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完结:蒋介石到最后也没搞清楚自己败在哪里
电视剧版《大决战》已经完结,这部剧的故事起始于重庆谈判,终结于新中国成立。这版《大决战》抓住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演出了“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逆转过程,描摹了1945年到1949年在中国上演的“活剧”。
我们习惯了弘扬作为胜利者的各种英雄事迹,而这次,《大决战》也对“大反派”蒋介石的“故事线”进行了生动诠释,展现了作为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从战略到战术、从高层到基层、从内政到外交的各种决策场景。
虽然,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到最后也没搞清楚自己装备精良的“党国精锐”败在哪里,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对于国民党军队的覆灭,蒋介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国后,很多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都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归罪于蒋介石的“瞎指挥,乱调遣”。为什么这些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会这样说?
因为每次在战役的关键时刻,蒋介石总会跳出来帮倒忙。用我军的话说,很多时候,蒋介石更像是被策反的内应,为共产党军队的胜利提供“神助攻”。
其实,指手画脚的本质,还是其多疑的性格所致。常言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可是在剧中,蒋介石总喜欢坐着飞机到各个战区发号施令,招呼不打就来,一声不吭就走。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可生性多疑的蒋介石偏偏喜欢用电话遥控战局。
就拿东北战局为例,杜聿明在东北发动的几次军事行动,虽然没有达到国民政府的预期,但东北并未出现什么乱局。可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先是让自己的干女婿陈诚取代了杜聿明的职位,将整个东北搞的是乌烟瘴气。
迫于军中上下的压力,蒋介石又委派卫立煌去东北收拾陈诚留下来的烂摊子。可是任用卫立煌,他总有些不放心,因为卫立煌并非是自己的黄埔门生。因此,在东北作战的方略上,两个人永远都无法达成共识。而我军则在这个期间,完成了对东北战略的部署。
真正懂得用人的领导者,要做到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境界。在管理学中,“授权”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美国内陆银行总裁拜伦曾对自己多年的管理生涯进行总结:优秀的管理者一旦做出决定,就应该把这件事抛到脑后,不再过问与干涉,这就是拜伦法则。
在现实管理中,管理者们对于授权二字总是格外迟疑与警惕。有些管理者认为员工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宏观视角与办事能力。但实际上,授权交接工作的启动,本身就意味着对员工智慧和能力的肯定,如果没有这样的肯定,授权就会变成冲动盲目的行为。
此外,授权工作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凝聚员工向心力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借此谋求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如果授权之后管理者又横加干涉,无疑会成为员工执行中的一大阻碍,一个事事疑心的管理者也会令员工觉得不可靠,彼此的互信也就荡然无存。
任人唯亲,屏蔽谏言
在旧时代的军阀混战中,军队一定要牢靠掌握在自己人手里,这是蒋介石治军的第一要务。
因此,我们看到北伐尚未开始,蒋介石就制造“中山舰事件”,牢牢控制军权。后来,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蒋介石对于军队的掌控,始终把自己的嫡系放在首要位置,能力倒是其次,是绝对的任人唯亲。
剧中,我们看到蒋介石的那些黄埔学员都喜欢称呼其为校长,而不是总统或总裁。表面上看是显得将领和统帅之间的亲密无间,实际上背后则是很复杂的利害关系,甚至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问题,更是关乎蒋介石的统治手段。
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经过三天战斗本可攻下塔山阵地,但蒋介石给前线将领阙汉骞下令,全军休战一天,等待嫡系部队罗奇和他的独95师的支援。这可把阙汉骞与范汉杰郁闷坏了,这不仅是来“抢功”的,还硬生生给了共产党军队一天的喘息时间,范汉杰完美的锦州包抄计划因蒋介石的介入化为泡影。
实际上,无论是范汉杰、杜聿明还是傅作义等将领,都被蒋介石任人唯亲以及将领间趋利避害的风气所拖累。比如,在共产党军队攻打锦州之时,卫立煌与廖耀湘两路大军故意作壁上观,迟迟不按计划进行营救,最终令锦州城破防。
造成样的局面,蒋介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却不停质问阙汉骞,为什么大好形式会最终战败。阙汉骞一怒之下道出真相,却被蒋介石大骂“党国之耻”,如果蒋介石能够早些意识到自身用人的问题,听取多方建议,摒弃任人唯亲,也不至于痛失东北大片领地。
有过驾驶经验的人都知道,当车开入隧道时,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的视野会局限于前方与后方有限的范围,从而变得狭窄。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也经常会面临同样的困扰,这就是管理学中的“隧道视野效应”。
由于个人的视野有限,容易产生偏激的个人意识,导致领导者有可能无法全面地权衡眼下与未来的得失,也正因此无法带领企业走得更远,这与辽沈战役中,蒋介石的诸多短视决策极为相似。
比如任人唯亲就是由于其从军阀混战中得到个人经验所致。实际上,国民政府有着统一的指挥系统,与北洋时期松散的军事集团有着天壤之别。
虽然,蒋介石的本意是为了获得胜利,可惜片面的认知导致了错误的决策。众所周知,把握好当下固然是企业领导者最基本的工作,但当下并非企业发展的一切。发展的要义在于未来,只有把眼光放长远,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
作为领导者,最忌讳隧道视野效应的出现。而只有兼听则明、头脑清醒,能跳出固有思维的人,才能洞悉当下,看到更远的未来。
利益至上,毫无信仰
剧中,为了鼓励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在攻打塔山阵地前,蒋介石特许罗奇动用政府储备金,企图用金钱来激发国民党士兵的斗志。实际上,除了混一口饱饭,国民党士兵确实不知自己为何而战,许多将领更是在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中消磨了意志,养成了争功诿过的习性。
自蒋介石“剿匪”以来,共产党军队就作别大城市,再次深入乡村开展“诉苦”运动,解决了共产党军队“为什么而战”的问题。同时,农村开展“土改”运动,解决了群众基础的问题。土地是财富之源,土改是归附民心的利器。任地主、老财百般阻挠、破坏,土地实打实地分到农民手中了,他们就知道了谁是自家人。
反观白崇禧也搞了国民党土改,却只是东施效颦,将农民手中的土地再次还给地主,借乡绅之手搜刮民脂民膏。此后,蒋经国的币制改革更是对民间财富的新一轮掠夺,用以支撑巨额的军费开支。最终令民众对蒋家王朝的信心彻底破产。
对企业和领导者而言,信仰如同企业的使命和愿景,它不同于趋利避害的低阶目标,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高阶追求。只有管理者和员工确立共认的使命愿景,才会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效果,这就是管理学中的舍恩定理。
舍恩定理是麻省理工教授舍恩提出的论断。本意指一种理念只有在真正相信它的人手中才能开花结果。实际上,这对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对事业怀有信心,相信自己所定下的高阶目标,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而对信念的坚持会为领导者和团队带来认知迭代与启迪,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动力。
【CBR直播间】第一期
《剧本杀的诱惑》要直播了!
快来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