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5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什么叫“擦屁股”式调查?——对国家文物局及安徽省文物局关于凤阳维修性破坏文物事件的调查,我完全不接受

2017-05-18 张宏杰 张宏杰

 

五月十五日下午,我发了一条微博,“这不是在维修,这是在毁灭国家重点文物到凤阳”,发布了我在凤阳拍到的中都东华门遗址上工人正在破坏性维修的视频。

这条微博引起了巨大关注,两万转发,一万评论,两千五百万阅读。

为什么瞬间引起了这么大的关注?为什么下面的评论是都那么痛切和惋惜?

因为破坏性维修,或者说保护性破坏,现在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现象。

这些年我到各处出差或者旅游,常有一个感觉,“我来晚了”。能破坏的,都已经破坏光了。这不是凤阳一个地方的现象。

太多地方的真古董,修成了假古董。好些地方,你故地重游,会感觉特别痛心。

比如我的老家,我小时候春游常去的辽宁省朝阳市云接寺。那里面的壁画前几年被“破坏式修复”:古壁画被覆盖,在上面直接画上了大红大绿的新画。这些新的壁画画风呆滞,色彩俗艳,把文物完全毁了。

朝阳云接寺内原来的壁画。

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娘娘殿现在的壁画。如今修复后的壁画线条简单,颜色对比强烈,人物表情木讷,原来画作的韵味荡然无存


绥中野长城,我多次去过,并且认为是平生看到的最美野长城之一。后来爆出“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消息。虽然文物局回应这是抢险工程,整个修缮过程合理合法,但是如果你以前去过,你就会知道,完全可以修得更好。现在被修得“面目全非”,毕竟是一目了然。

最美野长城被抹平


我外出所到之处,经常看到很多所谓“古镇”和所谓的“明清一条街”,其实都是拆了旧的建起新的,完全不顾当地的民居风格,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粗制滥造,风格不伦不类。

我衷心为那些八O后九O后感觉惋惜。余生也晚,但毕竟因为喜欢旅游,九十年代初曾经走过一些还没有被破坏的原汁原味地方。而他们出生晚了,已经没有机会见到过真正的传统中国的遗存。说实在的,现在提起到什么开发过的旅游景点,我已经调动不起什么兴趣。因为开发的模式千篇一律,“小开发小破坏,大开发大破坏,不开发不破坏”,开发也就意味着毁坏,开发之后,已经千篇一律,韵味全无。

因为写《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和《朱元璋传》,我很早就想到凤阳去看一看,但是几次都被其他事情给耽搁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方面经常提醒自己,去晚了可能什么也看不到了。一方面也在想,中都城知名度小,凤阳经济也不发达,应该轮不到被保护性毁坏吧?

上周,我终于去了趟凤阳。

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凤阳的鼓楼。这个鼓楼的台基,号称是全国最大、最宏伟的。但是到了一看,已经看不到什么古意,下面看到的绝大部分是新砖,上面重修的钢筋水泥的大城楼,和全国各地的这种复建一样粗鄙。

凤阳鼓楼


带着失望,我又去了东华门遗址,想看看经历数百年沧桑后这个城门还剩下什么。正好遇上维修工人用电钻把完好的旧砖一块块起掉,换上新砖,看到了把真古迹修成假古迹的现场操作过程。我心痛不已,所以发了那一条视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在“保护”“维修”过程中破坏文物,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说:

“‘保护性破坏’的提法太有时代特点了。在文博界这么多年,直至上世纪90年代,我都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这一个新词,实际上反映了目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一种现实的矛盾状态。”

可以说,这场因为地方政府经济利益驱动的破坏大潮,其野兽凶猛的程度,比太平天国、比秦始皇,甚至比文革都要厉害。

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说:“中国文物最悲惨时期是在90年代,近20年破坏文物的程度超过文革。”

凤阳市的破坏式维修,正是一个典型。这种维修方式,至少十年前就开始了。因为我看到过新华社一则十年前的消息。当时因为明中都皇故城午门修建工程修好不过半年就大面积倒塌,引起震动,新华社记者前去采访。除了维修工程粗制滥造之外,记者更注意到,“修建方案也频遭质疑,被斥为是‘破坏式’修建。”下面是当时的几段报道:

 

开工以来,不少老专家、老领导多次提出质疑:“砌新墙,把老城砖蒙在里面,修整出来的还是皇故城吗?”

对明中都颇有研究的安徽省旅游局副局长吴浩说:“具有600年苍凉美的明中都午门被翻改成城市主题公园样式,就好比明明是一个满脸沟壑、长髯飘拂、充满苍凉美的祖宗级的老者,偏偏要将他拉皮、剃须,扮成小伙子去跟青春美较劲。”

记者从凤阳县了解到,按安徽省有关部门《凤阳明中都城遗址公园设计方案》,皇故城午门修建方案采用的是对原遗址废墟覆盖式的重建。2004年6月,吴浩在相关会议上对此明确表示反对:“既为遗址公园,就应以保护遗址为最高原则。废墟文化类旅游产品站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不可复制的顶级旅游精品,现今只能维护,确保原样,不宜做任何狗尾续貂式的复原,否则必将破坏珍贵遗产,遭到后人唾骂。”

吴浩等专家的观点得到凤阳县不少市民呼应。凤阳县委宣传部一位干部说:“我看到重修的城墙那一刻,心里一凉,这哪是保护啊,简直是破坏。像是公园,没有一点文化底蕴,悲哀!”

凤阳县一位市民日前发表的一篇长文,激起众多凤阳人的共鸣。文中说:“记忆中的古城墙曾经是那么的优美,古老、安静、温柔、慈祥。过年前,我们重游故地,第一眼看到那重修的老城墙,心里就被深深的失望包围了。曾经那么美丽,那么有内涵,那么深沉,那么悠久,那么有积淀的老城墙竟然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新不新,旧不旧,算什么呢?为什么要破坏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呢?为什么要改变历史的真实面貌呢?对着这个我似曾相识的东西,心里真的很难过。”

 

可惜,虽然有新华社这样高级别的新闻监督,结果似乎“然并卵”,十年来,凤阳市破坏式维修仍然一直在毫不受影响地继续,直到现在几乎把所有的宝贵的历史遗存都修成了“开门假”的假古董,让人到现场一看欲哭无泪。

我在东华门看到的情形,就是现场根本没有技术人员指导,施工工人随心所欲,为了砌筑方便,把坚固的旧砖用电钻一块块撬下来。从我的视频中能看得非常清楚,工人起下来的旧砖,就是构成原城基表面保存完好的,经历六百年风雨完好如初,现在一下子永远毁掉了。

工人之所以毁掉这几块砖,据我观察,是因为用来维修的新砖,规格尺寸与旧砖完全不同,所以不把旧砖都彻底去掉,新砖就砌不上去。

看一眼边上已经修好的墙段,则是典型的十年前那种“砌新墙把老城砖蒙在里面”的做法,十年来,没有任何改变。

 

 

文物维修的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这是常识,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指出,文物建筑维修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道理很简单:历经岁月沧桑留存至今的文物建筑,其建筑主体叠加着各个时代传递至今的工艺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社会信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如何保护古建,有很多成功经验。

日本传统建筑跟中国一样,都是土木结构,也需要大修。日本的落架大修,从拆下到搭建上去,通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拆的时候,每块砖的位置、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原来所采用的工艺,都要做完全的标识,以便拆完对材料进行修补后,可以原封不动地按照以前的格式、工艺和材料重建。

中国做不到这一点。

各地政府主导的“维修”,经常导致毁灭性破坏。道理很简单,因为政府的思维,和社会的思维不同。因为政绩等不了,财政资金支持不了。

文物古建在我们这些重视传统文化的人看来是珍宝,但是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却是讨厌的障碍,因为它挡了经济发展的路。在城乡建设中,如果有几处文物,建设规划就受到影响。所以,在一些领导眼里,这些所谓的国家级文物都是些破破烂烂的老东西,不如推倒易地重建,给城市建设让路。

另一种地方政府的思维方式,是认为文物应该服从于旅游,只要旅游发展需要,文物怎么利用都行。为了让文物更具冲击力,可以毫无依据地将文物抬高加大,外观也焕然一新。在文物外部贴上仿古外衣之后,文物的原始信息已不复存在。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把维修文物古迹当成“创政绩”短期行为。在大遗址保护范围内置换耕地,大片拆除民房,投入大量资金建旅游服务设施,建成的公园与古遗址保护几乎没多大关系。

文物维修过程中也存在大量腐败。施工队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粗制滥造面目全非,彻底改变文物原始风貌。

凤阳在各方面都是典型,这次维修据说投资达十二亿,结果借保护文物之名,大干快上,大兴土木,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是在这样的“政绩”创造中消失了。

 

 

和这种维修方式的典型性一样,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事的处理反应方式,在当下也非常典型。

因为此事引起这样大的关注,凤阳市政府的反应非常迅速。

我是当天下午三点发的微博,@中国凤阳 当天半夜发布微博【关于新浪微博文章《这不是在维修文物,这是在毁灭文物》的调查情况】主要内容是: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小组认真调查核实。

此工程整个审批、招投标及建设过程是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的。

博主视频中用电钻的场景是在剔除破损、松动城砖。因为东华门门券坍塌毁损严重,根据设计单位意见,需要剔除破损、松动城砖,再对残缺部分进行修补加固,由于部分已经钙化的浆料及城砖非常坚硬,錾除困难,所以工人使用了电钻对残缺城砖、浆料进行剔除。

博主的文章中指出刻字的砖要几千元一块,经核实,是工人向游客吹嘘字砖的字号和所谓的价格,炫耀城砖价值,并没发现有倒卖城砖的现象。

博文配发的旧砖堆照片,也不是从城墙上扒下来的,大部分是我县从老城棚户区改造拆除的破旧房屋、围墙及皇城内部分居民房屋围墙拆迁后收回的城砖。

总之在整个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过程中,各项方案均按照规定报呈国家文物局审定批准后实施。

 

反应速度确实很快,整个意思就是我们没有任何问题,哪怕一点点问题,一切都相当完美。

然而第一,政府说工人拆掉的都是残损松动的砖,请问视频里正在拆的砖是残损松动的吗?第二,说我照片里的砖堆是从别处运来的。但是如果你到现场看一下,很容易判断这个是从现场拆下来的。

我原来判断,地方政府会把过错推到施工工人身上,没想到这点错都不承认。

当地政府是想大事化小,迅速平息此事。

然后,这条微博下面不出意外地出现大量评论,非常整齐,绝大多数是一律表扬政府:

李依颖同学:作为一个凤阳人 无意间在热门微博里看到十分震惊 在上大学离开凤阳之后 就知道老城墙在进行考古发掘修复建遗址公园 也一直期待着完工的那一天 看到微博文章后第一时间私聊官方微信问情况 没想到都十二点多也立即回复了 下班时间还在跟进真的很负责任了 希望文中回复所言不假 同时愿凤阳发展越来越好。

米落zxp: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作为一名地道的凤阳人,怎么我知道和这个张宏杰所说恰恰相反呢?!爱护文物,人人有责!我相信我们大凤阳的政府!

乐观的汪旭旭:漂亮,又打了公知的脸。

……

大V@蔡小心 @王小山 都转发并评论,称赞凤阳的反应速度。新浪政务微博运营官方账号@政府微博助理也迅速表示肯定,发微博说:

网友质疑明中都遗址维修毁旧建新,8小时内,@中国凤阳、@中国文博分别回应。@政务微博观察点评到:@中国凤阳对此次政务舆情回应在时效度上把握得都很好:1.积极互动显现出了坦率、直面和真诚(当天下午19:55转发评论回复,并与网友包括本微博均有互动);2.及时调查、回应针对性强;3.专业细致,基本廓清了疑虑。同时,@中国文博的积极介入,对问题调查的助力助威不少。

但是这个有四百多万粉丝的官方微博,这一条转发评论只各有两条,显然没有达到替凤阳市政府解围的目的。

然后第二天,很多人来我微博上骂我:

@言射木風:博主,做为一名凤阳人,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你这条消息与事实严重不符,严重的伤害了凤阳人的情感。老城墙做为历史古迹,是我们凤阳人儿时的回忆,不是你用来蹭热点,博眼球的工具。请拿出你所谓的证据来,否则请停止造谣。

@说谎的格林:又一个为博眼球的所谓的学者,理解,都是为了生存。

……

这些我都毫不奇怪,我知道这都是当下舆情处理的规定动作。如果能因此大事化小,到此为止,是地方政府的最大胜利。

然而已经晚了,这条微博引起了巨大关注,崔永元等数十名大V评论转发,新华社记者迅速前去采访,国家文物局也和省文物局前去调查。这样全盘推诿的作法显然没有成功。昨天傍晚,经过一天的调查,安徽省文物局刚刚发布关于凤阳明中都皇故城东华门维修工程的情况说明,认定施工过程中存在野蛮施工问题,称:

 

近日,东华门维修工程受到社会关注。安徽省文物局协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凤阳县文广新局就该工程相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该工程存在着施工操作不够规范、施工管理不够严格、监理不到位问题。凤阳县文广新局已第一时间下达停工通知。

经调查,该工程施工中使用电钻剔除残砖的做法,确属不当,存在野蛮施工的问题。同时,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粗放,施工场地布置缺乏规范,从民间征集回收并用于保护工程的旧城砖堆放随意,存在安全隐患。

安徽省文物局已责成当地人民政府加强对明中都皇故城保护工程的监管,针对存在问题立即进行全面整改,要求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牢固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各负其责,全面落实整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下一步,我局将关注工程进展,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显然,这次反应还比较符合逻辑,如我所料,把责任推到工人头上,避重就轻。

@中国凤阳也发了一条《关于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对明中都皇故城遗址修缮保护工作有关情况的调查反馈》,这条微博的措辞更是极力淡化,说:

2012年始,凤阳县政府大范围启动了旧城砖的征集、保护和利用工作,颁发通告向民间广泛征集旧城砖。每次旧城砖的征集和使用,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均留有详细记录。至2017年5月,已征集到整砖76906块、残砖503420块,征集来的旧城砖由凤阳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保管,集中堆放在指定地点,主要用于明中都皇故城遗址的修缮保护。据统计,2016年至今,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向东华门修缮保护项目共提供整砖3590块、残砖115920块。 对于带有铭文的字砖,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对字砖的尺寸、重量、铭文等信息均作了登记,并对部分较好的城砖标本做了初步整理研究,于2016年底出版了《凤阳明中都字砖》专著一部。此次调查中,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了凤阳县在征集、保护古城砖方面所做的工作和贡献。

 此次国家、省文物局亲临微博视频画面的现场,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调查核实,专家认为虽然使用电钻对剔除残砖对文物没有造成损害,但这种用电钻对文物进行施工的方式简单粗暴,确实欠妥。

这条微博不但淡化责任,而且还趁机表扬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因此我看到后回复调侃说:

 

恩恩,看到了。这次回复中心思想是,我们有一点点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但是对文物没有造成任何损害。最感人的是这句话:“此次国家、省文物局亲临现场,专家认为虽然使用电钻对剔除残砖对文物没有造成损害,但施工的方式简单粗暴,确实欠妥。”就是对砖们的态度不够温柔,没有照顾砖们的心理感受呗。

 

显然,问题还完全没有触及真正的痛点。

 

 

凤阳政府、省文物局的调查和反馈,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都是现在舆情处理的“行活”。

从表面上看,这次事件,国家文物局当天作出反应,叫停施工,马上与省文物局进行联合调查,马上给出结果,可谓雷厉风行,反应迅速。

但是调查结果呢?只有一点小问题:对旧砖态度不温柔,手法稍粗暴。对文物没有任何影响。

想用这种方式做到照顾了各方面面子皆大欢喜吗?

不,在我这个外行这里过不去。

我作为一个外行,向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专家们请教几个问题: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指出,文物建筑维修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因此文物维修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按照规范要求,事前做好文物的拍照、测绘和标记,事中采用传统工艺和技法,精雕细琢力求与原物保持一致,尽可能保持文物的原始信息不丢失。

请问这次施工过程中做到这些了吗?

第二,维修除了最小干预性,还要有可逆性,因为文物保护工程具有不可逆转性,也具有不可再生性。古建筑的保护修复,一般要求所有手段都是可逆,一旦出现问题至少可以回到原样。当代的印记有时不可避免要烙上的,但是应该与历史信息有效区分,不轻易覆盖、破坏历史信息。但是凤阳的做法,却是用水泥砖石,把原来的墙体直接砌筑在里面,已经不可恢复。你们认为,这种做法合理吗?

第三,文物维修十分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施工方案编制和实施过程监管,请问,你们审查施工方案了吗?你们审查了他们历史资料核查清不清楚,现场照片、测绘、纪录全不全,设计深度足不足吗?你们调查了他们平时日常巡查的频率和力度吗?


我认为你们完全是避重就轻,以这样的调查方式,来替地方政府“擦屁股”。

十年前新华社的监督,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我也不相信,我的这次反映,能对全国范围内的这类现象,起到任何作用。我知道,我这只是蚍蜉撼树,不合时宜,这些文字写了也白写,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没办法,有些人本性就是一只蚍蜉,见了大树,就是要撼一下,仅此而已。


想拥有张宏杰亲笔签名的作品吗?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




张宏杰,1972年生于辽宁,蒙古族。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信箱:zhj1368@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zhjw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