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研同济,4篇SCI,6次一等奖学金!他在科研路上奋力追梦

爱你的 西华大学 2023-04-26

青春目标在埋头科研中可感可及,在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陈一萌,汽车与交通学院2019级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始于兴趣,忠于坚持,在科研道路上奋力追梦,参与发表4篇SCI,成功推免至同济大学能源动力专业



  人物名片  


陈一萌,汽车与交通学院2019级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期间发表四篇SCI论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连续六个学期获得一等奖学金及校级三好学生称号;两次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获“特区杯”2022年西华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二等奖。担任院学生会文体部部长,并获评优秀团干部及优秀部长。 



保研之路:

脚踏实地,坚定心中方向


“大学跟高中完全不一样。高中时,好像一切都安排好了,就像填空题一样,我们自己往里面填答案就行。而大学则需要自己寻找问题的思路和解法,所以清晰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十分重要。”初进大学,陈一萌就完成了从高中被动接受到大学主动学习观念的转变,并暗暗下定决心——要去更高的平台深造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陈一萌看来,学习最需要的是自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很重要,持续努力,总会有所收获。”他说。在不断探索之后,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抓重点,在拿手领域精益求精,在不足之处补齐短板。“有些选修课确实不是我擅长的,但是我也会认真地学,争取能学有所得!”陈一萌说。三年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连周末也会待在图书馆,回顾当周的知识要点,查漏补缺,扎实基础。就这样一步步稳扎稳打,陈一萌连拿六个学期的一等奖学金,让他在“高手如云”的专业中也名列前茅。

大三学年结束时,他自觉有一门课程的分数不够理想,担心会对保研资格有所影响。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心中的目标促使陈一萌开始准备考研。暑假的炎热并没有使他焦躁,图书馆的宁静让他更加平和,连续高效率的学习,让他迅速自学完一轮高数。“就算最后没有机会保研,我也有勇气选择考研,走另一条路去我想要的未来。”陈一萌说。所幸,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三年的沉淀与积累给了他回报,陈一萌最终以综测第三的成绩,成功获得保研资格。


陈一萌在校时的学习经历与成果,让他获得了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青睐。面试同济大学的经历给陈一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试老师问我‘主动降噪’的相关理论,这并不是课程内容,而是学科前沿热点。我听到的瞬间有点懵,但是幸亏学院实验室杨建军老师曾在组会上分享过这个理论,所以我一下子就联想起来,并迅速调整思路开始回答,得到了面试老师的肯定。”得益于此,陈一萌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面试成绩。基于对智能汽车的热爱和对新能源方向的兴趣,他最后选择保研至同济大学能源动力专业,继续研究智能汽车相关方向,并争取突破电池短板,取得成果。



埋头科研:

始于兴趣,幸得恩师相助


谈起科研经历,陈一萌陷入了回忆。把时钟拨回到陈一萌与智能汽车结缘的时候,他拿到驾照后试驾的第一辆车就是特斯拉,特斯拉的智能座舱技术深深吸引了这个刚刚踏入车辆工程专业的新生。“我试驾的时候就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因为它太先进了。”彼时的他还不知道,他和智能汽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大二学年,学院杨建军老师的智能汽车性能与安全实验室恰好在进行招生,对智能座舱技术有极大好奇心的陈一萌立即投递了简历。成功进入实验室之后,他的科研之路由此开启。“这个领域的技术虽然很先进,但是在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我很庆幸能遇见杨老师,并能够跟着他进行深入学习。”陈一萌说。



工贵其久,业贵其专。在实验室的日子并不轻松,实验室成员基本每周都会在杨建军老师的带领下召开组会。会上,杨建军老师会分享智能汽车座舱领域的前沿热点,大家会就热点进行学习探讨。除此之外,实验室成员都会进行学科文献深入阅读,并在组会上分享观点,指导老师杨建军也会及时给予反馈。“我最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杨老师很有耐心,一点点教我们做实验与整理数据,还给我们分享高效阅读外文文献与撰写论文的技巧。”陈一萌说。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陈一萌就开始试着做研究撰写论文。“虽然有些迷茫和担忧,但还是会逼着自己去看、去写。”更高的平台有更好的风景,在杨建军老师的帮助下,大三寒假时,陈一萌的第一篇SCI已经初具雏形。


然而,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的幸运,唯有经受磨砺才能收获良机。陈一萌第一篇SCI文章《A comfort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an intelligent car cockpit》的成稿并不顺利。他在阅读文献时,从飞机座舱的评估中获得灵感,触类旁通,试图为评价智能汽车驾驶舱的舒适度寻找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说起来简单,但由于这是陈一萌第一次试着独立做实验、整理数据和指标,所以过程无比艰难。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老师的不断指导和帮助,陈一萌还多次去往特斯拉的销售点进行实地考核,深入咨询了解智能座舱的各种相关设备。最终,他采用了七个一级指标和三十三个二级指标,成功从期望与绩效的角度评估了智能汽车座舱的优劣。经过近半年的不断修改,陈一萌的论文终于在八月迎来了第一次成功发表。经过实验室前期的实验数据积累。截止到目前,陈一萌在杨建军老师的指导下共参与发表了四篇SCI论文,并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埋头做科研很辛苦,要不停地跑数据、做实验,会舍弃很多玩乐休闲的时间。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走的方向是否正确,但我始终坚信,持续努力过后终会迎来曙光。” 陈一萌感叹道。没有休息日和寒暑假对他来说是常事,因为科研没有暂停一说。去年寒假,实验室成员共同完成了一篇论文初稿,但是还需要不断修改和翻译成英文,为了尽快完成,提高效率,所以直到过年前几天,他们还在不停地开组会讨论。“在实验室的日子虽然有些枯燥,但对我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很感谢杨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是他让我一点点实现了我的目标。”陈一萌感激地说。


        回看来时路 行向更远处       


学习之外,陈一萌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打篮球、弹钢琴都是他纾解压力的方法。“好朋友和运动,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陈一萌笑道。在他有压力的时候,知心朋友总是在侧,倾听他、鼓励他;焦虑的时候,他也会和朋友相约打球、吃饭,用汗水或美食来释放自己。一路走来,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他也认定目标,丝毫未变。



在被问及一路来的感悟时,陈一萌认为要想做出成果,就免不了一路上的“挫折”,即使自己做到了专心致志、全情投入,但也有可能为外界的声音所困扰,对自己产生怀疑。“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去完成每一天的考验。要记住,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这是他心里的声音,也是他给学弟学妹最诚挚的建议。


少年应有鸿鹄志

当骑骏马踏平川

仰望星空,但也脚踏实地

面对崭新的未来

陈一萌表示会继续埋头科研

以期突破电池短板

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