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智造新阿里 | 零度01
张勇所描绘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其实更像是数字化商业的“云计算”。按照他的定义,未来,阿里巴巴更像是一家科技服务公司。
撰文 I 谢璞
策划 I 郝亚洲
出品 I 零度工作室
(本文共计11131字,预计需20分钟读完)
张勇(逍遥子)接替陆兆禧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EO是在2015年5月7日宣布的,更早之前的征兆是2015年3月6日,阿里发布人事任命公告,免去王煜磊(乔峰)天猫总裁职务,天猫、淘宝、聚划算进行统一管理,由淘宝总裁张建锋(行癫)负责,直接向集团COO张勇汇报。
马云曾自嘲说,自己以前经常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张勇恰好是CFO出身,任何事情总有意外,而且这个意外是令人惊喜。
张建锋在阿里内部有“小马云”的称号,他与张勇是当时CEO的两个大热选,张勇出任CEO后,张建锋出任阿里集团中台总裁兼CTO,再后来兼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
2015是阿里巴巴的变革之年。阿里实行财年制,从每年4月1日至来年3月31日为一个财年。2015年春节前的2月13日,马云在给阿里员工的内部信中写道,“除了上市以外,客观的讲我们对2014年的成绩并不非常满意…2014年我们无论是在电商,云计算还是物流等方面,我们原本是可以做得更好”,这年春节,阿里取消了全体员工的红包福利。
这年的阿里的确是到了一个临界点:阿里巴巴于2014年9月19日上市,这也意味着,许多老员工将会离开,企业出现懈怠状,管理松懈,此外,还有来自外部的压力——2015年年初,阿里与工商总局口水战,法国开云集团旗下品牌就假货问题对阿里提起第二次诉讼,美国服装鞋类协会AAFA将阿里列入假货名单。受这一系列事件影响2015年8月24日,阿里股价首次跌破发行价,市值缩水三成。
用“临危授命”来描述张勇出任阿里CEO,或许并不恰当,尽管他的上任确实遭遇到很大的挑战,但阿里根基尚稳,PC向移动的战略大迁移还在继续,对张勇来说,他的挑战是,如何延续或进一步扩大阿里巴巴的生态优势,从中国一流阵营跻身世界超一流格局。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需要再一次重新定义自我。
宣布张勇任命后的5月10日,马云和张勇带着阿里合伙人在福建龙岩古田镇召开了阿里集团历史上第二次CEO管理层会议,会议的主要问题是,“阿里巴巴未来到底要去哪里”。
阿里巴巴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有它特有的气质,张勇在上任CEO后的首次内部分享会上说,“阿里巴巴是用愿景驱动、文化驱动、文化价值观坚守的企业”,现在拼的是速度,更拼的是耐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阿里的“驱动”和“坚守”也体现在了它的战略上,阿里也是战略驱动的,它的战略特点是——看十年,做一年。
在8月25日,张勇给阿里员工的内部信中说,我们对团队、对伙伴,对中国经济有信心,他倡议员工忘掉股价,心平气和,脚踏实地,继续前进。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阿里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战略会议,分别是2007年和2016年。
2007年,阿里发展势如破竹,淘宝极速扩张,一口气引入了6位副总裁,这就包括张勇和现任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为期三天与世隔绝的封闭会议确定了阿里未来十年的战略——“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这个战略第一核心是客户,是数据,最底层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由此阿里有了将所有子公司数据业务打通的“奔月计划”,明确阿里一年内要找一个CTO以及开放API,倘若实现这一战略,“阿里有可能成为千亿美元的公司”。
2016年的战略会议,是2007年的战略升级,马云和张勇带着合伙人又开了三次会,最终提出未来的新目标,“阿里巴巴要积极推动打造一个互联网经济体”,CFO出身的张勇将“互联网经济体”的概念数字化了,“到2036年,阿里巴巴要服务20亿消费者,创造10亿的经济效应和1亿个就业岗位”。
从张勇上任CEO这四年来,阿里的战略和概念分别是:
2015年,国际化、农村战略、DT战略;
2016年的eWTP、互联网经济体、新零售;
2017年,五新战略,包括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
2018年,“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看似不断更新的战略与概念背后,却一以贯之着不变,阿里的定位一直是“基础设施提供商”,只不过,它从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提供商升级为了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提供商,有了更多内涵。
看十年,做一年,是要有远见和愿景,执行更要不断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调整。
张勇有两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句话,“战略是打出来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这正是“看十年,做一年”的另一种表述。
看十年,做一年,意味着业务的不断调整,以及人员轮岗制。PC时代最典型的案例是淘宝的一拆三,2011淘宝分拆出淘宝、天猫、一淘,三个业务分别按照自己对未来的理解拼命前行,也相互竞争,再后来,淘宝延续了它的成功,天猫获得更大空间,而一淘退缩为一个部门。移动时代,尤其在2015-2018这四年来,如阿里妈妈、聚划算、天猫超市等业务,也是一次次调整,阿里妈妈,这四年来,历经了4任总裁,俞永福、朱顺炎、董本洪、张忆芬。
阿里妈妈从集团划归俞永福、朱顺炎负责,主要考虑到广告体系与优酷土豆、UC、高德的打通,再后来回归集团CMO与张忆芬则旨在推出阿里体系全方案的“全域营销”。
张勇上任CEO后,主导了阿里战略投资苏宁、优酷土豆集团、银泰的控盘,以及此后三江购物、百联、高鑫零售、新华都、居然之家的投资。包括此前的高德地图、UC浏览器,以及此后的分众传媒。这张投资手册有着清晰路线与内在逻辑——从线上到线下,覆盖零售全场景的关键节点,以支撑起一个完备的交易数据闭环。
外界对阿里投资的认知误区是,阿里投资为的是流量。流量其实是表象——流量可以买,何必控股?控股的传统背后指向是数据。曾鸣说,“流量越用越少,数据越用越多”,阿里要做的是一个活的数据闭环。
2016年的战略是2007年战略的一次升级,拨开一次次架构调整和人员轮岗,阿里的战略底色却是一脉相承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也好,互联网经济体也好,底层核心,是客户,是数据,是最底层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而这也是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的基座。
战略的“看十年,做一年”,意味着在错综复杂现状有清晰冷静的判断和有条不紊的执行,而这恰恰是CFO这一职业历练的本色,这或许也是张勇、井贤栋两个CFO出身的高管分别接管了阿里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的深层原因。
张勇上任CEO后常常讲起他与马云的分工,他说,马老师负责天马行空,我负责脚踏实地。2016年,马云提出eWTP的设想,全球化是阿里三大战略之一,张勇将这一概念细化为,“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个就业,帮助1000万家中小企业,以及国内24小时、全球72小时货必达”。阿里CEO张勇曾说,“当我们提出eWTP的伟大梦想的时候,当时我跟马老师聊,要变成一张全球的网,首先我们从一个最简单的网开始,三点是一个网,三个点连成一个三角形,一个网的最小元素”,张勇是个重视逻辑,善于通过数据,抽丝剥茧的人。
基于新组织架构的完备管理才是大公司的第一生产力。
张勇上任的第一件事,是阿里管理架构的调整,摆在他面前的,是2013架构。
2013年1月10日,阿里宣布将原有的业务架构和组织调整为25个事业部,具体事业部业务发展由事业部总裁(总经理)负责。在这基础上,阿里设立了由董事局负责的战略决策委员会和CEO负责的战略管理执行委员会,前者负责战略决策,后者则是调和各个事业部的矛盾与摩擦。
2015年5月14日,阿里内部会议上,张勇第一次以CEO的身份向员工分享了他的一些判断和思考,这是张勇的施政纲领。
张勇的分享有三点:
鼓励创新,为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机制,让组织简单些、敏捷些,动作快一些,与此同时,组织设计上,尽量少的避免协同,避免不必要的协同,避免共同目标不一致的协同,让真正听到炮火的一线指挥员更多决定权,更多的资源分配;
阿里需要回归初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新时代下将加入更多的内涵和诠释;
阿里需要平台升级,电商、金融业务外,还要有两三个新的业务平台成长。
张勇认为,时代从IT走向DT,一个是云计算,一个是大数据,前者是引擎,后者是石油。
上任CEO的半年时间,张勇连轴转,奔波国内,拜访客户,也是这期间,开始了阿里管理架构的探讨和演练准备,张勇为阿里架构调整准备了半年时间。
2015年12月7日,阿里从2013年的“树状”管理模式改为“网状”,也就是“大中台,小前台”:作为前台的一线业务会更加敏捷,更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台将整合整个集团的运营数据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对前台业务形成强力支撑。
这次“大中台,小前台”,主要是在阿里集团核心电商业务范围,与“大中台,小前台”配套的,还有“班委”负责制,淘宝、手机淘宝、天猫三大业务部门形成班委负责制,由年轻一代共同担当,一年多后,班委中的蒋凡、靖捷脱颖而出,分别担任了淘宝总裁和天猫总裁。
阿里内部达成某种共识:过去20年是互联网“从无到有”,未来是互联网的“从有到无”,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阿里此前“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要求内部架构也是一个“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阿里要面向未来,也必然在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上做出面向未来的调整——基于DT时代的“赋能”架构,而非“管理”,自由连接,网状协同。
小前台,为的是更快速、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让年轻人、业务前方听得到炮声的人做决策,也是为场景和服务的颗粒度更精细化;大中台,是对前台的支撑,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是数据与算法。
管理架构改造,随之而来的是集团决策中枢的改组适配。2017年1月阿里进行了更多人事的调整,菜鸟CEO童文红任阿里集团CPO,并接替张勇任菜鸟董事长,万霖出任菜鸟总裁,蒋芳张勇的国际业务特别助理,兼集团CPO,吴敏芝和戴珊工作轮岗,与此同时,CTO张建锋兼任阿里云CTO——这一人事调整的核心是,旨在“权归中央”,菜鸟、阿里巴巴B2B业务与中国零售平台的配合更为密切。
半年后的2017年7月,阿里成立了“五新执行委员会”,负责五新战略的落地执行,由张勇担任“五新”执行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是蚂蚁金服的井贤栋,这个执委会旨在统筹阿里集团、蚂蚁、菜鸟等各个集团的力量。“五新执行委员会”与此前的“战略执行委员会”其实是异曲同工。
张勇担任阿里集团CEO这四年来,阿里几乎每一年都有管理的调整,包括业务架构与人事,不过基础的“大中台,小前台”的架构未曾变过,更多的都是如聚划算、天猫、菜鸟、阿里妈妈等具体业务架构和人事的优化。
上任CEO后,张勇的第一场电商之战应该是商超之战,这仅仅是阿里新零售开篇的一次边角之役,也应该是天猫与京东在电商领域的最后一次正面交火。
2014年时任阿里COO的张勇接受媒体采访时,媒体问他,“电子商务下一步的增长,是简单的一个常量增长,还是说会有一个大家不知道的变量增长”?
张勇的回答是:
常量的增长确实是可以预期到的,它更多来自于品类的扩展。不是说这个平台上卖的品类在增长,而是消费者购买的宽度,因为随着便利性和互联网深入到人的生活、电子支付的普及,你原来可能一个月在网上买一次东西,后面可能买五次、十次。之前用恩格尔系数衡量食品支出总额占整体消费的比重,经济越发达就越低,现在我借用它讲整个电商消费里边有多少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我的判断是,这个比重会大幅增加。
还有一种增长,我认为是变量的增长。它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很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去完成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变量增长。现在整个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当中,有10%来自于我们原来定义上的电子商务,还有90% ,我们认为是所谓的“传统商务”,但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因为无线互联网,所有这90%未来都可能变成基于电子化手段的商务,我把这个称为变量。
前者品类的扩展,自然包括商超,频率更高的快速消费品。后者的“变量”,阿里的方案是“新零售”。
天猫超市与此前的平台模式有所改变,它要求“统一入仓,统一配送,统一服务”,本地化的运营要求仓配体系,需要深耕北上广深等城市,尽管阿里随着菜鸟网络的逐渐成长,它在仓储、配送和服务方面有了更多的统一和确定性,但超市类目的要求更高。
京东自营与自建物流配送方案,更适合超市类目。2016年7月,原天猫超市总经理金诚调任“魅力惠”,天猫超市新一任总经理由沃尔玛原中国区高管江畔担任,仅仅半年后,2016年12月2日,天猫就作出了新的调整:天猫超市并入到天猫快速消费品事业组,由靖捷担任负责人,江畔调入CEO办公室。
2016年12月2日的天猫架构调整,与阿里集团的“大中台,小前台”有些类似,天猫实行“三纵两横”的架构,三纵包括天猫快速消费品事业组,包括天猫超市、美妆洗护、食品母婴、天猫生鲜等,成立电器家装事业组,包括电器城、天猫美家,天猫服装事业组,包括男女装、箱包鞋帽等,“两横”包括天猫营销平台事业部、天猫运营中心,前者由聚划算和原天猫市场部业务结合,后者包括商家管理、会员管理、规则管理和资源管理。三纵是前台,两横是中台。
天猫超市的又一次变革,是在最近的2018年12月,天猫升级为“大天猫”,形成天猫事业群、天猫超市事业群、天猫进出口事业部三大板块,与此同时,菜鸟网络也成立了超市物流团队和天猫进出口物流团队,超市物流团队和天猫进口物流团队,都是双实线汇报,既要向菜鸟总裁汇报,也要向业务负责人汇报。
从2016年12月的猫超并入天猫快速消费品事业组,到2018年12月再次设立天猫超市事业群,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阿里的“新零售”战略的逐渐落地——菜鸟网络仓储物流能力的提升,阿里与线下超市的合作,饿了么旗下蜂鸟快递的成长,盒马的线下布点加速等等一系列的资源完善与配套,让天猫超市切换到一个全新的赛道。
2017年8月,阿里公布了2018财年Q1(自然年2017年Q2)财报,天猫实物商品交易额(GMV)同比增长49%,超过京东本季度的46%,在此后的财报中,天猫GMV增速都是超京东的。阿里通过“新零售”战略,切换了全新赛道,终结了追赶者故事。
还有两个故事,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6月,沃尔玛入股京东,1号店并入京东;2017年年底,腾讯与京东联手投资了唯品会,此后腾讯独立入股了永辉超市,更多传统线下零售投资,腾讯几乎不再通过京东;2018年,腾讯启动了“智慧零售”这一战略,试图与阿里的“新零售”抗衡。
2017年,是战局转折点。
真正的胜利是创造一种制服对手的局面,而非直接消灭对手。
出任阿里CEO后,张勇每年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今年我为集团找了哪几个人?是“找”,不是招,今年我为集团养了哪几个新业务,或者说开辟了哪几个新赛道?
2015年5月,张勇从COO位置接任CEO,他“找”到了侯毅,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那时候还没有“新零售”的概念,对未来趋势判断,让张勇和侯毅有了某种共识与默契。张勇说,想探索一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模式,侯毅说想做重模式的生鲜超市,从线下开始做,再通过数据打通线下与线上。
侯毅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1999年加入上海可的便利店做了10年,见证了可的从20多家店向2000家门店的蜕变,2009年加盟京东,先后担任京东物流的首席规划师以及京东O2O事业群总裁,早在2013年负责京东到家时,侯毅曾向刘强东提议做类似“盒马”重模式的业务,放弃O2O的轻模式,侯毅数次提议,不过并未采纳,2015年侯毅带着他的理想,告别北漂生涯,回到上海。
侯毅带着他的理想与构思,在上海一个咖啡馆里见到了张勇,据说,张勇只听了侯毅唠了5分钟就很感兴趣,此后的半年时间,张勇与他每个月都要见上一两次,喝一杯咖啡或再一杯。
张勇后来回忆说,“当天碰撞出原型后,我们谈了很多刚性标准,要做到这样必须要实现这几个东西:1、线上交易大于线下交易;2、单店线上每天5000单以上;3、APP能够独立生存,不需要其他流量支持;4、在冷链物流成本可控的范围内做到三公里30分钟送达”。
2012年双11前夜,马云送给张勇一句话,“你现在是’做事用人’,但你要走向’用人做事’”。“做事用人”就是你把事情怎么做想得清清楚楚,越往后走,会接触到“用人做事”,这事儿怎么干你也没搞清楚,你根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要找到最有可能把这个事情想清楚和做出来的人,让他带一个合适的组织。
侯毅做盒马,就是张勇的“用人做事”。侯毅将盒马比做“四不像”,这里有精选的超市品类,也有生鲜、堂食、配送,要做到这个必须有4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的的确确是个“重模式”,重模式,就是需要很多钱,张勇对侯毅说,“你大胆尝试,钱的问题我来给你解决”。
张勇的果断与阿里的传统有关。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未必是个贬义词,它也有“惯性成功”的一面。阿里从阿里巴巴B2B开始,不断的开辟新业务,2003年内部创业做了淘宝,2005年淘宝孵化出支付宝,再后来又有了天猫、阿里云、闲鱼、钉钉等等,张勇更亲自参与了天猫的“内部创业”,力主集团All in 无线,使手机淘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商平台。
内部创业往往比创业更难,但阿里却在持续的开辟新战场。
2015年,是阿里开辟新战场的一个重要节点。阿里不断涉足线下零售,进行投资布局,2015年战略入股苏宁易购,此后还有银泰、三江购物、百联集团、高鑫零售等。
阿里的“新零售”,有渐进式的改良,也有盒马这样的“新物种”。张勇在提到“新零售”时喜欢说的一个词是,“顶层设计”。盒马就是人、货、场三个方面综合进行顶层设计,在大数据支撑下的产品、数据技术和运营结合的“三位一体”全新的运营方式。
2015年3月,盒马正式创立,它的临时办公室就在阿里云的上海办公室。把盒马的项目放在上海,一方面是为了保密,另一方面则是,上海是中国零售业最发达的城市,得“魔都”者,得天下。盒马是张勇上任CEO后的一次“豪赌”,盒马正式向全世界宣告它的身份,是在2017年7月14日,张勇带着马云参观了盒马金桥店,品尝了一番龙虾、帝王蟹等海鲜,临走时,还打包了小龙虾月饼和盒马自制的配料醋。三天后,阿里正式对外宣布,盒马是阿里在新零售的探索项目,它也成为继天猫、飞猪、蚂蚁、虾米、菜鸟等后,阿里巴巴动物园的正式一员,从2015年到官宣,盒马在上海试验了两年。
侯毅在上海的盒马创业,用“打磨”一词更适合。2015至2017,盒马创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张勇也承受了不少的压力,长达两年时间的等待。
阿里的一位员工将盒马称之为“强大的中台和数字化支撑的产物”,她说,这是阿里所独有的。梁宁将盒马比作是“云端”的胜利,阿里的“数据智能”的赋能。盒马有淘宝、天猫的消费数据,也有高德地图的出行数据,还有阿里妈妈的营销数据…阿里的数据特点是,多维度,全链条,平台化,淘宝、天猫的消费数据比较起传统零售来说,更是多维度的数据,传统线下商超核心维度是“货”,它们知道哪些商品卖得好,淘宝、天猫数据的核心维度是“人”,不仅知道什么商品卖得好,更知道哪些用户喜欢哪些商品——盒马的选址与选品,都是“在云端”。
张勇并不止步于盒马的成功,在他看来,盒马更像是阿里为“新零售”输出的一个样板工程,阿里有能力和意愿为传统零售的升级提供服务。2019年1月11日,张勇生日当天出席了“阿里巴巴ONE Business企业大会”上,阿里启动了“A100”战略合作计划,张勇说,“阿里巴巴每月活跃用户超过6亿,包括技术驱动的零售、移动支付、数字营销、媒体娱乐、IT基础设施等在内的近30个业务部门专门从事企业服务。阿里巴巴一直是中国和世界各地企业利用中国市场不断增长消费力的领先合作伙伴。由阿里巴巴操作系统推动的A100计划,将是企业在数字时代获得全面企业服务的一站式商店”。
不断开辟新业务,或者说新的赛道,是阿里过去十几年里不断成功的原因。阿里内部将这形象地称之为“履带战略”,从阿里巴巴B2B到淘宝,再到支付宝、阿里妈妈、天猫、阿里云等等。事实上,张勇也在开辟新赛道中不断证明自己,天猫、手机淘宝、盒马,都是全新赛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淘宝,淘宝也是年轻一代宏大梦想的镜子”。淘宝15周年的商家大会,是在2018年5月17日,张勇说,“今天我们正在走向未来数字经济,正在重新定义淘宝的路上”。
2018年,是淘宝的丰收一年,2018年Q1,淘宝新增用户3700万用户,第二季度再增长2000万,第三季度,又新增2500万,到了第四季度,淘宝新增用户数为3300万,连续7个季度新增用户超2000万,目前淘宝月活跃用户数为6.99亿。
对于淘宝,张勇有几个论述:淘宝造物节上张勇说,“淘宝已经走在内容化、社区化和智能化的路上,它不再是个货架,最重要的功能是发现和推荐,是创造用户需求”;线上的淘宝是最大的创新场;在澳大利亚时,张勇说,“淘宝是一种乡愁”…
一代人都一代人的淘宝,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淘宝。张勇出任阿里CEO,甚至成为阿里未来董事长,均于淘宝有关。2013年9月10日,张勇从B2C事业群总裁变更为阿里集团COO,4个月前陆兆禧出任阿里CEO,这年9月23日,阿里发布了即时通讯工具来往,更早之前,马云发出了“火烧南极洲”ALL in无线的动员。如你所知,来往并未撼动微信,很快,原由陆兆禧负责的无线业务交由张勇负责。
9月的一次总裁会议上,张勇请与会的阿里高管一起思考无线战略,电子商务是阿里巴巴最强的东西,阿里应该去重新定义电子商务,无线互联网整个商务形态和用户接受方式会发生变,但最核心的需求是没有变的。这次会议达成的共识是,将手机淘宝客户端确定为整个阿里最重要的战场。
张勇带队,在各个部门抽调骨干,全倾全力做手机淘宝,手机淘宝的成长,确保了阿里集团无线战略的成功。张勇在2018年阿里投资者大会上提出“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这一系统的基石便是淘宝。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2013-2015,阿里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淘宝从PC向无线的迁移,确切地说,张勇的“重新定义淘宝”是从2015年开始,倘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淘宝过去四年的探索,那应该是:农村淘宝、社区化、内容化、智能化、年轻化、国际化。
阿里偏爱造节,张勇一手主导了“天猫双11”,进入无线时代,他也主导了另外几个节日,均于淘宝有关,一个是“淘宝年货节”,一个是“淘宝造物节”,年货节呼应农村淘宝,造物节则呼应年轻化。
2016年启动的淘宝造物节,迄今连续举办三届,造物节是对淘宝的重新解构,赋予TAO以新的内涵。造物节是为“万能的淘宝”,叠加“淘TAO”的新意:T,technology,技术、极客、创新;A,arts,潮流、艺术、娱乐;O,originality,设计、创造、创意——这些指向,均是面向年轻消费者。
“淘宝上万物生长,不缺知名度,我们考虑的是如何让淘宝来引领热爱创新、潮流的90后一代,甚至创造出更多的新物种”,回顾淘宝造物节的设计初衷张勇接受媒体时如是说,“造物节就是希望大家不买东西也上淘宝,我们需要的是产生精神链接”。
张勇的这番论述,也是手机淘宝在过去四年取得不俗表现的原因所在。张勇认为,天猫是帮助用户“save time”,淘宝则是kill time,PC时代淘宝的核心应用是“搜索”,成就淘宝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超链接跳转机制下的“全网营销,淘宝成交”。移动时代,APP孤岛效应强化了马太效应,也让手机淘宝成为一款国民级应用。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是,移动互联网没有了“流量”概念,至少对手机淘宝来说,是这样的。
淘宝不缺流量,每天都有近2亿人登录手机淘宝,6.99亿的年度活跃消费者,并且两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淘宝需要的是每个用户的更多时间,更科学的流量分配机制,以及面向每一细分人群的活跃运营。
2016年开始,张勇反复强调几句话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找货”和“货找人”,人、货、场的重构。在张勇看来,淘宝不仅仅是一个售卖商品的平台,更是一个消费社区,“我们希望给大家更多的乐趣、更多内容,大家在淘宝上买东西的时候觉得非常开心,即使不想买东西,还想去逛淘宝,这就是我们的运营的逻辑”。2018年9月18日的投资者大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消费者愿意停留更长时间,将不仅满足他们现在的消费需求,还将触发新的消费需求。
淘宝内容化和社区化最典型产品是“淘宝直播”,2016年3月,淘宝开始探索直播,2018年淘宝上一共有81名主播年引导销售额超亿元,进入淘宝直播亿元俱乐部,涵盖服饰、美妆、珠宝、母婴、箱包等类目,直播拉动成交金额排名最高的是珠宝行业,所有商家超6成的成交额来自直播,园艺鲜花这些相对小众类目也在直播中迎来爆发。淘宝直播的目标是,未来3年带动5000亿成交额。
2018年10月,手机淘宝再次改版升级,首页频道展示方式的改变,将信息流推荐功能“猜你喜欢”提前,也增加了更多空间,实现了基于多维度消费场景的智能推荐。此外更重要的是,新版强化了直播、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也强化了“聚划算”、“海抢购”、“天天特价”等营销玩法。2018年11月,“天天特价”升级为了“天天特卖”,除了“C2M”模式,“天天特卖”也拥有“淘宝特价版”单独的App。
2018年“双十一”,马云与播主李佳琦一同直播卖口红
从2015年开始的农村淘宝,2016年启动的社区化、内容化,再到2018年春节期间的老年版、亲情号、春晚冠名,年轻化策略,以及面向三四线市场的场景促销,一系列运营策略的成功,让淘宝在2018年进入了收割之季。相比较数据,张勇更看重的是,淘宝与消费者精神和感情层面的链接。
2018年4月,张勇在悉尼接受采访时说,“很多事情做对了,做出意义来了,多年后回头来看,就成了历史的选择”。
张勇对外形象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稳定: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永远的衬衫、西装和皮鞋;语速不急且徐,讲话四平八稳,又深入浅出。
张勇是个低调近乎无聊的CEO,哪怕笑起来,也是含蓄十分。
马云的演讲,像诗歌,唱得是大江东去,千里江陵一日还,张勇的演讲,更像散文,娓娓道来。
上任CEO后的一次采访,有人问张勇,是否担心自己成为马云阴影下的CEO,张勇回答说,“第一,马云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的存在是客观事实;第二,是阴影不是阴影,完全取决于你怎么做。马云肯定希望他挑选的人能够成功。所以,要考虑的是怎么样去利用好董事会主席的资源,而不是把他看成一种负担”。
2017年开始,张勇语言体系更多的输出“形而上”的理念与概念,如“顶层设计”、“重构”,在此之前,他的发言,更多关注细节和具体。2018年,张勇在“电子商务水电煤”的基础上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输出——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在此之前,他一直强调商业的“数字化”,而“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就是为数字化商业提供的解决方案。
2017年阿里18周年年会上,马云说,“很多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很少人因为相信而看见”。“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也成为2018年双11十年之际的主题,这是阿里CEO张勇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2018年11月2日,阿里发布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时,“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首次出现在财报中。
张勇在2018年致股东信中表示,阿里巴巴经济体当中,包括购物、娱乐、本地生活等多元化的商业场景及其形成的数据资产,与阿里巴巴正在高速推进的云计算一经结合,共同形成了独特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
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与此前的“电子商务水电煤”,遥相呼应。
阿里员工说,从“电子商务水电煤”到“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一脉相承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改变的是:从“电子商务”这一具体细分回归到“商业”本身,“水电煤”指向是提供必需的服务,“操作系统”指向提供服务的同时,还有了清晰的结果呈现,所见即所得。
“水电煤”强调的是标准化的基础服务,“操作系统”提倡的是按需服务、精准服务。
“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的核心底座,是阿里巴巴数据银行DataBank,大数据是阿里操作系统这个平台流动的最重要的资产,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涉及交易、支付、物流仓储三块的海量数据,确保了阿里数据的“大”,与此同时,这三个平台数据的联通,以及与优酷、高德、UC、虾米、分众等阿里生态的数据打通,确保了阿里数据银行的“全”与“活”——阿里数据银行与其他不同之处就在于,这是一个“活数据的闭环”。流量越用越少,数据越用越多。
张勇说:“阿里巴巴的商业操作系统是什么,就是横向的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包括触达消费者、触达用户,包括这些消费品类的经营阵地,所有加在一起,构成一个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在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这个层面、这个视角来看,我们是非常独一无二的,全世界也没有这样一个公司,有这样一个商业操作系统,不仅能够直接面对消费者,触达消费者,服务消费者,同时能够全方位服务一个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供应链,到销售、营销、用户运营,各个环节给他们提供服务”。
张勇所描绘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其实更像是数字化商业的“云计算”。按照他的定义,未来,阿里巴巴更像是一家科技服务公司。
图表制作:司欢
图表架构与表内信息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
“零度”是《中欧商业评论》旗下的原创长篇栏目,以公司研究、商业人物报道、深度理念阐述为主。《中欧商业评论》为版权所有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