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既设计产品,也为你设计“人生”!

西瓜君 西华大学 2018-10-29



简介:孟凯宁,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华大学工业产品设计教学研究团队学科带头人,设计学工业设计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西华大学优秀教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教育部高校访问学者(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四川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专家,四川省教育厅“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中文核心期刊《包装工程》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论文评审专家,深圳市人体工程学应用协会专家组委员,四川省轻工业设计师联合会专家组委员,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创新创业导师库在库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研究;生态设计研究;产品设计创新方法与应用研究



初见孟凯宁是在周六,他正在艺D-103忙着工作,成堆的书籍、整齐的茶具,有条不紊的工作节奏;在交谈中,他用幽默的语气把教学、育人、设计的感悟一一诉说……


寓教于乐,师生结伴同行


2000年从燕山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孟凯宁怀着对设计的热爱与追求,拎着两箱书来到西华大学执教,一教就是18年。回忆初次执教时,他说:“刚刚踏上讲台也会遇到一些教学问题。” 通过不断思索与反省,他渐渐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寓教于乐



他认为,大一的同学们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属于“迷茫”的阶段,大二属于“生涯规划”期,他能做的,就是通过教学来让同学们了解专业,发现专业魅力。他每年都坚持上产品设计专业大一《设计透视》课和大二《产业设计专业导论》课。他说:“这是他们的基础课,我希望他们从基础入手,充分熟悉本专业,每个年级做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基于此,由孟凯宁牵头组建的New Vision设计工作室在招募学生团队时也格外“与众不同”,没有冗杂的考核机制,只要同学真心实意想学东西,孟凯宁就会很欢迎他们加入。如今工作室中,共有成员50多人,其中既有大一的“小青蛙”,也有大四的“老青蛙”,孟凯宁和一些校外导师(孟凯宁之前的优秀学生)担任该团队的指导老师,指导同学参与设计比赛、进行课题研究等。



孟凯宁谈到:“一年级同学主要学习基础知识,二年级同学要开始进行一些实务训练,三年级同学则担任实践项目中的主力,而针对大四同学,我主要去帮助他们寻找发展方向,如考研、就业、创业等,我想帮助到每一位同学。”



“舐犊”般的关怀令孟凯宁和同学们很快打成一片,每逢下课,就会有学生前来办公室找他咨询,聊天,甚至有学生在离开的时候还会“拿走”两本杂书。在育人路上,“结伴同行”是一种愉快、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VS实践?都很重要!


谈到产品设计,孟凯宁一直强调:“设计过程中学到知识才是目的。”大小设计赛事,他都鼓励同学们参加,他认为在参赛过程中,学生会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考察调研某一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使得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他始终坚信,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有所收获,积累经验



孟凯宁先后指导过一百多名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四十余人获奖,其中获得省级奖项十五人次。此外,他带领学生一起申请完成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6项。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齐头并进,师生努力使得产品设计专业总体实力不断提升,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本科专业竞争力全国排名数据中,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位列第35名



在鼓励学生们参加各个赛事的同时,孟凯宁也会担任部分赛事的评委,例如2012--2017四川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2016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赛区) 、2016第二届“西昊杯”比特工业设计大赛、2016第二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7第三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现如今,“工业”一词给人的是冷峻、生硬的感受,孟凯宁认为扭转这种印象的前提,是自身的认知提升。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必须进行多学科融合,它宛如一只手,将各学科、各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并用一个载体体现出来。孟凯宁说:“比如服务设计,它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设计学进行学科融合,真正做到人性化设计。”



驻足的高度决定了你的视野。从2000年建系到现在,工业设计系始终保持着一个“优良传统”——老师们带领专业学生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实习,了解专业前沿的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使得同学们能够在广州大业设计有限公司、深圳浪尖设计集团等优秀企业中进行学习交流,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汲取营养,提高专业水平。


学生成长路上的“护路人”


18年的教学生涯,孟凯宁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他建立了两个总共约1000人的专业微信群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会在微信群里与孟凯宁一起探讨,寻求解决方案。2013年,有一位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清洗大楼窗户的自动升降架无法正常摆动的问题,于是他向孟凯宁请教,孟凯宁从升降架的功能性和结构合理性出发,提出在升降架上加上两个吸盘,使得支架间更加稳固,基于此他们还申请了一项新型专利



在微信群里,毕业的校友们会主动为在校的学弟学妹提供实习岗位,帮助他们增加实习就业的渠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以便学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孟凯宁如是说。   


当谈论到如何看待天赋与努力的关系时,孟凯宁老师表示:“设计需要天赋,但成功更需要努力。把天赋比作‘1’,努力则代表后面一连串的‘0’,如果要把一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就必须付出最大化的努力。每个人其实都有天赋,只是天赋的侧重点不同罢了。老师的职责,便是去发现每位学生的亮点,因材施教,对他们未来作出指导性规划。



作为学生成长路上始终坚守的“护路人”,孟凯宁始终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担当、责任、付出。他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白,每个年龄都有应该做的事,每个年龄都会遇到自己的良师与挚友,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追求梦想、充实生活也是很有必要的。



孟凯宁既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护路人,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刚过“不惑之年”的孟凯宁,已经找到自己“教学”与“设计”的平衡点——教书育人,设计人生


推荐阅读


漂亮!看艺术如何在笔尖绽放

你知道“12339”吗?关系你我的事

西华大学交换生项目来袭,你心动了吗?

4700张照片,历时一年多,146秒视频,看西华光影在掌上流淌!



作者:李思浩

编辑:鄢仕林

编审:王舒、黄潇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