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7年前就火遍全国!这个地方养刁了几代常州人的嘴!

化龙巷 2019-02-15

2018年02期 总第24期

摄影 | 编辑  邵雨露

— 化龙巷政企出品 —

蒸笼里升腾起的袅袅烟雾,熟食店里飘来的诱人香味,婴儿车里传来的啼哭声,窄小的街道上时常响起的汽车喇叭声……这是花园新村里小小的一角,保留着旧日慢时光的从容与惬意。

听住在这里的老人说,最早他们这一片就叫花园村,后来有了小区,自然就称作“花园新村”了。所以,它既是都市里的村庄,也是村庄里的城市;既是繁华的边缘,又是喧嚣的闹市。

本期发现家乡

小编带你去寻找冬日里的“秘密花园”



37年前,花园新村红遍全国


▲时间倒退到1981年的1月14日,这一天,是花园新村正式竣工剪彩的日子。同日,公共汽车就缓缓驶进了新村,各式各样的商店也争相放起了鞭炮...花园新村成了许多常州人新生活的支撑点。

▲ 李叔回忆道,这是他第一次住进楼房,第一次使用抽水马桶,第一次站在阳台上俯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新鲜感,当年年龄尚小的他还有一些紧张呢。

(图源网络:联合国住宅建设考察组专家参观花园新村)

作为国内建筑行业综合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居民小区”,花园新村在当时可以说是红遍了全国。

▲ 走过了三十余载春夏秋冬,花园人把前半生都留在了这里。

▲ 而如今的花园新村,不仅是本地人日常而随性的生活缩影,更是成了对外来者们而言最温暖的接纳。

▲ 有人说,融入一座城市,可能需要三五年时间甚至更久,但融入城中村,所花费的时间绝不超过三个小时。这里有糟糕的环境,也有平凡的温情,有恼人的吵闹,也有暖心的善意。

▲ 花园新村就像是都市里小小的一座城,不用出小区就能满足各种需要。无论是西面的喧嚣、东面的兴旺,都抵不过新村里的怡然自得。





怀揣50元,吃遍花园新村


▲ 一个地方能有人情味、烟火味,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花园新村也不能免俗。寒冬腊月,翻腾着热浪的红花园火锅不知慰藉了多少花园人的味蕾。

▲ 笼屉氤氲着蒸汽,住在这圈的老饕们看见南京老王汤包基本都是抬不动腿的状态。汤包皮薄而韧,汤汁丰沛,鲜中略带丝丝回甜,肉馅儿饱满新鲜、肥瘦适中,没有几个人能抵挡得住这种诱惑。

▲ 再往巷子里走,远远的就看到一个小摊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 等了许久,摊前的人才散去一些。凑近一看,原来是新鲜出炉的花园麻糕,香酥与松软同在的饼皮,包裹着或香甜流沙、或咸鲜多滋味的馅料,厚厚的芝麻和酥皮在唇齿间酥松化渣。

▲ 老板97年从南通来常,从跟着师傅学做麻糕到自己摆起小摊独当一面,而后又浪淘沙般存活下来成为了花园新村里的传奇店铺。这其中艰苦大概只有自己可以体会。

▲ 拖家带口来买麻糕,拿到手的那一瞬间,整个人似乎都神气了起来。来这里买麻糕的,十个有九个都是熟人,等待麻糕出炉的时候就会和老板扯扯家常,这种微妙动人的关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已然不多见了。

▲ 爆鱼又称熏鱼,花园人的生活里可离不开这道美食。下班后在上海朝文爆鱼专卖店买一条新鲜的鱼开片,氽那么一大堆爆鱼,骨酥肉嫩,百吃不厌!

▲ 对于花园新村附近,乃至全常州的吃货们来讲,花园菜场都是毋庸置疑的美食天堂。这块不大的地方充满着令人垂涎的各色美味,人来人往之间,花园菜场从清晨喧闹到了傍晚。

▲ 菜场里的扶梯着实是个惊喜,相比常州市区其他的老牌菜场,花园菜场显得更加干净整洁,时不时还会当成“楷模”登上电视呢!

▲ 肉泥肥瘦相间,再撒上一把葱花,颜色搭配的煞是好看。王姐笑着说:“这个买回家做面筋塞肉或是百叶塞肉,绝对能抓住一家老小的胃!”面对镜头,王姐就连眼角的皱纹都泛着喜悦。

▲ 行走在一楼,尽情的享受着肉食的诱惑。老奶奶摊前的排骨任性的叠成了小山丘;卤菜店的夫妻肺片勾的人不停咽口水;鸡爪店前已经围满了人,都想过把馋嘴的瘾...

▲ 勤劳的小贩整齐的码好自己的蔬菜,一方方如阡陌相通,要的就是色彩丰富、叠放标准。花园人似乎更钟情于本地的蔬菜,所以呀,菜场内凡自产自销的,都有一份自豪,仿佛自家的蔬菜更加鲜嫩。

▲ 天色渐暗,在小巷子里的一个转角碰到了“大名鼎鼎”的新丰点心店,家门口开了十几年的老店,花园人应该没有不知道的。豆腐汤、大肉包、小笼包、馄饨、油条、面条,还有各种米饭套餐,轻松承包花园人的一日三餐。

▲ 随处可见的街边小店里,黄色的灯光和不时透过门帘冒出的热气,都给花园新村添上了无法忽视的温暖气息。这些小店里的食物虽没有餐厅、酒店里的精致,但都是确确实实陪伴花园人长大的味道,也是花园人一辈子的记忆所在。



十年芳华,无问西东


▲ 很多人留在花园新村,是因为这里的便利,在小小的天地里转转,就能把每天的日子过的舒适熨帖。

▲ 从花园小学到花园中学,从前一起上学的同学,也是新村里的邻居。这里住着儿时最要好的朋友,也封存着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 这家鸡蛋卷饼开在了花园中学的正对面,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孩子们放学后总要加点餐,从东吃到西才心甘情愿的回家。

▲ 鲜嫩的鸡蛋迫不及待的滑到铁板上,随即和里脊肉、麦饼一起滋滋作响,不一会就会变成食客们大口吞咽的美味。

▲ 孩子们有事没事总会到花园办公文具店逛一逛,而每到开学季和考试期间,小小的屋子更是挤满了人。不知为何,总觉得冠上“花园”两个字的门牌,都仿佛在宣示着自己是经过一番认证的老牌店铺。

▲ 花园新村里似乎有很多牛奶批发店,曾经红梅牛奶厂也是建在附近的,具体是哪一年搬走的也没人记得了。

▲ 同样,上世纪80年代在农田上建起的金狮自行车厂曾经也是花园人的骄傲,如今也已经找不到它的踪影,只能望着这家“飞鸽自行车专卖店”出神...

▲ 公交站台上围满了刚放学的初三学生,叽叽喳喳的谈论着学校里的趣事,多少人的青春和回忆就是这样逐步生根发芽。

▲ 不远处,是花园汽车客运站的一片废墟,夜色中的它显得有些萧条。去年10月底,花园客运站由于整体升级改造搬迁到了怀德南路作临时过渡,相信不久,这片废墟上就会开出花儿来,重建往昔的繁华。

▲ 发达的城市渐渐爱上摩天大楼,摩登的都市让人间烟火化成霓虹闪烁。多少人把十年“芳华”都留在了花园新村,只为看清生活的真实面目。


写在最后

虽然十几分钟就能走完花园新村

但只有生活在这里多年的人才能读懂它

道路两旁的香樟树遮挡了外界的混杂,把花园人有滋有味的生活和拥堵的怀德中路一分两半。

时光在花园新村里积淀下来,与生俱来的幸福感让人一住就是几十年。生活熨帖舒适的模样,在这里尤其的清晰。也许你原本只是来寻找美食,但来过一次之后,你就会深深的迷上了这个地方...

欢迎在文末留言

或者加小编微信,咱们聊一聊

微信号:hlx_sunayi


常州人都在看

假期太累,终于可以上班休息一下!年后第一条朋友圈必须让老板看到

这种旧书一本就值11万,有的甚至价值100万!你家可能就有

紧急通知!一张微信截图,足够把你的银行卡刷光!马上告诉家里人

比上班更可怕!常州节后"泡汤",将迎整月雨雨雨模式!

"我妈可能觉着我在外面会饿死!"春节后的后备箱,暖心又扎心

领导说了!你点一个""小编的工资就涨5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