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辞世——「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2017-01-14 化龙巷

(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

2017年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对于这一消息,后浪出版公司予以确认。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他一生跨越晚清、北洋、

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因而被戏称为“四朝元老”。

他前半生是经济学家,

后又半路出家,研究语言文字,

88岁之后,又试以撰文启蒙思想,

他就是中国的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

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

原名周耀平,“有光”,是他自取的笔名。

说来不可思议,从青果巷走出的大家,

共有赵元任、瞿秋白、周有光三位。

这三个人,都为中国语言做出巨大贡献。

周家原本是常州的名门望族,

但因曾祖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家族就此衰败。在常州读中学时,

学校提倡国语,可老师都用方言,

白话文虽也提倡,可写文章必须用古文,

幸好当时的老师思想很新,

才让周有光有了接触新事物的机会。



圣约翰大学


17岁那年,

周有光考上上海的圣约翰大学,

却正是家中最穷的光景。

圣约翰大学是教会大学,

学费极贵,在读者非富即贵,

为让周有光上学,家中四处举债。

第一天在大学注册,周有光领到卡片,

不但要写中文,还要写拼音,

可中国当时并没有统一拼音,

学校只好拿上海话来标注。

进入学校后,周有光接触到拉丁文,

兴趣使然,自学了字母管理法,

没想到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1925年,日本人工厂里,

一个中国女工被打死了。

全社会奋起抗议,

学校不反对学生抗议,

却不允许他们上街游行。

学生与校方产生裂隙,

17名校员和553名学生脱离圣大,

于当年8月重组光华大学。

在这些学生中,就有一腔热血的周有光。

对于中华屈辱,周有光颇为激愤,

毕业后决定深入研学经济学,

希望能够以经济振兴中华。

本来他要在日本留学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日本蚕食中国,他毅然回国,

在光华大学任教,并积极参加反日联盟。

不久后,抗战便爆发了。


周有光与连襟沈从文


为稳定后方经济,

国民党政府在西南成立农本局,

周有光带着妻儿去重庆工作。

山河破碎,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日军频频轰炸,一家人担心受怕。

更叫人痛心的是,1941年,

小女儿小禾因盲肠炎无药医治,

不幸于重庆医院夭折,

对这个家庭造成了终生的创伤。

周有光在万分悲痛中写下祭诗,

此后便再未动笔写过白话诗。

在被炮火撼动的中国大地上,

周有光带着妻儿四处逃亡,

直到抗日的烽火熄灭,

上海的银行业要恢复,周有光被派往美国,

在华尔街1号工作。此时他不到40岁,

每天一身妥帖的西装,

可谓锦玉年华,春风得意。


当时,他有个叫何廉的朋友,

一日寻上门来对他说:

“爱因斯坦现在没事做,

想找个人来陪他聊天,你要不要去?”

周有光一听,当然要去!

于是穿得精神抖擞上门拜访,

却没想到爱因斯坦穿得极为随便,

见了他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

谈话间,爱因斯坦对他说:
“人的差别在业余,

一个人到60岁,除去吃饭睡觉工作,

还有很多业余的时间,

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些时间,

完全可以在一门学科上有所建树。”

一番话将周有光点醒,

此后,他开始钻研语言学,

发誓不让自己的每一天虚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

经受“五四”文化洗礼的周有光,

听说未来将是一个民主国家,

毫不犹豫地带着妻儿回到祖国。

“年轻人根本不了解我们那时的心情,

抗战八年,中华民族受尽了屈辱,

我们这代人永远是把爱国放在第一位的。”

回国后,周有光一边在新华银行做秘书长,

一边在复旦大学经济学任教,

将理论和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写下了备受关注的《新中国金融问题》。

当时上海工资改革,薪水大减,

他一百元工资缩水到五分之一,

他却对此毫无怨言。

但周有光怎么也想不到,

在1955年,他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

让他速速去往北京,

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当时要建设一个新中国,

可是老百姓85%都是文盲,

文化不提高,国家怎么建设?

我本身是搞经济学的,

研究语言、文字只是我的业余爱好,

可当时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国家领导却让我转行。”

说起这段经历,周老还哈哈大笑:

“我对领导人说,我是个外行啊,

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

大家都是外行嘛!”

说自己是外行,不过是周老的谦辞。

长期以来,周有光名声在外,

素有周百科之称,

精通多门外语,发表出版了许多,

和拼音、文字改革有关的论文,

早在社会上引起重视。


在周老加入之前,

汉语拼音方案讨论了两三年,

但迟迟没有一个结果。

文改会拿出了6个方案,

其中一个斯拉夫字母方案,

4个民族字母方案和1个拉丁字母方案,

到底该用哪一个,大家争论不休。

当时中苏关系尚好,

苏联便想中国用俄文斯拉夫字母。

然而这一点遭到周老的反对,

他认为斯拉夫字母国际并不通用,

不利于以后长期应用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初,周老写过一本小书,

名字叫做《字母的故事》,

毛泽东曾派专人到周老家中要书,

正是在读完这本书后,

放弃了民族字母的想法,

最终拍板使用拉丁字母。

随后那三年,在周老带领下,

文改会革故鼎新,

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

创定了汉语拼音。


1958年2月11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讨论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

从此,全国小学生入学第一件事,

就是学习汉语拼音。

它不但能帮助广大国民学说普通话,

还将学龄儿童的阅读能力提前了至少两年。

仅58年一年,全国注音读物高达一千万册,

为推进国民脱盲、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想当初,曾有人给中国第一位,

拼音方案先驱卢赣章写过这样的对联:

“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

一旦创成字母,愿叫吾国尽文明。”

从卢赣章到赵元任、瞿秋白,

一代代语言学家,试图以汉语之变革,

开启明智,引进文明,

终于在周有光的手中得到实现。

困扰中国一百多年辅以汉字的拼音,

总算尘埃落定。

1986年语言界学者聚会(左起:季羡林、吕叔湘、许国璋、周有光、马学良)


周老一生乐观豁达,

于苦难面前,临危不乱,

总把逆境看做是人生额外的乐趣。

1969年,他被派到宁夏参加劳动,

在无比空旷荒凉的地方,很多人叫苦连连,

周老却说很好,“不下放我,

我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的地方啊。”

有一天,大家接到紧急通知,

让凌晨5点去开会。出门前,

周老顺手拿了个大草帽,准备防晒。

不料到了中午,一大群大雁从队伍头顶飞过,

哗啦啦下起了大便雨,淋得众人浑身恶臭,

周老却觉得这是人间奇景,

万年难得一遇,乐得哈哈大笑。

关键是别人头上都是鸟粪,

他却戴了顶帽子,

自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说起周老和张允和的姻缘,

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文化界有两条著名的巷子,

一是常州走出诸多大家才子的青果巷,

还有就是住着张家四姐妹的九如巷。

而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爱情,

正好将这两条巷子联系了起来。

叶圣陶曾经歆羡地说过:
“谁娶了九如巷的姑娘,

谁就会幸福一辈子。”

张允和读中学时,曾是周老妹妹的同学,

因两家走得近,便常在一起玩耍。

后来张允和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

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惊艳四邻,

当时被人形容为:

“美得怎么想象都不过分。”


再次见到张允和时,

大方幽默的周有光大胆追求,

以无比温柔的姿态展开攻势。

他经常到学校门外去接她,

带着她到各个景区去玩耍。

倾吐爱慕之情时,周有光从怀中,

取出一本英文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并将书签夹在其中的一页。

张允和翻开书,一句,

“我要在你的一吻中来洗清我的罪恶”,

闯入她的眼帘,搅动心湖。

张允和便在心里嘀咕:

“这人真坏,以为我不懂啊。”

随后周有光鼓起勇气牵起她的手,

两人紧张得手心一直冒汗。

她虽然没有允许他“洗清罪恶”,

却把自己的心都给了他。

右起: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


1933年,两人举行婚礼,

风风雨雨,一路扶持,

从抗战到解放,从建国到内乱,

70年恩爱如初,患难与共。

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和内乱狂潮中,

两人总会站出来保护对方,

并同样以豁达、乐观的精神,

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和荒诞。


在性格上,两人截然不同,

张允和性格直率,还有些急脾气,

周有光则温文尔雅,大气沉稳,

按理说生活中将有诸多龃龉,

可事实上两人很少争嘴,

反而从对方身上学得了优点。

用周老自己的话来说,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

仅仅是爱还不够的,

当然爱是第一位的,但除了爱,

彼此之间还要懂得尊重。”

直到晚年,两人蜗居在一个小房子里,

每天都会喝两次红茶,

每次喝茶前,都要拿起杯子敬对方,

周有光老人说:“古代有举案齐眉,

我们这里没有案,有的是杯子,

每一次喝茶之前,

都要碰杯,这叫举杯齐眉。”



到了晚年,两人都是孩童脾性。

周有光91岁时,收到一张贺卡,

上面写着“祝11岁的周有光爷爷生日快乐!”

原来过他自认为人活到80岁,

已算“尽数”,后面要从头算起。

张允和看到老伴儿的头发秃了,

就会拿这件事来开他玩笑,

周老摸了摸自己的脑门一笑,

“我这是头发还没长出来呢!”


然而,2002年8月14日,

张允和老人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这对周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时代的动荡、内乱的冲击,

他都可以笑着面对。

唯独对失去一生挚爱,

他感到整个天空都垮了下来。

“允和的离去是个晴天霹雳,

我们相依相偎走过了70年,

我从没想过两人中会少了一个,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透不过气。”

在经历了半年的伤痛后,

周老才好不容易挺了过来。

此后,他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但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

每天上下午,都要喝一杯红茶。


对于一个富有学识,

且原本就风趣、乐观的人来说,

人生的意义大概早就不在于“过日子”。


周有光曾如此说道:

“一个有思想的人,不是把财产看作第一位的。

一个人要为人类有创造,这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创造不论大小都没有关系。”


这位称自己是“温吞水性格”的老人,

从未停下过探索的步伐。

85岁以后,周有光先生退休,

开始闲下来思考世界历史和文化的问题。


谁能想到,年过百岁,

周老依然坚持博览群书、笔耕不辍,

出版了无数启蒙之作:
100岁《百岁新稿》、104岁《朝闻道集》、

105岁《拾贝集》、108岁《周有光文集》、

110岁时《逝年如水》。

周老直到112岁,依然求知求变,

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了解时事,

难怪大家都说,从周老身上,

得以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

是如何从“传统”成功向“现代”过渡的。

这份“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值得每个人敬重与学习。


「周有光语录」


历史永远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有古无今、厚古薄今是不成的。有今无古、厚今薄古也是不成的。唯一的前进道路是厚今而不薄古。


怀念古代为的是教育今日。阅读古书而不知“以古鉴今”,读书何用?


人家都说我的书室太小。我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我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民用航空开通以后,飞行速度一年年加快,中美之间可以朝发而夕至。人们飞越北极,几乎忘记了下面还有一个浩瀚的太平洋。地球缩小了,我们的胸襟不应当跟着缩小。不能用航海的景观来开拓胸襟,可以用航空的知识来开拓胸襟。


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时代了。


优秀没有标准。说的人都是自己肚子里有数。


有人担心简化会破坏传统文化。从篆书到隶书的“隶变”大大简化了汉字;久已通行的草书和行书大大简化了汉字。这些简化没有破坏传统文化,从它们继承而来的简化字,怎么会破坏传统文化呢?


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在复兴华夏文化的同时,向国际现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进。这就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同一件事实,以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记录,现在要放弃主观的偏见,写成客观而忠实的记录,使世界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史。


生命的厚重与轻薄,

并不在于其长短,

而在于它的深度和宽度。

如何去拓展这样的深度和宽度,

是我们每个人,毕生该做的功课。

也许今日,我们能从周老的故事里,

汲取哪怕一点微小的养分,

让它作为微光照亮我们前行。

自然,真正要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有光,

须得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路,

以美好的灵魂立足于世,

只有这样才能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常州人都在看

常州这个老板厉害了,要请全城的吃货去他店里吃7天的霸王餐!

常州2016“大数据”出炉!钟楼区人民全市最富,最穷的居然是…

菜价跌啦,常州人稳住!还有这几个消息你一定要知道…

12星座适合住在常州哪个区?处女座竟然…

紧急叫停!12岁以下禁用!这种咳嗽药水你还在给孩子吃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