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结婚之前」和「没有结婚之前」似乎意思一样?丨语言学午餐

2016-01-16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

小编Nana按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没有VP之前”这种结构,比如“在你没有结婚之前”。乍看起来,这种结构木啥问题,但是稍微推敲一下,我们就会觉得逻辑可能有些问题。


为啥既可以说“结婚之前”,也可以说“没有结婚之前”?多余的否定标记“没有”是否可以去掉,它存在有何意义呢?


本文就语体风格和篇章语段着手,分析“没有VP(Verb Phrase, 动词短语)之前”这种结构出现的情境,以及其独特的意义。



特邀主厨丨程伟民


#基于用法的语法描写与解释#


现代汉语中的“没有VP之前”和“VP之前”两个格式,从形式上看相反,但是在实际言语运用中却经常可以互换,并且从语义— 即所指示的时间来看又是一致的。譬如以下的例子:


1)对客人来说,在主人指明座次之前,客人是不能随意就坐的。= 对客人来说,在主人没有指明座次之前,客人是不能随意就坐的。

2)来之前就听说您的事情了。= 没来以前就听说您的事情了。

3)结婚前我们不知道婚姻的滋味。= 没结婚前我们不知道婚姻的滋味。


等号两端的句子在表意上没有什么区别。“没VP之前”的“没”也因此被视为句法上的羡余成分。


中国人对此往往习焉不察或不以为意,但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每遇此却常感困惑,并且将其与自己母语中的表达对比, 由此质疑汉语语法是否讲逻辑。


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语法观,认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来选择合适的语法结构,但表意并不是人们进行语法选择时考虑的唯一因素,还会有心理和社会变量的参与,我们就可以判断选择不同的形式可能体现不同的用法即反映主观的交际意图和策略甚至特定的认知方式。


而这些也才是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师所真正需要的语法描写和解释。就“VP之前”和“没VP之前”两个格式来说,二者在指示实现的时间上一样,并不意味着这个时间对主句所构成的影响是一样的,也不意味着这个时间在说者和听者解读起来价值相等。


因此,分析这两种格式的使用环境或曰使用条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由此发掘“没VP之前”在汉语中存在的理据,就是研究值得深人的方向。



#两格式对语体风格的选择#


利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我们把范围限定在口语、小说、散文、社科、法律、科技、说明类语料,从中检索出含有“没/未VP之前/以前”和“VP之前/以前”的例句共494例,其中“没/未VP之前/以前”的例句有103句。


对这些语料在语体上加以对比,得到如下结果:




从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VP之前”与“VP之前”在使用上的语体差异:在小说、散文等文艺语体与社科、法律、科技等事务语体中, “VP之前”与“没VP之前”的分布是很不一样的,在文艺语体中,两个格式的使用比例是,但是在事务语体中,两个格式的比例却是。


这说明“没有VP之前”的例句更多出自文艺语体,特别是一些叙事抒情性文字,在事务性语体中比较少用。相应地,“VP之前”除了在文艺语体中大量使用外,也大量应用于事务语体、知识介绍说明性文字,比“没VP之前”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关于语体差别这点, 曾少波(2004)曾撰文提及,可惜未见实证性统计论证。但笔者认为语体应作为考察羡余否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不同的语体意味着不同的语用风格,像事务性语体,关注信息传递的准确直接, 会尽量避免含糊和言外之意、冗余成分自然是越少越好。


文艺语体相对事务语体,却要多些情感态度,更讲究润饰修辞, 没有后者那样力求平实客观。“没VP之前”在文艺语体中常见而少见于事务性语体,说明羡余否定的使用更多是出自修辞需要。


譬如与“没VP之前”关联的主句,也常常有否定形式,或用反问句式,在散文、小说对白中最为常见。这样的情况占103例“没VP之前”例句的1/3。


总之,整句话的语气是强烈的,风格是“文艺腔”的, 以表达情感态度为主要倾向。以下(4)- (9)例即可见一斑。石毓智(2001)指出这是两种表达功能不同的结构,用“没……VP之前”的作用即是“加强否定语气”,是很有见地的。


4)没说之前,你务必得没事人似的,别给我露了。

5)他命令地下室的人在没有得到通知之前不要就寝。

6)在没有收集到充足的素材之前,他是绝不会轻易写作这个本子的。

7)在这个厂还没被接收前,总得有个人临时维持着不是

8)我未动身前,又何尝不自喜此去又可以有机会饱餐西湖的风色,邓尉的梅香— 单提一两件最合我脾胃的事。

9)没见到铅字前,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


相比较而言,“VP之前”的上下文语境,最多见的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地道出“VP”实现以前的内容,叙事色彩突出,如例(10)- (13):


10)我自己在遭受处罚之前, 曾经十分崇敬和喜爱我们的老师。

11)他调来G大之前,他家乡的小市已经风传他将出任大中文系主任。

12)我返校之前,将军突然患了脑溢血。

13)我心想趁他站起来之前,让他把一切都说完吧。


即便是表达态度,我们看到的文字表述风格也多是指示、建议和决议性的, 往往是就事论事,客观地陈述观点说明要求,与之联用的情态动词,也多是“必须”、“应当”、“可以”等强调客观条件的一类。缺少如“没VP之前”句子当中诸如犹豫、争辩等更复杂的情感色彩,而且这类“VP之前”句子多出自事务性语体,如例(14)- (17):


14)邵雍以为,伏羲画卦VP之前, 《易》早已存在。

15)复审请求人在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决定前, 可以撤回其复审请求。

16)对这些进行讨论VP之前,必须首先考察一下佛学的几个一般概念。

17)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VP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两格式的篇章语段特点#


“VP之前”和“没VP之前”也都用在说明或叙事性的小说、散文语体中, 即便在这类语料中, “VP之前”使用的比例和范围也远远大于“没VP之前”。那么二者在出现的语段的特点上有无分别呢?


之前研究均指出“没VP之前”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可以是导致后面情况发生的条件或原因。“没”具有强化焦点的作用,促使“VP”这一事件成为中心话题,表达者可围绕该话题回溯过去,从而进行对比论证, 以“VP”未发生VP之前的状况来反衬“VP”发生之后的情况”(王灿龙,2004;许有胜,2006)。


在“没VP之前”出现的上下文语段里, 我们的确看到比较多的诸如“可是”、“以为”、“不过”等转折性词句,以及“VP之后”与“没VP之前”对出的情况。在86例中,含有明显的表达对比意图的词句,超过20例,占到23%。如:


18)我欲有所歌, 有所鸣颂,但是我一开口,在声音没有走出喉腔以前,眼睛已经被泪水灌满了。

19)对混饭吃的, 他打算一律撤换,但在没有撤换VP之前,他也给他们活儿做。

20)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VP之前, “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21)价格也没谱,今天一个价, 明天一个价;睛天一个价,雨天一个价;没上车之前一个价,上车之后又是一个价。

22)在两个妇人还没有乘车驶过之前,他也目不转睛地望着她们。当她们驶过之后, 又有同样的士兵……

23)在日本人没有明定办法VP之前,我们不教青年们失学在他们有了办法之后,我们忍辱求全的设法不教青年们受到最大的损失。


例(18)- (20),转折词为比较“走出喉腔”、“撤换”、“成为”等实现前后主句情况的变化提供了线索, 反映说话者的态度倾向实现与否, 对分句的主句事件或行为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多费些笔墨论证这种影响很有必要。以下即为语段要考量的命题:

`

18)声音走出喉腔前后,眼睛有没有被泪水灌满。

19)把混饭吃的撤换前后,他给不给他们活儿做。

20)那块土地成为日本的前后, “家”在我等于有还是没有。


“VP之前”的上下文中也并非不存在对比的情况。如:


24)在做出这个决定VP之前,我曾经做恶梦、出冷汗……但是决定了以后, 一切就都好了。

25)我结婚前,姑娘要求我是党员和有大专文凭,结婚之后却要求有钱有权力,当我有了钱的时候老婆早已经跑了


但此类明确显示对比的语段,比例只占266例的12%,也就是说,“VP之前”的语段显露对比意图的频率要低于“没VP之前”, 既然这时语境特征相同,而且“VP之前”与“没VP之前”在前方无其他限制成分时完全可相互替代,那么我们不妨这么认为“没”所起的作用, 只是在修辞上来强调对比,把“VP之前”这一时间的重要性突出出来,突出对比的意图和效果。



#结语#


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例子和统计揭示了“没VP之前”与“VP之前”在使用环境上体现出的语体、语段特点的差别,可以得出使用“没VP之前”更多是出于修辞表达的考虑。


具体来说,即人们在表达某个时间义时,之所以选择“没VP之前”形式而不选择“VP之前”,是因为人们不单关注有没有发生的时间,更关注“VP”事件对其他事件造成的影响,这是一种心理现实性。“没”既为加强否定语气的标记,也为加强对比的修辞效果的标记。


承认“没”在“没VP之前”结构中是强调语气的标记, 即认为“没VP之前”的应用是修辞手段,并不意味着对“没VP之前”和对“VP之前”的选择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表现为一定的倾向性, “没VP之前”和对“VP之前”对某些词语或结构的选择也有强制性的一面。譬如“VP之前”对“临”、“就”的选择,形成“临死”“临行”“临终”“临战”“临别”“临走”“临来”“临离开”“临去世”、“就在VP之前”等近乎凝固的结构,或“没VP之前”对“还”“尚”的选择,形成“还没之前”、“尚未前”格式等。


这个现象被王灿龙(2004)概括为“VP之前”以临近发生的时间为优选, “没VP之前”则对靠近发生的时间明显排斥。这种解释被认为是形成“VP之前”与“没VP之前”对立的语义认知基础。


笔者认为,这两种形式的并存,体现出汉族人对同一事件惯于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甚至深人事件内部考察其状态的认知习惯。这样的认知习惯在语言中就表现为汉语的时体(aspect)范畴发达而时制(tense)系统不发达(孙英杰, 2007),“着”“了”“过”甚至一些补语格式和副词都成为时体范畴的语法标记,但时制的表示均有实词承担,并无明显的形态标志。


如“下雨了”“下着雨”“在下雨”,其表示的时间如果不用时间词语点明就是不确定的,但各自状态的区别却异常明显。在“VP之前”和“没VP之前”这个结构中,我们看到的也是关于时间义, 由“前”这一实词来表示, “没”的出现与否反映的都是对事件状态的在意, 透出国人观察事件时视点的灵活与丰富。


以文章开头提的例子来说, “指明”和“没有指明”,如果从“指明”这一刹那的那个时间点上来看,前者是从肯定其发生的角度来看,后者是从否定其未发生的角度来看的。


因此,这句话“指明VP之前”和“没指明VP之前”,就事件发生的绝对时间点而言具有同样的语义真值。同理, 如把“来”、“结婚”也视作瞬间完成或实现的完整事件,则肯定其发生与否定其发生的时间点,也是重合一致的。


汉族人观察事件惯于深人事件内部考察其状态,语言上则表现为对动词状态的处理丰富多样。关于这点,是很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接触到汉语的事件描述时,常常需要费时间扭转的一个认识。


按照洪堡特学派的认识,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来实现。


汉语中一些典型的冗余否定现象,如“好不”、“差点儿没”等等,常常作为汉语既有趣又令人迷惑的例子被谈及,不止本文所论及的“没VP之前”。对于这类语言现象的研究和思考,不但有趣,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讲,也会帮助他们加深对汉语和汉族人思维方式的理解,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之一。


本文选自:

程伟民(2009),语体和篇章特点对同义结构选择的影响:以“VP之前”与“在没有VP之前”为例,《修辞学习》(5):45-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