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江城与盗火者

2018-01-01 AIESEC 诺丁汉

这是一篇关于

一个新的调查项目

「扶风」

来源和深意的介绍

 

不仅是为了让本校学生

了解并参与其中

 

同样也是再次对大学教育所应承载和鼓励的价值观的论述

 

这篇文章很长

在一些地方也许会有一些阅读的生涩和困难

 

希望大家在读完它后

同时可以用更批判的眼光开始审视自己未来的生活

涪陵是一个腿的城市——棒棒军青筋毕现的腿,老人们佝偻如弓的腿,年轻小姐们细如柳枝的腿。爬坡上坎,你得留神的是脚下的石阶;低下头,你就能看见走在前面的一双腿。在涪陵,逛了一上午的商店而没有抬头看一眼那些建筑,不但可能,而且是件十分平常的事情。这城市全是石阶和腿。


这里的很多建筑不值一看。沿乌江岸边仍旧保留着一片老城区,里面有青瓦盖顶的古代砖木建筑。但这个地区的面积不断缩小,正逐渐为已经主宰这座城市的毫无特色的现代建筑所取代。有几座七八层的高楼,但它们像中国许许多多的新式建筑物一样,用廉价的蓝玻璃白瓷砖砌墙。在涪陵,即使修了一幢漂亮的新楼,也会很快被那一道道灰色的尘土盖个底朝天。


这座城市与她所在的土地大不相同,差别在于,除了一小片老城区,毫无历史感。到四川的乡下游玩就是去感受历史,去感受那些通过劳动改造大地的岁月,去感受人类世世代代以来和土地相互较劲的过程。但是,四川的城市总是让人找不到时间感。它们的外壳太脏,看不出时新的样子;格调一致,十分丑陋,看不出岁月的痕迹。涪陵的楼房大多看上去像是十年前扔在那儿似的,而事实上,这个地方的城市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这里是独立的、后来为汉人所统治的巴国部落的首都。之后,差不多每一个朝代都把这里设为区域性行政中心,还各自取了不同的名字:周朝称枳县,汉朝称涪陵,晋朝称枳县,北周称汉平,隋朝称凉州,唐朝称涪州,宋朝称夔州,元、明称重庆,清朝再称涪州,1912 年成立中华民国后,又改称涪陵。


但是,这些朝代几乎都没有留下任何印迹。像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一样,这里的建筑的发展步伐掩埋了历史的遗迹。它们的目的仅仅是容纳人口,容纳天天在这里爬坡、上坎、搏击车流、干活糊口、买进卖出的二十多万人。

——引自《江城》

(编者注: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不知道谁还记得,在 2012 年 8 月,《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在发了一条「好吧,新闻已死,我先撤了,兄弟们珍重」的微博从此退出新闻业,引起热议。此时,这位「三鹿奶粉」的首位报道者,已做了十年记者


在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约为 75 万,在这 75 万人中,调查记者不足 300 人,而如今,这个数字更少。曾经是央视调查记者、一年前改行做企业老总的朴抱一认为,当前仍在一线从事报道的调查记者,至多数十人。趋势是整体消失。

 

「当你成为调查记者时,你几乎已经注定悲剧的命运: 诱惑与抵制、 臣服与抗争、抑郁与悲悯,或成为你人生的复调...... 现实是残酷的,支撑他们的是四个字: 相信未来。」


《财经》杂志上海站负责人杨海鹏对他曾所在的职业下了这样一个悲观的定义,而从宏观来看,不仅仅是调查记者的职业生涯蕴含这这种悲剧性,也不仅仅是在从业之后才开始,事实上,这种悲剧性从进入行业之前的学生时代就存在了,它的触角伸向几乎所有学科。新闻学学生、文学学生,乃至世俗价值观里前景大好的商学生、计算机学生等等,所有等待着随波逐流、按部就班的学生,都像「涪陵的腿」的故事一样:


低着头,眼睛盯着前人密密麻麻的腿,好像有了方向;盯着地上的台阶和灰尘,仿佛就不会摔跤;心里默念着“相信未来“,似乎这样就有了理想——大家只管往前走,往前走。没有抬头看过前路、天空,甚至没有闲暇旁顾四周风景,但却坚信着自己已经看透了现状,怀揣着希望和理想,可以就这样走到未来。


这种悲剧性显而易见,但又令人不忍心定性它为『自欺欺人』


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因为有人有意而主动地想要获得一个心理安慰,只是在人流中的人因为惯性,很难意识到人群中的悲剧性,也很难改变它。不过即使很难,也一直有人尝试着阻止这种悲剧的发生,他们追根溯源回到学生时代,从悲剧性还未成熟之前就展开改变。这种改变的原理概括起来很简单:真实性。


遵循一个事情的真实性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适用。


拿我们自己学校来说吧,商学院大三设置了一门很可爱的课程——说它可爱,是因为它很坦率,很真诚——名为「Doing Business in China」。这门课程要求学生针对身边的商业现象做出分析,并通过第一手数据佐证商业现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UNNC 的学生们在这门课里搜尽了宁波周边的有趣的地方,排队最长「一点点」,刚刚开业「Apple Store」,日常饮酒「Doctor.Beer」,地下文化「AD-LIB」。


设置这门课程,是因为即使是坐在大学里的教授,都已经意识到了,经济理论和商业模型并不能完全适配到这片土地上。在这里,有非常多的商业行为与西方经济理论背道而驰的,但是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个在某世界 500 强做高管退休后来学校当教授的英国老男孩,在讲着案例分析突然就绝望地把课本往桌上一盖,说:

「经济学这种东西很扯,因为难以预测什么是有效的盈利模式,只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模式是成功的。

每次崛起一个大国之后,经济学就要大规模改课本,理论啊建模啊影响因子都得把这个大国放进去考虑才能解释地合理些,毕竟读者总是会用现实例子思考和质疑。

通常说,自由市场总是比政府更有效率,过度管制只会让交易封闭,跨国公司对战本土公司总是赢,因为他们适应能力很强,互联网必须是无国界的,因为信息流通速度决定商业繁荣水平。

本来这些都是没毛病的话,毕竟苏联这种强力的极权政府不听经济学的话都垮了。

可这次中国是彻彻底底要崛起了,问题是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繁荣基本和西方主流经济学那一套背道而驰,从拒绝休克疗法强推价格双轨制开始就一直没在听西方经济学的话。

很多搞经济学研究的一谈到美国欧洲英国经济都是了然于胸,即使是印度或者巴西都是可预测的,但是讲中国的演讲和学术会议总是被打脸。


以前我们还是寄希望于某次十年一遭的大萧条或者经济危机可以让中国经济回归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框架内,现在基本上都是落空了。


崩溃的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懂中国经济啊,没法解释,这要怎么研究,怎么教啊。」

这些学院里的教授们盼望他们的学生能够更加主动,他们迫切地想要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他们从来接触过的事实。

我常常会想起一个希腊神话里的故事,关于盗火者普罗米休斯。

「普罗米休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人类的教师。他希望把所有真诚的、能带给人们幸福与希望的,都教给人类。他的最伟大的教育是把火种留在了人间。

阻止人们接触到火是宙斯的决定,但普罗米修斯不顾他的命令,用茴香枝从火神的太阳车上盗取了火种。

因为盗火者普罗米休斯的尝试,温暖的火焰留在了人间各地。」

因为这个故事,我很喜欢「尝试」这个词,因为它也常常伴随着一个「传火者」的角色。而和一些已经毕业多年的校友再次交流起他们如何看待他们本科学校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在不同的领域里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曾经提到过「尝试」这种说法。


所以,在 UNNC,「尝试」并不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概念。每一个人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小心翼翼地尝试。甚至可以说,整个 UNNC,都是在尝试中摸索过河,年轻而充满活力。在 UNNC,或者说在一个社会框架还未成熟的体系内,我们可以以一个更低的成本去探索一件事。大多数的学生所处的家庭具有的包容性允许他们在更低的成本中尝试更多的事情,学生在改变的时候将会受到的阻力更小。


曾经在 AIESEC in UNNC 担任主席的丁超,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青年,曾为UNNC 留下了他对 UNNC 的理解。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四年里,教会我很重要的十六个字就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争辩、追求真理’,而也正是这十六个字,让每个诺丁汉大学的学生敢于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追求的东西。」

在他毕业后,放弃了多家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企业,其中不乏报酬丰厚或前景可观,而是选择进入 AIESEC 中国大陆区,并成为了 1617 届 AIESEC 中国大陆区主席。也许按照传统价值观来衡量这份工作,它算不上体面,薪水和工作职责不匹配,甚至还要担负起传统价值给予的压力。但是通过工作的机会,丁超将他在 UNNC 学会的事情带进了 AIESEC 中国大陆区,鼓励全大陆的 AIESEC 成员『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争辩、追求真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曾不止一次地描述他的工作:『我们坚信,今日  AIESEC  中国大陆区所做的一切,所相信的愿景,均为培养明日国家之栋梁。面临转型的中国经济之大背景,我们所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竞争力的青年人,不仅要胸怀祖国,更当放眼天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我们惊讶地发现,有些人能够用从 UNNC 接受的价值观创造一个新的文化,并通过自己的理想和行动辐射到了整个世界。如同传火者用火焰温暖炽热地点亮了人间一样。这样的人是真切地存在过的,理想主义并充满冒险精神。


我们之所以对冒险充满敬畏,是因为「冒」「险」二字原本就非含义平庸。「冒」在新华字典的释义中为「不顾」,「险」则为危险。「冒险」,意味着要做一件机会成本非常之高的事。


盗火者的故事其实还没讲完。

「……宙斯暴怒,让火神把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又派神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日复一日经受痛苦折磨。」

这个故事的全貌并不像前文那样理想主义,普罗米修斯是冒着很高的机会成本行勇的,而这就是盗火者的冒险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冒险,区别于逞一时之勇,是为了维护值得的事物,守护内心的秩序和信奉的理念。

教育学家 John Henry Newman 根据其在牛津大学的教育经验总结出《大学的理念》一书,当站在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的角度重新阅读这本书后,再审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或可以把本科教育的精髓归纳为「大行之道」而非「职业技能」。

 

他在这本书里写到:

「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修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的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无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够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但从市场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大学准入制度,可以清晰地发现,每一所大学、学院都被设立了市场基准线,分数、排名或者除去学生和大学以外的第三方认可程度。在这种制度下,学生进入一所学校除了成绩以外,全靠运气。很少有人会能关心一所学校的价值观、运营体系、教学方式和未来预期。这几乎没法反驳,即使进入了一所学校学习了三到四年以后,还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这所学校想要一个人成为什么样子。例如,少有人在入学之前就知道 UoN 的校训为「城市,建立于智慧之上」(A City is Built on Wisdom)。如果选择一所学校仅仅通过一所学校的成就或者提供的平台,未免让人觉得有一些武断并且偏颇。

 

当然,如果一所大学还未成熟到能够自主演化出自己的文化共识,我们当然可以用其他的东西去代表它,比如基础设施、生活体验等。而如果在这种暂时代表的阶段中,过分使用了某一种元素(例如「升学就业」),那么,长久地看,它所处的文化会更加接近这一种被期望的元素。

在互联网中成名多年的吴军博士(作者注:吴军博士,二十世纪末期的清华毕业生,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等),在其女儿即将进入大学的时候,写有一本《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详细地介绍了他看中的每一所大学的风格、特质,并帮助他的女儿挑选了她最希望进入的大学。

 

所有人都知道,亚裔学生在美国就读最优质的私立学校会遇到多少额外的困难。美国的私立名校,大多数是为了培养各个领域的精英,去满足它的校友圈的生态完整,而非培养一个个高收入的从业人员。亚裔学生在毕业后喜欢从事的行业,例如信息技术、金融、医疗保健、教育等,占美国整体就业人口几乎 1/3。

 

吴军博士在其《大学之路》中这样描述这批亚裔群体:亚裔学生(和家长)常常急功近利,都一窝蜂挤到那些容易找工作、挣钱又多的专业里去,塞满了工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他们对分数争强好胜到锱铢必较的程度,可以为了半分去找老师,如果一门课得了 B 就会很难过;但是如果没有担任学校某个球队的队长或者学生会主席,他们会显示出惊人的好心态,觉得反正这个职位就一两个人,当不上很正常。这种心态不是一个未来领袖的心态。


而秉承着英式教育的 UNNC 的存在,或许就是对改变这种群体现象的一个「盗火」尝试。


这所学校的创建者——杨福家校长,现任政治局常委王沪宁评价其为「这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并称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吸引人的特质,这就是毫无迟疑的信念和绝无虚妄的豪情」。杨校长在其整理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经验的著作《博雅教育》中,反复用一种浪漫而宏大的眼光叙述这所我们所在的大学:

「它是年轻的,它的教育理念是英式的,它是为了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和世界公民而产生的,它秉承的一直是教育出更多拥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的新青年,它并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它的灵魂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在《博雅教育》中,还有另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的可爱,在于热爱自己的学校,并且敢于质疑,又善于在求真的过程中趋向一致。就这次争论(作者注:2010 年 7 月至 11 月前后,诺丁汉大学曾提出建立上海诺丁汉大学的设想)来看,不足之处在于参与质疑的还只是全校学生的一部分。我们期望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质疑的面越来越广」

针对这次争论的评论,杨校长还引用了耶鲁大学校长答记者问中的句子「质疑并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科学问题。只有敢于质疑的人,才能使科学不断创新」来阐述自己的育才态度。彼时,耶鲁校长的答记者问,也正发生在耶鲁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建人文学院时。这或许可以被视为有相似尝试的校长们的育才共识。

 

那次争论似乎到此为止,但又并不仅于此。勇于质疑的态度在 UNNC 中星火燎原,成为了 UNNC 学子的共识,最后又成为了 UNNC 引以为傲的标识。


而在这之后的 7 年,有越来越多的人达到了这所学校的入学标准,认同了这个「质疑态度」的标识,为这所大学在学术和人文上出色的成绩选择进入这所学校。

 

但是,在这越来越多的人之中,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人,尚没有意识到,这所中外合作办学正在努力进行的尝试。它是在尝试向整个中国教育体制证明,多元的理念和博雅教育,是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培养出富有国家意识、心怀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拥有领导精神的新一代未来精英。

前文「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放到现实里,或许大学本科教育可以不自谦地自认「盗火者」。我不知道「被挑战的宙斯」、「挣扎矛盾却又屈服的火神」、「帮凶神鹰」分别都代表什么,但这种伤害折磨确确实实存在着。这种种伤害逼迫盗火者还回火种,逼迫尝试的人回到原本的轨迹。


而伤害的本质是——火种没能唤醒人们。你所做的尝试不被接受,因为它被认为毫无意义。


而我不知道这三个伤害者代表着什么,正是因为生活中这种伤害的施加者太多了,他们只通过一种「不接受」、「不理解」、「无意义」的态度,就可以伤害盗火者至深。


举个例子,「研究生跳板」说法可以算是一个。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真正称自己本科的学校为「研究生跳板」,但我真实地听见过一个从一所体面的大学毕业并进入英国 G5 大学(作者注: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称 G5 超级精英大学)读完研究生,最后作为一名咨询进入四大(作者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德勤、普华永道、安永)的学长口中说出「我对我的本科没什么感情,本科只是我进入一个更高平台的跳板」

 

耻于还没有更高的成就,我无法反驳他。


只是,我不能理解这样的言论,竟能够毫无羞耻地称一个曾经为他们提供过良好的学习生活体验的社区为「跳板」。

 

在这种言论下,本科甚至变成了一所评价方式更苛刻的高中。所有人都在盼望着你在他们想要的范围里有所成就——一种社会指定性的完成,然后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滥用你在这里的生活对它粉饰一番。

 

我不知道是谁这样在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忽略本科可能能度过的人生最好的时光。就好像大学学生就不该拥有火苗似的。


当然,我毫不否认那些真正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并且决定在学术中创造建树的人,我甚至嫉妒他们,嫉妒他们能够在他们认可的领域努力,成为它的中流砥柱。

 

我只是想告诉另外的一些人,请你们扪心自问,在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以后,在你的本科学校赋予一个更高的附加价值以后,它是真的让你羞于开口,还是曾经的你根本就没得选。

 

相信大多数的人在进入这个学校的时候,对它仍保有非常纯真的期待。

我们为这种纯真的期待下了一个更具像化的定义 。

 

有一批热情的盗火者,他们去帮助一个地区贫困蜂农提升收入,去中国最繁华的商圈做权利运动的宣传工作,在世界级会议上为第三世界国家主席总统做陪同翻译,去周而复始地为中国垃圾分类做基奠,去从未见过黄皮肤的北欧村落代表中国飞盘参加世锦赛。  

「盗火者普罗米休斯坚持着不肯屈服,最终一位名叫海格力斯的英雄将他解救出来。当他回到人间时,看到人们熟练地运用火种,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便如他曾经承诺的那样。」

这个故事被安排了一个 happy ending。但在现实中,也许 happy ending 并不能每次都发生。但只要有方向,就愿用纯粹的努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不计结果,不畏结果。


这种「纯真的期待」的伟大,恰恰在这里。


虽然,很令人难过,我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分辨不出渺小的成功和真诚的失败了,惯性的力量施加在他们身上。可我们仍要固执地认为,即使结果难以预料,但和「涪陵的腿」比起来,这种「盗火者式」纯真的期待非常动人,它有热血,有勇气,有尝试。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抬起注视地面的头,去看迷雾后面的本质,去看周围被忽视的问题。这种「看」,就是做到「真实性」的第一步。

 

为了更真诚地「看」,在 2017 年末,我们决定展开一个新的「尝试」,用一个新的方式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扶风」,它是一个地名——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这是偌大中国数以千计的「无故事」的县城中的一个(作者注:《万历十五年》,公元 1587 年,在中国是平平淡淡的一年,却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该书的英文名为《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没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无故事的一年),也是他们的缩影。这个城市的名字很美,令人不由得遐想这个城市曾经被赋予过的美好期望。以这个名字命名项目组,正是希望传达我们的态度:

用一个细微而真诚的方式去了解一个事实,

用一种敏感和理解的笔触来记录一个故事。

这些事件或许曾在舆论间掀起波澜、也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湮没在不断更迭的信息洪流中、甚至有些只与当事人有关,从未被公众留意过。它们静静地发生,静静地被周遭遗忘,当事人的情绪体验“无关紧要”,事件本身也“无关紧要”,它们是“无故事”中的故事。

 

然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背后或许存在着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复杂的成因。记录事件,同时也是在捕获这些事件中折射出的微小的征兆——看似无意义的踪迹,因为无法被符号化而纳入我们已有的认知体验,却或许能够在从未来向过去回溯的过程中,以新的面貌呈现出它的含义。

 

而此刻的我们仅仅是忠实地记录和还原事件本身,不期望以一种故作超前的姿态去重建叙事,却希望能为后人的回溯提供一种档案式的帮助。不过有一点和大多数学生项目不同,我们并不对现实生活提出反抗,同样也不试图去解决问题。

 

因我们相信,记录本身就是在“反动”问题——反者,道之动。

 

我们希望通过「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心态去观测真实世界,并企图通过更严谨和科学的方式去解释它。

当然,我并不寄希望于这个项目能好高骛远地做一下子就能改变世界的事。

 

我也毫不谦逊地认为有天赋能在 20 岁改变世界的人不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如果做每一件事情在之前就谋求它的结果或者反馈,我们只会成为一个短视而精致的人。

 

希望这个项目能够以它想要成为的样子开始工作,并有所成就。

 

以上。



参考资料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

1828《耶鲁报告》 耶鲁大学

《大学的理念》 约翰·亨利·纽曼

《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博雅教育》 杨福家等

《博学笃志-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 杨福家

《敢于做理想主义者》 王沪宁

《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吴军

《江城》 彼得·海斯勒

《中国知名调查记者今何在》 田加刚 编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调查》 张志安 沈菲

《上海市政府邀请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办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官网


拓展阅读

《甲骨文》彼得·海斯勒

《江城》 彼得·海斯勒

《行路中国》彼得·海斯勒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国民党人与前期中华民国》 杨天石


特别感谢

UNNC AIESEC

UNNC Enactus

TIDE Exhibition Team

Jane LONG 龙洁

Summer WEI 魏艳弘

Summer HE 贺颖

Cindy GAO 高宁远

Rev LIAO 廖熹瑞

Maya ZHOU 周婧仪

Alan ZHU 朱弘毅

Joy XU 徐嘉怿

Carnival DING 丁超

微博@客气静

执笔

 吴泽忆 

一个普通的大四学生,人称船长

14 级 Chemical Engineering

正在毕业路上


因为喜欢听故事所以开了一个陈列室

喜欢喝养乐多


正在一件件把大学里想做的事情慢慢做完


学经济学的大一少女,

有最难写对的名字之一


嗜新症,好奇很多事情,

总是尝试新东西,但又三分钟热度。

喜欢收集东西,人生体验也可算收藏之一


公认的讲故事小能手,

勤快的时候会动动笔,

大多数时候喜欢懒着发呆

 汪亦 


责任编辑

Ken GONG

宣浙洋

 

内容编辑

王嘉楠


文字审校及排版

张奕

 

摄影及后期

无声映画

此间STUDI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