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我愿意!”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潮头,他两次递上了申请书;“十里桃花”绽放雪域高原,他是牵线探路人;“格桑梅朵”“一村一幼”,他搭桥摆渡,参与其中。他叫许宇生,西华大学派驻到甘孜州巴塘县的一名扶贫干部。近日,他刚被推选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储备对象”。
从高校行政岗位到驻村扶贫干部,从学校的治安、师生的平安到巴塘的教育、村民的思想观念……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900多个交织日夜中,许宇生心中刻下了许多关于巴塘的故事。
创新方式 把考点“搬”到巴塘
巴塘县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是西华大学对口帮扶的深度贫困县。在同事告知学校选派驻村干部的消息后,学校保卫处负责治安工作的许宇生没有丝毫犹豫:“我是一名党员,我愿意趁年轻为国家贡献力量。”抱着这样的想法,从2017年起,许宇生连续两年递上申请书,主动申请前往巴塘参与学校的精准扶贫工作。2018年5月14日,许宇生暂别了熟悉的西华校园,踏上了巴塘的土地,挂职巴塘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巴塘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同时担任竹巴龙乡水磨沟村驻村工作队员,成为中国百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
出发当天,许宇生一行的航班在稻城亚丁机场降落,而机场到巴塘相距300多公里,还需乘车近5个小时。从成都平原到雪域高原,高原反应是许宇生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甘孜州平均海拔35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本就晕机的他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加上车程的颠簸,晕机、高反、晕车三重症状交织一起,许宇生内心生出一丝担忧:“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吗?”然而,这抹复杂的情绪很快就烟消云散,车窗外是连绵的群山和奔涌的金沙江,阳光照在载歌载舞迎接他们的巴塘人民笑脸上,他说:“从出发时的满腔热血到一丝失意,又从失意里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初来巴塘,陌生的环境、不懂的语言、崭新的工作内容给许宇生的帮扶工作开展带来不少困难。“刚来那会儿,真是听不懂这里的方言。为了更好开展工作,我尝试学习当地方言,需要跟老百姓交流时会请村里的第一书记帮忙当翻译,或者用四川话慢慢表达。”许宇生说,“没有经验,那就摸着石头过河。”到达巴塘后,许宇生简单安顿好自己的行装后便投入到了帮扶工作中,他迅速熟悉当地情况,认真规划未来的扶贫生活,思考着工作的突破口。
“在大山里,教育就像罅隙里的光,照亮的是心灵。”挂职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的许宇生最关注的就是巴塘县的教育问题。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巴塘教师普通话水平整体偏低。除了缺乏专业的教育外,许宇生了解到,在县教育局管辖范围内,并未设有普通话等级考级点,当地教师若想参加普通话测试,至少需要乘坐8小时车程才能抵达最近的普通话考点——康定。为了解决巴塘县教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难的问题,许宇生开始跟学校相关部门对接:“在扶贫路上,西华是我坚强的后盾。了解到这个信息后,我就向学校求助,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扶贫办,甚至相关部门、学院立刻出谋划策,我们就想着能否把西华大学的普通话考点搬过来?”
在了解巴塘的需求后,学校派遣专业教师前往巴塘为当地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从最基本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变,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同时,学校语委会还向四川省语言文字委员会提出专项申请,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在巴塘县康南中学设置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点,现场为巴塘县400余位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提供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服务。这次培训后,考试取得二级乙等以上证书的有303人。“这次培训不仅有效提高了我们当地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为他们考取教师资格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老师们都很感激西华。”巴塘县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李超说。
拳拳之心 点亮心底的光
缓解了普通话考试难的问题,那如何缓解当地师资紧张?近年来,西华大学利用综合型大学人才智力优势,通过“请出来”和“送进去”两种方式,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以教育帮扶为抓手,结合当地实际,助力当地教育教学工作。
在了解巴塘县中学师资紧缺的困境后,许宇生将这份需求转达给学校,学校各部门研究后决定选拔派遣支教学生到巴塘参与扶贫。从2019年春起,西华大学在巴塘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每学期会选拔优秀学生前往巴塘进行长达一学期的支教。在近三年的扶贫工作中,许宇生陪同了5批共41名西华学子前往巴塘开展顶岗支教帮扶。每送达一批学生,他都会给他们详细讲解巴塘的人文风情、教学情况。在他的细致讲解下,支教的同学们对巴塘多了一分熟悉,又在他的嘱咐鼓励中,多了一分干劲和热情。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朵云推动了一大片云朵,明亮了雪域高原的天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在更新,教学内容在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而巴塘的教师还普遍停留在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中,许宇生为此想了不少办法。“近年来,在学校的帮助下,专家名师进巴塘指导、巴塘教师到西华参加培训,当地教师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希望西华的教育体系能为巴塘教师带来启发。”许宇生说。近三年,他多次负责“一村一幼”“格桑梅朵”等活动、培训的带队管理工作。
2019年6月,许宇生带着第一批参加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的160余人前往西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出发前夜,许宇生坐在书桌前思考了一整晚,“大巴、住宿餐饮、生活用品调动、安全问题……该考虑的方方面面全部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生怕有纰漏。”普通话教学、课堂实训、跟岗实习,这次培训让参训学员收获满满。“这是我们第一次参与到这种系统化的培训中。”学员珠扎说,“经过培训,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是孩子人生旅途的启蒙人,我们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未来。”
“格桑梅朵”计划是每年带巴塘县20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来到大学校园参观,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这群孩子连大山都没出过,更不要说是成都了,借这个机会让他们走出去看一看。”许宇生将这群“小客人”安全送达西华,并全程陪同他们参观校园。“校园好美啊!图书馆里好多书!”“赛车好酷!实验室里这些仪器是什么?”“我以后一定要考上西华大学!”看见这群孩子的欢呼雀跃,许宇生说:“这些娃娃都很优秀,希望他们通过参观学习,树立目标,不断提升自己,走出大山,创造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鲜花烂漫处 也有他一枝
巴塘县委书记曾多次向西华大学发出邀请,希望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老师同学们来巴塘县甲英乡桃蹊异地安置点绘制藏居墙画,但因涉及规模较大,需要的人数过多、时间过长等原因,学校一直顾虑师生安全问题没有实施。为了推动藏居墙体彩绘帮扶项目,许宇生多次前往甲英乡踩点,亲自手动测量估算墙体面积,联系师生来巴塘的行程、食宿等,再汇报学校。在他和学校扶贫办协调下,美设学院的13名师生最终顺利前往巴塘县甲英乡,克服高反,昼夜工作,为共计35栋楼、48面墙面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壁画。
栩栩如生的桃花、梅花跃然墙上,绘上的油彩,留下了希望。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名字也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美好印象,不少乡镇和当地部门还因此争相给许宇生打电话,询问能否也请西华的师生们来画彩绘墙。
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绘制的墙画
在日常的走访调研过程中,许宇生看到当地学校的体育器材十分陈旧,种类也很匮乏,他为孩子们着急不已。每当扶贫干部聚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他就会留心打听有没有意愿捐助的组织企业,他各处奔波,利用多种渠道寻求帮助,最终争取到了一笔社会捐助。就这样,一辆载着乒乓球桌、足球、篮球、毽子等等运动器械的小货车开向了巴塘县的几所小学。“看到新器材的孩子们都高兴坏了。”许宇生的话里满是喜悦。同时,他还为巴塘学子争取到了15个一对一捐助名额,每人每年2600元的资助金,一直持续到该学生18岁。这对于2019年时的脱贫指标人均年收入3750元的巴塘县来说,已是一笔不小的捐助。
危急时刻显担当 脱贫攻坚交答卷
900多个日夜里,许宇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许宇生从来没有畏惧过。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18年10-11月金沙江发生的两次山体滑坡。江流被山体阻断形成堰塞湖,随时都有溃堤的危险,直接威胁到下游村民的生命安全。危急时刻,他和另外两位西华派驻巴塘的驻村干部张广峰、李庆一起临危受命,全力配合巴塘相关部门转移疏散村民至安全地带。回忆起那段经历,许宇生说:“间隔7、8个小时才能吃上一顿饭,中途揣上一个馍馍就得抵一天。”一次许宇生不小心将馍馍掉进了鞋里,也赶紧捡起来擦擦馍馍就往嘴里塞。通宵的站岗,监测水位、慰问村民、派送物资......有时晚上巡逻累了,他就直接睡在车里。所幸,在一众扶贫干部的帮助和村民们的配合下,此次灾情无一人伤亡。
去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返乡过年的许宇生被迫滞留在成都,心系巴塘的他多次申请回到巴塘,均因疫情原因未能成行。等到三月,疫情稍稍稳定后,巴塘才通过了他的申请。“娃娃们还要上学,不能再耽误了。”刚到巴塘他就立刻投身于当地的疫情消杀检查工作,“每天从早上八点出门,要巡查3-4个学校,学校之间往往间隔较远,需往返3、4个乡镇,有的学校甚至需要在山路上行驶5个小时的路程。”但他早出晚归,毫无怨言。
抛开扶贫干部的身份,年轻上进的许宇生心中早有攻读研究生的打算。2019年末,巴塘县接受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省际交叉成效考核,而此时已临近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为了所在乡、村脱贫工作能顺利通过验收,许宇生不得不放下已准备了半年多的研究生考试,全力投入工作。虽然许宇生未能通过当年的研究生考试,但他却为脱贫摘帽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点点萤火,聚之如炬,在像许宇生一样的无数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初,巴塘县通过了它的“大考”——成功退出贫困县之列。而许宇生也并未放弃他的学业梦,同一年底,他成功通过了2020年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目前已经被西华大学理学院物理学专业正式录取。
山间岁月长,苦尽百花香。 “能够参与国家第一个百年计划,在脱贫攻坚历史时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许宇生说,“在巴塘县扶贫已近三年。在这里,有西华大学做我坚强的后盾,我见证党和国家的政策改变着这片热土,感受教育正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未来,希望自己能在流淌的时间和生命里创造更多价值。目前,唯一的目标就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站好最后一班岗。”
西华学子悦读党史 · 4月20日
点击图片 悦读党史
作者:王舒、蔡沛言
编辑:蔡沛言
编审:黄潇、王舒
为西华扶贫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