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悦读西华 | 穿越60年时光,听第一届学长忆西华岁月
写在前面
时光无语,岁月如歌。文字有着沁人心脾的力量。西华大学走过六十载,西华人也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太多回忆,他们把这份回忆转为文字,留在纸上,写在笔尖。我们借着文字的翅膀,穿越一甲子砥砺沧桑,去聆听一篇篇饱含情感的美文,感受一枝枝西华园里的次第绽放。官方微信开辟「悦读西华」栏目,为大家刊载西华师生笔下的美文,我们希望借此开创一个面向全体西华人的文字分享、交流平台。悦读,从今天开始。
从1960到2020
从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到西华大学
六十年光阴逝去
六十载春华秋实
今天,我们来讲讲
第一届的他们
经历过的那些故事
陈宝琳教授(上图中),陕西勉县人,机械工程学院退休教师。1942年12月生,1964年毕业于四川农业机械学院(现西华大学)农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并兼任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程项目设计、评估和技术服务工作。在农业机械、食品机械设计、食品工厂设计、热交换系统研究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他主编和参编了《食品机械学》《包装机械技术》《牧业科技手册》等教材五部;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多篇;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交流并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完成多项科研和工程设计项目,其中两项获四川省科委奖励。此外,还成功主持过多项部、省级重点项目的评估、鉴定工作。
忆西华印象
陈宝琳教授是四川农业机械学院(现西华大学)1960年入学的首批学生。当时国家正处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经费、物资稀缺,筹建中的四川农机学院甚至连校址都还没有。尽管这样,为加快学院的创建,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奠基人、首任院长杨诚先生,先接收了当年高等院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作为教师,实行边建校边招生的方式,并将当时首批入学的学生安排到了原重庆的西南农学院借读了一年。在这样艰苦的学习条件下,这一批最先入学的学生也一直秉承着不甘落后的精神,践行着自强不息之路。
“那个时候虽然条件不好,但学习的气氛很浓,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认认真真地奋斗、踏踏实实地拼搏,想着就是要把学校建设好,给学校立好招牌。”陈宝琳教授说。那个时候的大学教育也没有现代课堂的高科技,教师上课前需要先在备课本上一笔一划写好讲义,再给学生授课,学生上课时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认认真真地记下笔记,下课以后就和老师探讨学业上不懂的内容,课后再将当天的知识梳理一遍,整理好笔记,完成好老师留下的作业。
图为1962年学生参加劳动
据陈宝琳教授的同班同学回忆,在校期间,同学们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却依旧展现出对知识无尽的渴望。当时很多同学一个学期的零花钱是1元钱,这1元钱,别说吃喝玩乐,就连日常买学习用品的开销都不够。当时学校对面有一间茅草棚盖的小商铺,商铺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卖钢笔、本子、纸张等学习用品,另一部分会卖一些小面。但是大学四年,他们几乎从不会去买小面吃,反而经常光顾售卖学习用品的商店。商店里钢笔尖8分钱一个,钢笔尖出现问题不能写字时,同学们就把钢笔尖放在鹅卵石上磨,磨了再用,直到钢笔尖实在磨损得再也无法使用时,他们才会去再买一个新笔尖,一个学期他们会买两三个。上课需要做笔记,但同学们没有钱买笔记本,他们就在商店里买8分钱一张的白纸,然后自己裁剪,用线装订。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陈宝琳教授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努力学好每一门课,为了以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陈宝琳教授说:“在大学的4年学习生活中,我们虽然很忙碌,但是也过得很充实。”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他觉得人首先要有追求,要有目标,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基础打牢,今后到企业、工厂工作时,也能助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做贡献。”
忆教学生涯
图为六七十年代陈宝琳教授指导学生机耕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陈宝琳教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上课时会要求学生必须做笔记,“因为我上课用的讲义并不是单纯一本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我参照了很多书籍,再加上实践所知,自己归纳总结的。”陈宝琳教授说。为了写好每一堂课的讲义,陈宝琳教授花了很多精力,他把每一篇讲义都当成一篇论文或者著作来对待。他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就一定要把心用在教学上。”
对于学生的管理,他也是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要一丝不苟。课后,他会经常和学生交流,陈宝琳教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很深。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完成三个任务:一是传授给学生知识;二是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三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图为早年陈宝琳教授带学生去工厂实习的合影
忆西华发展
后来因工作需要,陈宝琳教授开始担任系主任,主管教学方面的任务。在担任系主任时,陈宝琳教授发现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一所大学不能只靠着仅有的那几个专业吃老本,更需要的是不断发展,创建新的专业,满足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发展需求。
图为2001年陈宝琳教授应邀去日歧阜大学访问时与农学部的教授和研究生坐谈、交流及参观实验室的合影
在职期间,陈宝琳教授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当时的理念就是学校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创新。陈宝琳教授说:“虽然这一辈子,在学校工作的时候很繁忙,很辛苦,但是我觉得培养一批批学子成长成才,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这是一种享受,也不愧于之前学校对我的栽培。”
寄语母校和西华学子
图为五十周年校庆,陈宝琳教授与返校的同班同学的合影
图文来源:机械工程学院供稿
编辑:何冰雪
编审:黄潇、王舒
我是西华人!
我为社会贡献西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