,才知道中国圣贤人的作为。真是受益良多啊。同时在心中更佩服杨老师。


       在自学《弟子规》的那段时间里,我在家常常读诵这本经书,孩子起初很好学,听熟了经书里的句子,张口就能诵。学会后他很高兴,到幼儿园里跟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都说没听过,因为家里大人也不讲嘛,孩子慢慢显出轻慢的态度,这让我有些担心。



——  水到渠成学书法  ——


      在我无所适从的时候,我想起了亚运村的书法教室,刚知道杨老师的时候曾去考察过一次,那时觉得孩子小,离家又远,就想着自己在家先读起来看看,于是一直在家里边学边教。这次是自己实在教不下去了,于是又想起了书法教室的幼儿班,抱着看看的心态,来到了教室。


       教室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们的毛笔字,那浓浓的墨汁味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先是和指导老师聊了一会儿,他听说我在上民主自由的幼儿园的时候,就急得连连搓手掌,后面再和带班老师谈的时候,就是像报兴趣班一样,报了一轮课。那时孩子是四岁三个月。


        回家后,孩子爸爸对我的决定强烈反对,认为还不认识字的年纪居然学写毛笔字是异想天开,我还跟他解释,说练习的是笔画,站桩写字还练体力耐力,但是他爸爸还是直摇头。


        我带孩子学习书法的坎坷历程就是这样开始的。其实让孩子学习书法还是其次,我主要是想让孩子知道,世界上除了你们幼儿园的小孩子天天嘻嘻哈哈的之外,还有一群小孩子,他们是那么尊重孔老夫子那么尊重《弟子规》,有礼节有分寸,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事。这里有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起初,孩子描个点,写个笔画回家,家里人都不理解,特别是开始上一天课的时候,爸爸说在那站一天的练毛笔,多单调;奶奶说就见着点个点,也不写个字,老家孩子这么大早都认识好多字了。我就拿起经书给她看,让她看经书也有好多字啊,可是她还是直摇头。




       就是这样哼哼唧唧的,每到周末来学习一天的书法历程。来教室多了,发现居然有孩子天天来上课,我既纳闷又羡慕,心里总嘀咕人家家长对德艺的认识咋这么深刻呢。


       因为学习自由民主的伤痛刺激着我,也想转园来书法教室学习,几次三番和孩子爸沟通,急得像当初的指导老师那样心里直挠乎,但都没能说顺畅。


       当家庭成员还没有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时,从常人的认知中,是很难接受这个建议的。我呢,是一壶的饺子倒不出,心里搅和最激烈的时候,我哭啊哭,对着亚运村杨老师书法教室的方向,就哭啊,我想我这么好的孩子,有幸遇到这么好的老师,难道就这么当面错过吗。


       现在冷静细想来,还是怪自己啊,家人们没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好,不就是你自己没有做到吗,没有真正展现出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理解关怀他人,实话说,连自己爸妈都不愿体贴的人,心里还能真正去关心谁呢。在经历了这些激烈的挫败后,我决心从自己做起,在家庭中改变自己,努力去落实《弟子规》的教育,让自己不断去进步。


       这时书法老师的一件小事,深深地触动了我。孩子毛笔杆上的绳子断了,我看到两三周了,每次写完想挂起来时,都会因为这个断绳叹叹气,想着怎么这么不小心,没用几次就弄断了,现在想挂起来也挂不成。没过多久有一天,从孩子书包里拿出毛笔时,发现毛笔杆用透明胶带重新缠好一个挂绳的样子,真的眼前一亮啊,用透明胶带的办法真是又简单又实用。我暗暗佩服老师的才华。


       这小小的一件事,让我感受到老师确确实实在落实弟子规,她的关注点在关怀他人的需要,细心又聪明的帮助他人,不求浮华,注重德行。书法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口号,是真真切切地做在生活中。



——  真实收获我自知  ——


        书法课就这样一周轮一天的度过,平时上幼儿园。也曾担心孩子在两种不同教育环境下,是否能适应,价值观的不同教法,是否会在孩子那产生矛盾,所以我就来回的扯。一方面在家要孩子读一小段经书,写一张硬笔描红,或看《中华弟子规》或《中华德育故事》系列动画片,其它的书和动画片基本不让看;另一方面,跑去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他们的教育方法,拿着德育故事跟他们讲哪做错了哪错了,和主班老师辩论。




       之前孩子已经被养成习惯钻桌子,习惯对大人直呼其名,习惯小孩说话时大人都得听着的状态,让他改变成站直坐正,见到大人要问候,鞠躬行礼拿礼物要说谢谢,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那时的我只知道,之前把孩子教错了,但是没有方法没有智慧来教导孩子,书法教室这个氛围,这时给了我很大的指导和帮助。课前给孔老夫子行礼,家长给老师行礼,同学们间相互行礼,让他感觉礼节的快乐。老师教孩子有好吃的给妈妈,吃饭前念感恩词,餐后洗碗,让孩子体会感恩的心。


        可能其它学校也有这样的引导,但在现在主流社会鼓励孩子自主选择的教育洪流中,书法教室所给予孩子们的,是规则范围内的自由,是有节律的自由,通过我自己孩子的实践体会,我认为这样的自由更有益于孩子。


       像吃饭,在学校是一桌有好几样菜,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吃哪样不吃哪样,或者多吃哪样少吃哪样,能选择,体现着民主,只是在过分偏食时,老师会提醒孩子说,该吃点什么。但在书法教室,老师会把今天准备的饭菜都搭配盛好,直接给孩子,教育孩子们在内心感恩厨房老师的付出,感恩食物的来之不易,杜绝浪费的习惯。渐渐的,孩子就不挑食了。还会在每次用餐之后,恭恭敬敬地给厨房老师行礼感恩,这不正是我们家长希望孩子做到的吗?如此孩子对食物好恶、贪求的欲望都减少很多很多。


        比起那些认同书法教室的家庭里的孩子,我们的学习是少之又少,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因为坚持硬笔描红,孩子书写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幼儿园里画画,再也不画无规则的毛线团了,或者是画了一半就涂抹成个黑圈,而是开始有布局有边线的画,老师经常表扬他。


       他还经常打格子画连环画,并且学杨老师彩绘里的线条画各种线条,因为德育故事的培养,增加了他的认知和对事物的理解,让他的画画很有想法,老师也因为对他的肯定,最近还协助他完成了一本六七页的故事书。他也很珍惜,思维也有条理有秩序了,告诉我们要珍藏这本画。







     

        在硬笔描红上收获很多。毛笔因为平时在家很少练习,所以我从内心没多期望他写出个样,就想着练练专注力吧,熟悉熟悉毛笔吧。可是老师没有这样想,尽管我们是有一天没一天的来,但是只要来上课,老师总会很认真的关爱他,总会给家长看到学习的新成果,让孩子和家长增加学习的信心。


       这一点上我非常佩服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和敬业精神,孩子是那么淘气,在她们的耐心指导下,变得那么乖巧,那么有礼节,那么好学,那么专注。感谢老师们大公无私的平等心,感恩老师们坚强无畏的自信心。


       而我自己在书法教室的学习中,也收获了很多成长,遇到了良师益友,获得了榜样力量。


       每当生活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来到书法教室,总能碰到个帮你答疑解惑的人,他们是同样的真诚,同样的善良,他们像我黑夜里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他们像手足的兄弟姐妹,温暖了我的寒冷。


        虽然是送孩子上学,但每一次都像自己上了一次学一样,获得些正能量,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谢谢这样一个集体,给喜欢传统文化想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们,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幅幅充满浩然正气的字帖中,将传统文化的光辉更踏实的传承下去。


       最后,我由衷地感谢杨老师书法教室,感谢《中华德育动漫》,感谢无私奉献的书法老师们,感谢你们带给孩子们的正知正见,感谢你们带给我们家庭的温暖光明!


       愿我们此缘常在,愿人间常有大爱!


       感恩!


 


感恩胡女士分享


 


北京诚敬仁欢迎您的到来

www.chengji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