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史· 尘埃落定 | 捐躯赴难融冰雪,龙吟万里镇荒漠

1


抗美援朝

图 1 1950年10月初,美国侵略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在10月上旬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到1951年6月,历时7个多月,先后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五次大的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许许多多的英雄包括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各阶层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慰问志愿军,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

1951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经过两年的相持,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图 2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标志着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这场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参考来源

http://81.cn/jfjbmap/content/2019-09/06/content_242757.htm

中国军网 国防部网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最可爱的人

“朋友们,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善良爱好和平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谁是最可爱的人》

图 3 杨根思

杨根思原名羊庚玺,江苏省泰兴县杨货郎店(现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人。

在一次战役中杨根思所在部队打退了敌人在大量飞机、炮兵支援下的8次连续猛烈的进攻。当增援他们的分队正在途中时,敌人又发起第9次进攻,有40多个敌人爬上阵地。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图 4 邱少云

邱少云,1926年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溅乡 )玉屏村邱家沟。邱少云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2年10月12日美军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他双手死死插入泥土,忍着剧痛一动不动,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图5 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2月24日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上甘岭战役中,在弹药用尽之时,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时年21岁。


参考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299644570140108&wfr=spider&for=pc

百家号/防灾科技学院 百年党史||抗美援朝


2


两弹一星

“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20世纪50年代,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维护国家安全,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线。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

1950年,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负责人钱三强的推荐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核武器研制事业。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在北京郊区的高粱地里兴建研究所,在去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路上颠簸,在云雾缭绕的山区指挥核弹研制……

20世纪60年代初,王淦昌从苏联回国受命参与核武器研制。年过半百的他义无反顾:“我愿以身许国。”由于核武器研制任务的高度机密性,王淦昌化名王京,断绝了一切海外联系,在物理学界整整“消失”了17年。

1961年的一天,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年轻人于敏被钱三强叫到办公室,受命参加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核武器研究任务重、集体性强,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已有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尽管感到突然,但他没有犹豫。“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生前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在大西北戈壁滩成功命中目标——其仿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掌握导弹技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航天型号的研制奠定了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随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图 6 原子弹爆炸成功现场

这是在新中国最艰苦的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一穷二白”起步,创造的“两弹一星”伟业。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持续接力,用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祖国的大地上锻造科技创新的丰碑。他们不仅要突破科技领域中的种种难关,还要克服吃不饱、穿不暖、远离亲人的煎熬。他们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勒紧裤腰带研制原子弹,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地镌刻在中国大地上。

图 7 两弹一星元勋

图 8 《光荣岁月》生动描绘了“两弹元勋”们在导弹发射场等待发射的情景,中立穿军装者为钱学森(油画 骆根兴)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数十年来,靠着“两弹一星”的战略保障和支撑,我国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的机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胜利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

图 9 “两弹一星”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在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愈加彰显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温这段辉煌历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参考来源

https://news.china.com/focus/fdbnl/13004094/20210322/39405815.html

中华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经济日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467237555510429&wfr=spider&for=pc

中国青年网 “两弹一星”照亮民族自强路 来源:光明日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989070

澎湃新闻 【党史教育】“两弹一星”精神

总结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新中国历史的前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曲折探索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这就表明我们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前30年,后40余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间是继承、发展与被继承、被发展的关系。

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切有爱国心的仁人志士曾想尽各种办法,但都未能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没收了它们的财产,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实现了国家统一,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主权、领土的完整;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社会基础,巩固了新生政权;取得了抗美援朝等自卫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消除了外国侵略的威胁;实行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使中国从此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研制并成功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发射并回收了人造卫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中国不失时机地进入国际“核俱乐部”;在国际局势极端复杂的情况下,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僵局,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所有这些,都使改革开放得以在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国际环境相对有利的条件下展开。

参考来源

黄明成. 新中国成立到三中全会前30年的历史对改革开放的积极意义[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7(3): 5-7.

往期推送


党史·走向共和丨政治协商乾坤定,统一战线齐拼搏

责编 / 常鹏颖

图文 / 公共联络部

排版 / 陈夕梦

审核 / 车辉泉  王宇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