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慈悲喜舍|嘎玛仁波切告诉你 如何让众生快乐起来....

2016-01-03 湖心亭看雪客 湖心亭看雪客公众号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特别提示|所谓慈无量心,即友爱之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悲无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众生脱离苦境。喜无量心,即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欢喜之心。舍无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执着,又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对待之,故又名等心,或者均心、平心。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大般涅槃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
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
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 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慈无量心

1


学习慈母精神

一位慈母,无疑是非常有智慧的,她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不会一味纵容自己的孩子,只考虑眼前的片刻所谓快乐和满足。那些慈悲对待自己孩子的母亲,就算偶尔打骂孩子,也是为了教导孩子走入正途;不管孩子是乖巧还是顽劣,都不放弃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


慈母,深知因果,因为怕孩子遭遇苦果,而永远教育敦促孩子向善;无论身体、语言或心灵,永远都是以平等的方式对子女无私付出,希望孩子以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未来都不要受苦受难,永远快乐,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慈母精神”。

2


重视慈“因”的播种

什么才算“慈”?佛教的“慈”,是指“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不仅希望所有众生得到快乐的“果”,还要能创造产生快乐的“因”。我们平时都发愿,希望每个众生都具足快乐和福报,但若平时以伤害其他众生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却是在造恶业。所以只是希望他们得到今生和来世的快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为了让自他得到快乐,实实在在去付出,创造快乐的“因”。


古人常说,“要让别人吃饱,并不只是给他们食物,而是要教他们如何耕种,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因此,我们希望所有一切众生成佛,就要不只是短暂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如布施财物等,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怎么行善,如何累积福报,创造究竟解脱成佛的大乐之因。


作为一个佛弟子,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灵,要时时善护念,并要常常引导自他“为了他众的快乐而无私付出”。

寂天大师曾说:“眼视众生须以真诚慈爱,不能藐视众生。”

即使是眼看众生,也不能用瞋恨心带动的表情,怒目相向,而应该以慈爱的眼神去关注。这不能只当成口号喊喊,而是必须为了他众的真正安乐,不断地用心去思惟,用语言去赞美,并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想方设法让他众真正得到快乐与善妙;而且,不只今世,生生世世都愿意为了众生能够得到安乐,而付出自己的身、口、意。

3


人道的殊胜处

在六道之中,人类有很多机会累积福报资粮,甚至有时可说比天人有更好的因缘,因为天人没有出离心,就像有些目前看来富贵的人也是一样,往往注重眼前的享乐,而失去出离心,也不能积极去播种善因。


人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会舍取因果。只要去播种善因,善果自然就会成熟,有办法舍掉苦因,就不必遭受恶果,这点人类比其他生命要殊胜。但这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对学佛的我们而言,机会比一般人还要多,因此更要好好善用。

4


欲修慈心,从孝顺父母做起

通过学习慈母之精神,我们可以不断增长大慈之心,以作为发菩提心的来源和动力,不只为自己发愿,还要为周边其他众生、为自己的父母亲人去发愿。因由慈母精神的启发引导,我们更要回馈尊长,从孝顺父母做起。


阿底峡尊者曾说:“对远来之客、久病之人以及年迈的双亲,能行慈爱之事与理解空性有同等功德。


对千里迢迢前来,非常疲倦,得不到食物与帮助的人,我们应予以协助。久病之人较之新病之人,往往少人关怀,即使有亲缘关系,能真正用心照料长期卧病在床或年迈父母的人,也少之又少。所以阿底峡尊者说照顾他们,特别是照顾年迈的父母,最能代表大慈的象征,和理解空性有同等的功德。


无论是佛陀或历代高僧大德,都教导修“慈无量心”应从父母开始。伟大的佛陀为了感谢母亲的恩德,到三十三天为她说法。


佛经上说:”如果儿女将父母扛在左右肩上,围绕整个宇宙、整个大地,也无法报答父母的恩德。但是有个方法足以报答,就是让父母行善、修行学佛,让他们理解生命的珍贵,理解生命会延续轮回,而让他们的心在感到无助时,能够有所依。”

莲师也说,“不要让长者灰心失望,要记得孝顺。


父母的心,总会想着为孩子好。当父母年迈时,比较容易灰心失望,因此不要刺激他们的情绪,要避免语言上的违逆,这样的罪过很大。从父母亲友开始,渐渐扩大范围,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快乐,拥有福报,而且要力所能及去付出,否则空说不愿行,就已和佛法背道而驰,更不用说实践救度一切众生的誓愿了。

悲无量心

1


人溺己溺

大慈,是希望每个众生都能得到快乐、平安等人天福报,乃至成佛,即“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大悲则是“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


《战国·孟子·离娄下》中有这样一句话,“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把别人挨饿看作自己挨饿,把别人被淹没看作自己被淹没,设身处地,急他人所急,替他人着想,这种人溺己溺之心,是佛子要学习的。

2


众生皆是悲心的对境

六道一切众生,无不在轮回的痛苦中苦苦挣扎,我们了解到这一点,作为佛子决不能无动于衷。要将一切众生正遭受的苦,视为悲心生起的对境。因为深知一切众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而他们的很多感受是现在的我们无法体会与表达的,从而希望众生永远不要受苦,并能播下不受苦的善因,不去造作恶业,不去播下恶的种子。


真正的感同身受,不能只用嘴巴说:“众生现在的痛苦,我也感同身受”,而是要用心去理解他们真正的痛苦,站在其他生命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至少不要去怀疑他众的诉求,而要认同“他有自己的苦衷”,不要肆意去批判他众的言行,而要从其他生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所有怀疑和批判的过程,都是在收集负面念头,对他众没有好处,对自己也毫无益处。有悲心的人,不会带着负面的身口意去面对他人。

3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我曾和一位很好的美国朋友,在印度讨论过一件事。有个约十二、三岁的小朋友在餐厅打工,母亲是个乞丐。这位朋友认为,这是东方人在剥削童工。我半开玩笑地对他说:“换成是我,如果有食物吃,我会先选择被剥削,基本的温饱得到解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维持生命的来源。”他比较坚持自己的看法,

我接着说:“如果你现在出钱让他去读书,而且负担他成长的所有费用,我可以认同你的讲法。否则表面上看起来你说的话是为孩子好,也许你自认为这很慈悲,但我想对这个孩子而言,他会认为你的讲法实在不合逻辑,因为对他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食物,以及那一点点钱。”


对待一件事用不同角度去衡量,会有不同的观点。有能力养活自己,身上拥有钱财的人,会觉得这些父母怎么能这样对待子女?但其实对这些父母而言,小孩在餐厅打工,起码能解决他的饮食问题,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些零用钱。如果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评小孩或他的母亲,甚至抗议餐厅老板剥削童工,让孩子失去生存的来源,陷入饥饿等痛苦中,这能算是行善吗?


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一样,有人认为快乐就是挣更多钱,假期多,可以到处游山玩水;但对三餐不继的人来说,当他们的下一餐有着落时,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悲无量心,是希望每个众生都能脱离他正在遭遇的痛苦,并永远不再受苦。这要从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做起,否则仅通过表面看到的事,并不能体会他众的苦楚,以及他们所期望的快乐究竟是什么。把自己当成他众去思考问题,才能让悲心更进一步接触到众生。

4


亲人是众生,众生是亲人

很多人提到众生,就觉得离自己非常遥远,以至于在面对和自己关系不大的生命受苦时,言辞冷漠,麻木不仁。其实,我们的亲人就是众生的一份子,可以从身边的亲人开始发出悲心。如果是自己最亲爱的人正在受苦,我们就很容易真实的感同身受。而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亲,众生都是我们的亲人,如此思维,慈悲之心便能自心中油然而生,也才会强烈而迫切地希望他们赶快从苦难中得到解脱。所以要告诉自己,众生就是亲人。


一开始,我们可以观想一些正遭受苦难、缺乏衣食,或受病痛折磨的众生,想像如果是自己最亲的人,甚至是自己,正陷于那样的处境中,该怎么办?如此角色替换,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痛苦,就会希望受苦的亲人或自己,能赶快从痛苦中得到解脱,并思维“为了他们的解脱,我能付出什么?能做什么?”要由衷地这样用心想,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喜无量心

“喜”,是“希望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的无量心,藏文的意思是“无量之乐、无上大乐”。众生在轮回中所获得的任何快乐,都不究竟与长久,只有“成佛”才称得上是最大的快乐,所以得到无上的佛果位,被称为“无上大乐”。


如何让快乐永久维持下去呢?唯一的方法是理解般若空性,成佛的究竟之喜,就从其中获得。“喜无量心”不仅希望众生得到短暂的人天福报之喜乐,也希望他们得到永久安乐圆满正等觉的无量喜乐。

1


嫉妒者,喜不生

每个众生的福报不同:有人财物具足,有人幸福快乐,有人长寿无病,有人容貌姣好,有人眷属成群,有人权势强大……不少人在看到他人福报现前时,不仅不为他人感到高兴,反而会生出强大的嫉妒心,总想与之比较,总想怀疑批判,这也使其慈悲心被嫉妒蒙蔽,无法生起,而嫉妒,根本就无法带来喜乐。


我们所追求的菩提心,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将他们安置于暂时安乐的人天善位,以及永久安乐圆满的佛陀果位。可为什么当他众快乐时,我们反而感到不高兴呢?心中酸酸涩涩,像被一张网紧紧缚住,有些不屑一顾,说些不冷不热的话,甚至怀疑、批判、恶言恶语等,这都是嫉妒心在作崇。


在嫉妒爆发的时候,人的言行都是变形的,对他人不会有伤害,对自己却是痛苦的折磨。比如很多人就是无法听到赞叹别人的声音,那些赞叹语听在他耳朵里,就好似在讽刺他一样。别人获得赞美与你何干?心中为什么无端端万般难受?平白无故将自己与他人形成对立,仿佛全世界只能听到自己被赞美,这实在是愚昧的!

2


随喜者,喜乐多

对于得到短暂福报的人,我们必须学会随喜,不能嫉妒。别人的好,要发自内心感到高兴。在轮回中,他众能够感到短暂的满足与快乐,我们真要为他们感到愉悦,由衷地随喜!难道我们宁愿看到他们受苦受难,也不愿看到他们快乐吗?这算什么慈悲心?不能因为他众的喜悦而高兴,快乐着众生的快乐,就谈不上慈悲。


有些众生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已经能拥有很多福报,我们应该快乐才对,而不是去嫉妒。中国有句成语“树大招风”,当一个人拥有了财富、权力等时,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毁谤,而招灾惹祸,伤害也会随之而来;同时,人往往在拥有了一定的世间福报后,智慧就开始递减了,安于现状,不再积极去累积福报资粮,甚至造作很多恶业,加速堕落。


因此,当我们看到众生拥有福报时,还要祈祷他们不会因为这些福报退失智慧,造作恶业或遭遇伤害,并希望他们的智慧也能和福报一起不断增长,福慧双增,双运圆满。当然,对目前福报不具足的众生,也要如此发愿,希望他们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3


喜心对治嫉妒

“喜无量心”,要随喜每个生命所拥有的善乐。对于处于短暂快乐中的生命,我们随喜并祝福他们,对于处于痛苦中的生命,希望因由我们对他们产生的慈悲,快乐将永远与他们相伴相随。


欢喜之心,是对治嫉妒的最好法门。当别人快乐时,自己钻牛角尖无端郁闷的人,是自讨苦吃不明智的人,因为就算再怎么不快乐,也无法将财物权势等福报转到你自己身上。别人过得欢喜自在,如果你总是一副臭脸,就不会有朋友亲近相助。


真心随喜赞叹别人,自己会因为他众的善乐而快乐,消除了因由嫉妒带来的负面情绪,功德也会不断增长。进而发愿去积极努力向善行善,别人也乐意与你同甘共苦,如此才会越来越好。你是想被喜乐所加持,还是被嫉妒带来的郁闷所加持,全看自心如何做选择。

舍无量心

有的人担心,家里人学佛,会对亲人冷漠。就连有些学佛的人,也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亲人越来越冷淡,漠不关心,对他人也不能尽力付出,而是喜欢保持一段距离,并错误地认为,这就是“平等舍”。


平等舍,不是让你变得冷冰冰,对亲人、怨仇之人、一般关系的人都有一种敬而远之,逃避不理的心态;而是让你学会对一切众生平等地付出,为一切众生付出自己“慈悲喜舍”的热情。

1


持平等者除愚痴

对于众生应有的态度,古人比喻为“犹如婆罗门施舍一样”。婆罗门布施的时候,只要坐在他家门口,无论是富人或穷人,他都会一视同仁的平等布施,平等地“热情”付出,对任何人付出的心是迫切热烈的,对任何人付出的行为是平等公正的。

平等舍的真义是对每个众生都平等看待,希望他们都能脱离烦恼与痛苦,得到且永远拥有快乐和福报。真正理解了“平等舍”,可以消除我们的愚昧。


如果未能做到平等舍,不太可能做到真正的慈与悲。因此,我们要学会先放下对亲人的贪恋,再放下对仇人的瞋恨,而后能够平等看待,才能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慈悲。这就是为什么四无量心要先观修“舍”的原因。

2


渐进地练习平等舍

一开始要将不喜欢的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亲,偶尔想一想或嘴巴上说说比较容易,真要实践时,会发觉很难做到。因为“嗔恨”会时不时提醒你,这个人对“我”多么恶劣。这时,可以采用渐进的方式练习平等舍。

首先,将不喜欢的人,以平等舍看待成是与自己不相关的陌生人,不对他们执着“不喜欢”的想法,让自己减轻厌恶的情绪。当心态平衡掉厌恶的情绪后,再继续观修、实践,从内心真正认同他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因此不管对方怎么坏,都应该对他慈悲。

如同大部分父母对表现顽劣的孩子也依旧慈悲对待一样。这样练习平等舍,可以将原本负面的瞋恨心导向善的方面。

3


“平等舍心”对亲仇

从无始以来直至今,我们与众生的亲仇关系,从没有真正的定义。在五浊恶世和末法时代,亲仇之间的关系,会因无常而转换得非常快。如世间亲情越来越淡,为了钱财或微不足道的小事,伤害亲人的例子不在少数。又如许多父母溺爱孩子,子女骄横跋扈,反而成为父母最大的冤亲债主,甚至伤害自己的父母亲。


有种人,你对他好一百次之后,绝不可以对他不好两、三次,因为他会藉由后面几次而对你不满,将之前你对他无数次的好,一笔勾销,这就是亲人和朋友。另一种人,你之前对他不好过一百次,但只要对他付出一、两次,他就会感激不尽,这就是仇人。

要满足自己不喜欢的人是最容易的,你平常对他没什么好话可说,有一天你讲了两、三句好话,他就满足了;但是,人们平时对亲朋的好话说得太多了,有天稍微说得重了一点,对方就会受不了,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伤害似的。


昨天是最亲密挚爱的人,今天可能是伤害的最大来源,而且一般会是最深最难以承受的伤害。因为你希望自己曾经的付出,获得回报,当这种希求之心无法如愿实现时,就会感受到伤害。往往这种对亲朋的期望越大,伤害就越大。


所以我们常说,人世间的情爱是执着与无明的爱,这种缺乏智慧地付出,回报常常会是负面的结果。一切关爱的前提,必须放下过度的执着。否则当你看到亲朋等受到伤害或遭遇苦难时,会觉得比自己不顺遂还要痛苦。你因此感受到的痛苦越大,越说明这是真正的冤亲债主;你对他因关爱而产生的痛苦,就是一种还债。


怨仇之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反而会成为帮助自己的大恩人。此外,在修行上,怨仇之人也可能会是个大助缘。很多修行人,之所以能在心灵上进步提升,动力大部分来自那些令自己厌恶的人、事、物或环境。因为在这些处境中,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内心遇到逆缘时,所生起的波浪到底有多么惊人,并藉此作为调伏己心的助缘。


但是,无论是亲人、仇人或者中间者,无始以来在不停的轮回中,一定都当过我们的亲人,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平等舍”对待他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